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当前位置:首页饲料饲料资讯 → 文章内容

青贮玉米利用何处挖潜?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4/8/13 19:01:00 关注:215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国青贮玉米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和品质均得到很大提升。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有限,且品种多为传统品种。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是目前青贮玉米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青贮玉米的栽培措施已开展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文章综述了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和近年来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种植密度、氮肥施用和收获时期等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青贮玉米与动物生产应用相关的研究,旨在为青贮玉米优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青贮玉米是一种可以将地上部分制作为青贮饲料饲养家畜的优质牧草,生物产量高,营养丰富,在动物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发展青贮玉米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能有效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2015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改饲”政策。青贮玉米作为“粮改饲”政策的主推饲草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不断增加。但与欧美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16年,美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266.67万公顷,欧洲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614.47万公顷。而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在2018年才达到167万公顷,2020年增长至200万公顷以上。预计到2035年,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较2016年增加4倍。在青贮玉米生产方面,我国的一些地区通过引进优质玉米品种、改进生产技术等手段,提高了青贮玉米的品质和产量,推动了青贮玉米的产业化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生产模式。
  总的来说,青贮玉米在我国畜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青贮玉米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文章就青贮玉米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品种选择、不同栽培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青贮玉米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青贮玉米因营养价值高、品质好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生产。青贮玉米含有大量的粗蛋白、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能够满足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也可以与其他饲料原料(如豆饼、麸皮、饲草等)混合使用,形成营养均衡的饲料配方,可以满足动物成长的营养需要。将青贮玉米作为饲料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增加动物养殖的经济收益。
  青贮玉米在牛生产中的应用
  青贮玉米主要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来源,在奶牛和肉牛生产中用量占比最大。目前全株青贮玉米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奶牛养殖中。全株青贮玉米可以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同时可有效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有研究发现,相较于饲喂普通玉米秸秆,在奶牛日粮中加入青贮玉米饲料,奶牛的日平均泌乳量会增加3.86千克,乳脂率提高0.47%。
  据统计,种植2亩(1亩≈667平方米)青贮玉米可以满足1头奶牛1年的饲料需求。有研究发现,用青贮玉米饲料饲喂育肥牛时,可使日增重提高13.1%,盈利提高20.7%。此外,相较于玉米秸秆、苜蓿等粗饲料,添加全株青贮玉米饲料可以显著提高奶牛72小时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由于肉牛对于饲料的需求比较大,全株青贮玉米可以代替日粮中的精料。
  青贮玉米在羊生产中的应用
  青贮玉米在肉羊养殖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肉羊的养殖中,夏季一般可以采用放牧的方式,冬季则需要青贮饲料补饲。在肉羊日粮中添加全株青贮玉米能够提升羊只的采食量,同时还能提升饲料的利用率。
  研究发现,与添加羊草的日粮相比,添加全株青贮玉米可显著提高肉羊的日增重、采食量和瘤胃降解率。张智安等研究发现,用添加33%青贮玉米的粗饲料饲喂湖羊,可以改善湖羊的生长性能、肉品质以及血液生理指标。有研究发现,与饲喂干玉米秸秆相比,饲喂青贮玉米可使羔羊体重提高67.28%,盈利提高101.31%,适宜在养殖场和农户中推广应用。与使用干草料饲喂的羊相比,饲喂青贮型混合日粮的公羊和母羊日增重分别提高了49.32克和27.33克,利润增加了29.12元和16.58元。这表明,舍饲条件下使用青贮玉米作为饲料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饲喂青贮玉米可使藏羊的饲草采食量提高3.20千克,从而有效减少藏羊冷季期间掉膘,促进增重,60天总增重8.3千克,日增重138克。
