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对饲料产业意味着什么?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4/9/19 18:36:48 关注:173 评论: 我要投稿
|
|
核心提示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粮食产业链的风险治理,饲料原料用粮安全和可靠构成粮食安全的重要内涵。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在加工、储运、贸易和消费等环节和饲料产业具有紧密联系,并对饲料产业提出了减少饲料粮占用耕地、降低对外依存度、实施饲料用粮减量替代等要求,必须强化饲料产业风险意识,扩展饲料产业原料来源,建立多元供应链条。
“民以食为天”,粮食供应与安全事关国家稳定与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粮食产业链是指粮食在生产、加工、储运、贸易、消费等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的组织结构与链条,在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等大背景下,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粮食产业链的风险治理,饲料原料用粮安全和可靠构成粮食安全的重要内涵,在此背景下,饲料行业必须加强应对,降低产业风险,强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支撑。
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内涵及其与饲料产业的关联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内涵和方向
以“产业链安全”概念为基础,粮食产业链安全可定义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具有掌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有效保障本国粮食产业的生存及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的概念比较可知,粮食产业链安全和粮食安全是联系紧密却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粮食安全着眼于需求,侧重结果;粮食产业链安全着眼于供给,侧重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立足供给,粮食安全的评价也更加注重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这让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产业链安全的内涵在无形中更为接近粮食产业链风险是和粮食产业链安全相对应的概念,包括粮食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以及粮食生产所需的水土等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则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程序,对粮食产业链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等综合管理,以加强粮食产业链的风险防范,进而确保粮食安全。当前,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主要围绕资源供给、产前、产中、产后等四个方面展开。
资源风险主要源于耕地、农业用水、气候等方面,一般地来看,耕地面积增加和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意味着风险降低,受灾面积增加则意味着对应的灾害风险也增加。因此,治理方向主要包括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预防以尽力降低受灾面积等。产前风险主要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以及农业设施的购置、建造和使用等,治理方向包括提高良种率、优质种源自主研发、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以实现“藏粮于技”、增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等。
产中风险主要涉及粮食生产过程的风险,涉及投入的物力、财力、人力以及技术应用等。治理方向主要为通过监测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人均粮食产量等,利用补贴、托底价格收购等提高种粮积极性,确保产出水平和效果,降低粮食生产过程面临的风险。
产后风险主要涉及粮食加工、储运、国际国内贸易、消费等方面,集中在流通领域和供应链衔接上。治理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完善粮食产销衔接布局,形成覆盖重点城市群和节点城市的应急保供网络,适度配套重要节点的加工产能,提升成品粮、半成品粮转化能力,解决产销不平衡的矛盾,增强国内粮食应急保供能力;二是深度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提升国际海上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口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降低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类的对外依存度,积极拓展进口广度,降低对单一产地的依赖性,增强外部粮源供给的稳定性和韧性,推动形成更加多元、更加稳定、更加可靠的农产品进口格局。
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与饲料产业的关联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链条间关联度逐渐提高,从饲料产业来看,关联度较高的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主要涉及加工、储运、贸易和消费等环节。同时,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并没有专门针对饲料用粮、饲料产业的内容,因此,需要从相关治理措施中抽丝剥茧地发现这种关联性。
在加工环节,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处在支持性政策导致的高价原粮和国际市场传导的低价成品粮夹缝之中,生存空间狭小,技术创新不足导致的粮食浪费也比较突出。主要治理措施包括:①积极培育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维护粮食加工市场的有序竞争,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以及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我国饲料产业市场份额中,前20名企业占总量60%,前50名企业占总量80%,剩下的几千家中小企业只占20%,而且产能低、效益差,未来必须加强与大企业、大品牌的整合,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②积极推广粮食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促进粮食加工机械装备水平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淘汰高耗粮、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产能,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提升行业数字化管理水平,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这对饲料行业同样适用。例如,饲料生产中使用粗饲料降解剂,可以将干木薯、秸秆等粗饲料快速转化为优质饲料,降低对玉米的使用。③在加工去向上平衡好口粮和饲料粮的比例,支持饲料企业采用各种技术和措施促进饲料粮减量使用原粮,确保老百姓口粮绝对安全。例如,饲料中增加苜蓿等饲草,可以显著降低对于大豆、玉米的使用,节省出来的粮食可增加口粮的供应。
