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病与环境因素:养殖挑战与应对策略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4/11/1 7:31:33 关注:353 评论: 我要投稿
|
|
一、鸭疫病现状及影响
我国鸭养殖行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鸭肉、鸭蛋等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疫病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成为阻碍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除了慢性呼吸道疾病、鸭丝虫病、鸭大肠杆菌病等常见疫病外,还有众多其他疫病也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例如,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鸭病毒性肝炎、鸭瘟、禽流感等。据统计,我国肉鸭养殖业中,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雏鸭阶段,感染日龄主要集中在 20 - 30 日龄,占鸭肝病例数 57.1%;流行血清型主要是 3 型,占 74%。禽流感对于禽类的危害非常严重,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动物 A 类疫病,一旦发生,可能给整个鸭群带来毁灭性打击。
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采用 PCR 法检测,大肠杆菌在鸭细菌性疾病检出率最高,高达 47.9%;第二位是鸭疫里默氏杆菌,检出率为 35.8%。这些疫病不仅会导致鸭子生病、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鸭肉、鸭蛋等产品的质量安全,降低消费者的信任度。同时,疫病的传播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
总之,鸭疫病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鸭养殖行业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环境因素引发鸭疫病的表现
(一)恶劣养殖环境易致病
在鸭养殖过程中,若养殖环境差,通风不良会导致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地面潮湿则为细菌和霉菌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加上养殖密度高,鸭子之间接触频繁,这就为细菌滋生和疫病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研究表明,在通风不良、地面潮湿且养殖密度高的鸭舍中,鸭子感染疫病的几率比良好环境下的鸭舍高出约 30%。例如,鸭大肠杆菌病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极易发生,因为潮湿的地面容易滋生大肠杆菌,高密度养殖又使得鸭子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当鸭子长期处于这种恶劣环境中,其免疫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疫病的风险。
(二)地理环境与疫病流行
地理环境对鸭疫病的流行也有着重要影响。在低洼潮湿且靠近江河湖泊的地区,由于水源丰富,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同时也为野鸟等携带病原体的生物提供了栖息之地。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为例,这些地区地势较低,气候较为湿润,靠近江河湖泊,鸭瘟常年不断。野鸟在迁徙过程中可能携带鸭瘟病毒,与当地的鸭子接触后,容易引发疫病的传播。此外,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疫病的防控,潮湿的环境使得病毒和细菌更容易存活和传播。
(三)冬季特定环境易发病
冬季气温低、湿度高,这种特定的环境使得鸭子易患呼吸道和消化系统疾病,还易发生脚炎和鸭瘟等疫病。冬季天气寒冷,鸭子为了保持体温,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其免疫力也会相应下降。同时,高湿度的环境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从而增加了鸭子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鼻炎等,鸭子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炎。在消化系统方面,冬季鸭子的饲料摄入量会减少,而饲料的营养价值也会相应下降,这就导致鸭子的消化系统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胃肠炎等疾病。鸭子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症状。此外,冬季湿度较高,鸭圈内的环境容易潮湿,鸭子的脚部容易受到感染,引发脚炎。而鸭瘟在冬季也是高发季节,患病的鸭子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了预防冬季鸭子的疫病发生,养殖者应保持鸭圈的干燥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加强饲料的营养供给,提高鸭子的免疫力;注意饲养密度的控制,避免过度拥挤;定期检查鸭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鸭疫病混合感染的原因
(一)生理机能与保护机制
从鸭本身的生理结构来看,其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身体的保护机制存在缺陷。这使得鸭更容易被多种病毒和细菌侵袭,从而出现感染。例如,鸭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对一些常见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鸭瘟病毒等的抵抗力不足。据统计,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鸭感染这些病原体的几率比其他家禽如鸡高出约 20%。
(二)不科学养殖模式