  青贮玉米在其他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全株青贮玉米青贮后粗纤维和木质素等含量显著降低,可作为单胃动物(如猪)的饲料原料使用。采用青贮玉米饲料替代精饲料,根据能繁母猪年周转率2.2窝计算,每头能繁母猪饲料成本一年降低1024元。此外,青贮玉米饲料还能显著提高产仔率(8.91%)、仔猪成活率(2.18%)及断奶体重(0.78千克)。研究发现,在生猪育肥期日粮中逐步增加全株青贮玉米的比例,生猪的生长状况良好,每千克毛重可节约饲料成本4.06元,且全株青贮玉米的添加比例可以达到60%以上。有研究发现,饲喂青贮玉米也能改善猪肉品质,显著提高猪肉中亚油酸、脯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含量。另外,青贮玉米还可作为肉鹅的饲料原料。研究发现,饲喂含有20%全株青贮玉米的试验日粮能够提高霍杂肉鹅的平均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增加经济效益。
  总之,青贮玉米在动物生产中是一种重要的饲料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
  青贮玉米品种选择
  目前,对不同地区青贮玉米品种引种筛选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用于青贮的玉米按用途可分为粮饲兼用型和青贮专用型玉米两类。粮饲兼用型玉米指持绿性好,既可收获籽粒也可收获茎秆作青贮饲料的一类玉米。青贮专用型玉米相比普通玉米耐储藏且产量高。孙继颖等发现,青贮专用型玉米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粮饲兼用型玉米,但籽粒产量低于粮饲兼用品种。
  由于青贮玉米的生长性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品种各不相同。适宜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大京九4059”“正大1473”和“迪卡625”。湘中丘陵区推荐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利单638”和“利单588”,干草产量达20.8吨/公顷,粗蛋白含量在8.5%以上。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产潜力较好的品种有“正大808”“曲晨9号”和“云端10号”,其干草产量均达19吨/公顷以上。新疆昌吉地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曲辰9号”“先饲玉1号”“大京九23”和“屯玉168”;此外该研究指出“京科青贮932”和“先饲玉1号”为早熟品种,“屯玉168”和“北农青贮3651”为中熟品种,“禾玉36”“北农青贮368”和“文玉3号”为晚熟品种。海河平原适宜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有“北青贮1号”“北农青贮308”和“北农青贮208”,以上这些品种均为节水型品种。宁夏固原适宜种植的品种有“大京九26”,干草产量达35吨/公顷以上,粗蛋白含量大于7.9%,粗纤维含量小于27%,等级为二级。因此,选择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需要结合生产目的、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种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影响。目前,青贮玉米最常见的种植方式是单一播种(简称单播)和混合播种(简称混播)。与单播相比,混播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物资源利用优势,更好地提升作物的产量。研究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能显著增加青贮玉米的单株和群体产出。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混播组合与混播比例方面。何万荣报道,以两个野生大豆(LYD160022和LYD170005)与青贮玉米“京科301”混合种植,结果表明,“LYD170005”与“京科301”混合种植的鲜草产量达到79.97吨/公顷,较单播增产15.34%。董姗等研究同样发现,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可增加叶面积指数,秣食豆与青贮玉米混播能提高鲜干草产量。另外,混播比例的选择对青贮玉米的高产也至关重要。有研究探究青贮玉米与扁豆的三种混播比例发现,青贮玉米与扁豆2:1混播较青贮玉米单播鲜草产量增加了37.87吨/公顷。
  混播可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粗蛋白产量,改善其饲用品质。有研究将不同播量的拉巴豆与青贮玉米混播,结果发现,各混播处理的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单播,其中拉巴豆播量为22.5千克/公顷、青贮玉米播量为75758粒/公顷时混播效果最好,粗蛋白含量为8.34%,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59.9%和39.9%。连露等研究表明,同等播种密度条件下,单播处理的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混播处理(种植密度为79500株/公顷),且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比例为1∶1的混播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最高(28.71%),综合品质最佳。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我国青贮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和品质影响的研究。通常青贮玉米种植密度与其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当种植密度达到98205株/公顷时,青贮玉米产量达到最高(鲜草产量为70.67吨/公顷),但当密度继续增加,产量反而降低。有研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青贮玉米的生产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现鲜草产量最高和籽粒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不同,通常鲜草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高于籽粒产量最高的;且不同品种生产特性不同,其耐密植程度也不同,其中“黎民518”最耐密植,“京科青贮516”最不耐密植。