在储运环节,政府承担了过高比重的粮食储备,国家储备规模大,储备成本高,社会储备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协作和衔接机制,调控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化的粮食物流企业,粮食运输方式仍然较为落后,包粮运输方式仍占主流。治理措施包括:①鼓励用粮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增加社会储备,以社会化降低粮食储备的财政负担,增强粮食供应的灵活度和韧性。新冠疫情时,一些地区由于实行管控,饲料用粮无法运入而导致饲料企业缺乏原料、养殖企业缺乏饲料,主要即社会粮食储备太低、供应链韧性不足、紧急情况下供应链断裂造成的。②发展全面、高效、可靠的粮食物流服务,完善粮食物流网络和电子商务体系,提升粮食物流的专业运输能力、装卸能力和自动化水平。这也适用于饲料行业,饲料产业链上下游都对现代物流体系提出了较高要求,饲料企业应建立与自身适配的物流能力和系统。
在贸易环节,我国粮食产销区域不平衡成为常态,省区之间的依赖和联系加强,对畅通粮食物流通道和提高产销衔接效率提出新要求,必须增强供需市场调控能力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国际贸易方面,资源型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但进口品种、来源地和运输线路过度集中,进口供应链脆弱性风险越来越大。治理措施包括:①鼓励粮食贸易企业顺畅粮食产销渠道,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数字化贸易技术实现产销无缝对接。例如,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类日趋丰富,豆粕、玉米淀粉等饲料原料期货交易非常成熟,既可以作为跨期采购的手段,还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等,但是多数企业缺乏期货交易的人才和能力,未来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降低生产成本。②构建基于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进出口体系,鼓励粮食进口企业拓展多元粮食进口产地和渠道,降低极端情况下“进不到”“运不来”等重大风险,降低大豆、玉米等主供饲料用粮的对外依存度。例如,近几年美国对我国芯片等高端技术和产品“卡脖子”,对我国出口的很多商品增加关税,我国也采取了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等反制措施,对于饲料行业的大豆进口等有一定影响,不过我国增加了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价格上有波动,总量上则仍然满足,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在消费环节,我国粮食“舌尖上的浪费”比较严重,餐桌剩余食物回收用作饲料不足,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治理措施包括:①激励居民厉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食物,倡导“光盘行动”,倡议自助餐“多次少取”、餐馆推行“半份半价”、食客“剩余打包”、剩餐付费等。例如,山东省烟台市2023年出台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专项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市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为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起到制度规范作用,当然对于饲料产业也会产生一些影响。②鼓励饲料生产企业大力回收餐桌剩余食物,经适当加工后作为优质饲料原料,可以在政府推动下形成制度规范,逐步推进。
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对饲料产业的深层影响和要求粮食安全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前提,而粮食产业链稳定有序运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很大一部分源于饲料用粮的挑战。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尽管其意义主要是确保口粮安全,但是却和饲料产业链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进一步探讨这种关联性,可以发现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对饲料产业的深层影响和相应要求。
减少饲料粮占用耕地以加强“藏粮于地”
饲料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饲料粮一般指按照粮食消费需求划分为饲料需求的一部分,广义的饲料粮则是指为满足养殖动物的需要,将未经加工带有皮壳的粮食直接制成饲料所消耗的粮食以及饲草、农作物秸秆、木本饲料等用于饲喂的农作物资源。
随着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我国肉、禽、蛋、奶人均消费总量上升很快,口粮消费有所缩减,饲料粮的需求上涨较快,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1995年,全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为4.53亿吨左右,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消费占比约为6:3:1,到2022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约为8.34亿吨,其中进口量约为1.47亿吨,消费结构中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比重变为3.5:4.4:2,当前我国的饲料粮需求已经超过口粮,成为粮食消费的大头。由于饲草可以利用坡地、荒地等进行生产,尽量不占粮食生产的耕地,增加饲料中饲草的比例,减少饲料中用粮比例,降低饲料粮占用耕地,有利于保障口粮安全,成为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重要方向。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促进饲料粮减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饲草供应,而饲草生产可以不占用耕地,尽量和粮食作物错季种植等,通过化草为粮,可以使土地产出率提高30%左右,未来随着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深入,更多地采用饲草成为饲料产业、养殖产业的转型方向。强化“饲草就是粮食”的观念,降低饲料粮使用和占用耕地,加大以草增粮、以草节粮、以草代粮的力度,是饲料行业推动藏粮于地的关键措施。
减少饲料使用原粮以降低粮食对外依存度
我国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背景下,同时存在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粮食的情况,其主要用途即用于饲料生产。我国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但却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22年粮食进口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6.87亿吨的21.4%,包括大豆进口9108.1万吨,玉米进口2062万吨等,这些进口粮食主要是用于饲料粮消费,拉低了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我国耕地面积极其有限,质量不高,耕地资源难以承担日益增长的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需求;②种植大豆、玉米等主要饲料粮作物产量较低,相比于小麦、水稻等收益较低,在种植结构选择上大豆、玉米等处于不利地位;③国际粮食市场上,大豆、玉米等价格低迷,在价差影响下,进口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符合市场选择。
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饲料粮进口风险仍然是可控的,令人担心的是在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供应链急剧恶化等极端情况下,无法取得足够的进口数额,将严重影响我国的饲料产业和养殖产业,从而对我国的整体食物供给产生巨大的风险。从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角度来看,渐进、有序地降低粮食特别是饲料用粮的对外依存度,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而在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只有降低饲料产业对原粮的使用,才能精准地降低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