  种植密度也会影响青贮玉米的品质。目前,关于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粗蛋白、纤维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粗蛋白、纤维的含量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有研究发现,当种植密度较低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物饲用品质也会提高。但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导致青贮玉米的饲用品质降低。总的来说,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粗蛋白和纤维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在确定种植密度时,需要综合考虑青贮玉米的品种特性、土壤条件和家畜需求,进一步研究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兼顾青贮玉米高产和高品质栽培,从而指导青贮玉米的种植和利用。
  氮肥施用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氮素是影响青贮玉米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许多研究已表明,施氮可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由于环境因素和品种的差异,青贮玉米产量对于氮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有所不同。研究发现,施氮量在0~180千克/公顷时,青贮玉米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80千克/公顷,其生物量并无显著提高。也有研究发现,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在施氮量为400千克/公顷时达到峰值。受环境条件影响,不同地区栽培青贮玉米的最佳施氮量往往不同。研究发现,陇中干旱农业地区的青贮玉米最适施氮量为200千克/公顷。巴基斯坦德拉伊斯梅尔汗地区适宜种植青贮玉米的氮肥水平为240千克/公顷。“德美亚1号”在氮肥用量为452.25千克/公顷时,可获得20.57吨/公顷的较高产草量。陇东旱塬地区青贮玉米的施氮量为210千克/公顷时,产量达到了最佳水平。
  适宜的施氮量既可以促进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形成,还可以提高粗蛋白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提高饲草品质。Liima‐tainen等开展了施氮对青贮玉米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Helsinki地区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与施氮量显著相关,一定密度范围内施氮量的增加会降低青贮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考虑产量与品质外,还需考虑经济效益,氮肥的实际施用量应小于最大产量的氮肥用量。已有的研究对青贮玉米施氮量、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拟合,发现最大产量的施氮量为244.4千克/公顷,最大经济效益的施氮量为195.1千克/公顷,故生产实际中应适当降低氮肥投入,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施氮模式对青贮玉米的生产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分别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生物量,可提高19.4%产量。且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比例为4:6时青贮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最高。
  收获时期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青贮玉米的主要生育时期包括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不同生育时期青贮玉米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期对青贮玉米高产栽培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晋单42号”青贮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籽粒形成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的产量发现,蜡熟期鲜重产量最高,达68.55吨/公顷;随着生育时期的延长,青贮玉米鲜重产量降低,干重产量增加,在青贮玉米完熟期干重产量达到最高,为25.5吨/公顷。Mandi等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即青贮玉米鲜重产量在蜡熟期最高,干重产量在完熟期最高。
  生育时期也决定着青贮玉米粗蛋白、粗纤维等关键因素,对其饲草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青贮玉米粗蛋白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也有研究发现,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随着收获期的推迟逐渐降低。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收获时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品质因素。目前,许多研究认为青贮玉米在乳熟期和蜡熟期之间收获产量最高,且品质较好,可达到青贮效果最佳的植株含水量。
  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有限,良种化程度低。通过品种选育、密度调控和施肥等栽培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需要对栽培方式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各生产因素在高产栽培中的作用及其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并优化栽培措施。其中的生产因素主要包括品种适应性、土壤养分管理、水分管理、种植密度等。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完整的栽培管理体系。
  为推动青贮玉米饲料在动物生产上的高效利用,后续应对青贮玉米饲料进行全面精准的营养效率评估,并探究青贮玉米饲料与其他饲料配合使用的模式。主要包括对青贮玉米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详细分析,并评估其对不同动物种类的营养需求。通过研究不同配合比例下的饲料混合效果,找到最佳的配合模式,使青贮玉米饲料与其他饲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物的饲养效益。
  (甘肃开放大学 新友)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4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