实施饲料用粮减量替代保障畜牧业平稳发展
在饲料原料降低耕地占用、降低对外依存度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饲料用粮减量替代,才能保障饲料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国饲料原料供应体系中,最主要的畜禽饲料长期以玉米豆粕型日粮配方为主,饲料粮占比较大,国内可提供的饲料原料能量供给有余、蛋白含量偏低,需要进口大豆进行弥补。因此饲料用粮减量替代措施主要包括:①“增效”减量,以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高转化率为原则,通过利用氨基酸、饲用酶制剂等技术,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利用率,进而实现低蛋白饲料日粮供应;②“开源”减量,通过挖掘动植物、微生物资源潜力,以及餐桌剩余食物回收利用等,创新传统饲料生产原料来源,逐步形成完善的大豆、玉米等减量替代体系;③“调结构”减量,主要是在不占用耕地和耕地错季轮作、套种下增加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生产,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秸秆、酿造糟渣、陈化谷物的饲料化利用率,促进生物资源循环利用,以此增加能量原料,进而在饲料原料结构调整中实现玉米豆粕型日粮的减量替代。
随着饲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很多以前难以利用的生物微生物资源都有可能变成饲料原料,饲料原料供应在长远趋势上会更加多元化。我国非常规饲料蛋白原料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蛋白原料替代豆粕对于减少饲料豆粕用量,助力饲料产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产业在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从大食物观来看,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目标在于保证口粮、主粮绝对安全,根子却在饲料用粮减量替代等方面,可以说,饲料产业一直在深度参与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从业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加强应对。
更新饲料用粮减量替代观念,强化饲料产业风险意识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在于粮食有效供给的稳定可靠和粮食价格的稳定可控,优先项是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在此战略导向下,饲料产业既有的严重依赖粮食原料特别是进口粮食原料的局面将受到巨大冲击,饲料行业必须更新观念,主动响应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要求,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进行结构性变革和调整,优化日粮结构,研究推广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配方,持续优化饲料加工工艺,促进饲料原料提质增效,开发新型非常规饲料蛋白原料,推进微生物蛋白的研发生产等,提高能量和蛋白原料利用效率,将饲料用粮减量替代行动落到实处。
今后一个时期,饲料产业应密切关注农业资源矛盾、农民种粮积极性弱化、种业和种源安全、自然灾害冲击、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源,加强行业转型升级,加快饲料用粮减量替代布局,主动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形成面对极端情况的保底思维。一是强化饲料原粮和饲料供给需求的市场调控能力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增强饲料用粮和饲料产品在储备、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可控性和灵活性,提高饲料加工能力和流通效率;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流通畅达度和及时性,为大食物观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肉、蛋、禽、奶和水产品稳定供给贡献行业力量。三是饲料企业可以通过前向一体化和养殖业进行融合,通过后向一体化和饲草种植等进行融合,坚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强行业和资源整合,积极应对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的挑战。
坚持技术创新驱动,扩展饲料产业原料来源
技术创新是实施饲料用粮减量替代行动的关键:一是通过生物微生物技术创新,既提高饲料原料中能量和蛋白的利用效率,也大力将富含能量和蛋白的其他生物质扩展为饲料原料,丰富饲料原料的品种类目;二是从原料供给的角度开发新型饲草品种,改良饲草品质,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利用坡地、荒地、滩涂、盐碱地等种植适宜饲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三是加大科研力度,推动饲料生产技术创新,改进饲料原粮占用配方,加大餐桌剩余食物等的利用,减少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浪费,在保证能量和蛋白饲用效果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原粮比例;四是推动饲料原粮种植技术创新,压缩青贮玉米、小麦生长周期,利用主粮生产时间间隙进行错季轮作,利用田埂等进行大豆套种增加产量。
在经济性达标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促进饲料产业及其原料来源上的转型升级。饲料产业和从业企业可以深化与技术端、种植端的合作,逐步形成上下游互动合作的产业联合体,保障在饲料原粮供给收紧的特殊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足够的饲料原料。
建立多元供应链条,增强饲料产业链韧性
逐步改变饲料产业较为单一的供应链条,形成连通国际国内渠道市场、吸取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覆盖各类国土资源的饲料原料供应系统,增强饲料行业供应链产业链韧性,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品种间替代转化背景下能够保障饲料产业发展,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保证饲料原料充足可靠和基本满足养殖业需求,进而确保肉、蛋、禽、奶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一是响应严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求,推动饲料原料来源从以农区耕地为主向以国土其他资源为主转变,降低对耕地产出的依赖,面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饲料原料;二是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通过饲料产业、养殖产业的生化转换,增强国民的食物供给保障能力;三是深度参与构建畅通、有韧性的全球农粮产业链和供应链,拓宽大豆、玉米等饲料原粮进口来源地,分散供应商过于单一的风险,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贸易和投资两手抓,应用数字化技术连通市场,保障饲料原粮来源的安全可控。
总之,粮食安全是关系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饲料产业深入参与粮食产业链风险治理责无旁贷,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应对饲料用粮减量替代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实现全产业企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北京开放大学 余沪荣 贵州师范学院 潘启龙)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