不同的养殖模式混用缺乏科学性,南方水养模式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免疫和预防药物难以投放,生物安全体制不健全,病毒控制难度大。北方地面笼养模式同样受环境影响大,饲养密度不易控制,常导致笼舍内空气流通不畅。在寒冷或炎热的天气下,病毒滋生和交叉传播的速度加快。以某地区的鸭养殖场为例,采用水养模式的养殖场在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下,鸭子感染疫病的几率明显增加,约为正常情况下的 1.5 倍。而北方地面笼养的养殖场在冬季寒冷干燥时,由于空气流通不畅,鸭子易患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三)疫病种类繁多
鸭病毒的流行范围十分广泛,目前缺乏一个大体系的保护技术,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养殖环境变化大、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和模式多样,容易诱发混合感染。而且与其他家禽混养时,特别是与鸡混养,会形成交叉感染。禽流感对鸭养殖来说依旧是严重威胁,病原体变异原理难以把握,抗药性越来越强,部分疫苗和药物已失效。据调查,在一些混合养殖的地区,鸭感染多种疫病的几率高达 40% 以上。
(四)病理研究与诊断技术不足
对鸭病病理研究不彻底,对一些致病原因依旧不够了解。同时,临床诊断技术落后,缺乏新的器械辅助。现在鸭养殖业入行门槛不高,导致专业技能匮乏,检验技术水平降低,病情诊断不准确,使病情拖延进而引发混合感染。例如,在一些小型鸭养殖场,由于缺乏先进的诊断设备,对鸭子的病情判断往往不准确,延误治疗时机,增加了混合感染的风险。
(五)兽药和疫苗问题
诊治药物不合格、疫苗不达标,对新发现的病毒变异就不能及时进行防范。我国医药体制不完善,导致鸭的诊治药物很多不合格,进口药物也存在风险和弊端,不能保证药物疗效。对于疫苗来说,很多采集都不合格,无法应对新的病毒变异。据统计,约有 30% 的鸭养殖场使用的疫苗存在质量问题,这大大增加了疫病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六)管理不科学
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对新出现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态度不够积极,往往会耽误病情。饲养管理员未认识到病原体变异的危害,不重视疾病预防,不积极处理疫病,使病毒交叉变异产生新问题。例如,一些养殖场在发现鸭子出现异常情况时,未能及时采取隔离、诊断和治疗措施,导致疫病迅速传播,混合感染情况加剧。
四、应对鸭疫病的策略
(一)构建生物安全体系
提高生物安全管理认识至关重要。养殖户应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对于鸭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将其贯穿于养殖的各个环节。科学养殖管理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包括合理的饲养密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科学的饲料配方等。例如,一般适宜的饲养密度为:地面圈养的 7 日龄内,15—20 只 / 平方米、8—14 日龄 10—15 只 / 平方米、15—21 日龄 8—10 只 / 平方米,以后按 6—8 只 / 平方米饲养。若采用网上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如当发现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时,应及时与兽医部门沟通,了解最新的防控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疫苗进行调整或升级。
(二)保证禽舍卫生
定期消毒清扫禽舍是保证鸭群健康的重要措施。消毒前先要做物理性的清扫冲洗,清扫、冲洗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扫后洗,先顶棚、后墙壁、再地面。从鸭舍的远端到门口,先室内后环境,逐步进行。经过认真彻底的清扫和清洗,可以消除 80%—90% 的病原体,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粪便等有机物的数量。空舍消毒时要遵循先净道(运送饲料等的道路)、后污道(清粪车行驶的道路),每星期要不少于两次的全场环境消毒。空舍消毒一般要用 2—3 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药交替进行。带鸭消毒时,首次带鸭消毒的雏鸭不低于 7 日龄,以后再次消毒时间可以根据鸭舍内的污染情况而定,一般在育雏期每星期进行一次,育成期 7—10 天一次,成鸭 10 天一次,发病期要坚持每天一次。同时,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疫病传播。及时处理病鸭,对治疗价值不大的病鸭要尽快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疫病发生。通过这些措施,形成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管理体系,为鸭群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
(三)坚持防重于治原则
充分认识防治措施的重要性是坚持防重于治原则的前提。养殖户要增强 “防重于治” 的思想意识,在卫生、防疫、饲养管理等环节上下功夫,确保不出漏洞。在饲养过程中,要确保各个环节的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如加强饲料的加工消毒处理,不能使用发霉变质、虫蛀、有毒有害、劣质及不洁的饲料。购买原料或全价料时要 “四看一闻”,即看颜色、看饲料均匀度、看包装和商标、看生产日期、闻饲料气味。舍内要备足清洁的饮水,让鸭吃饱喝足,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增强抗病能力。同时,要加强各项管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饲养密度等。例如,温度为:7 日龄内,育雏室温度 28—30℃;8—14 日龄为 25—28℃;15—21 日龄为 21—24℃;22—28 日龄为 20—21℃,以后为 15—20℃。光照:按每 10 平方米鸭舍安装一个 40 瓦的普通照明灯泡即可满足光照要求。要适当通风,以排除舍内的有害气体和潮气。饲养场最好实行 “全进全出” 的饲养制度。通过加强管理,提高鸭群的整体健康水平,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四)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采用正规疫苗是制定合理免疫程序的关键。免疫时要选用正规厂家的合格疫苗,严格按疫苗标签说明的剂量和方法操作,坚决不能使用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如鸭瘟疫苗,7 - 10 日龄的雏鸭应进行首免,肌肉注射 0.5 毫升;25 - 30 日龄进行二免,肌肉注射 1 毫升,免疫期可达 6 个月;蛋鸭和种鸭在产蛋前进行第 3 次免疫,肌肉注射 1 毫升,免疫期可达一年。同时,要建立家禽药物监管体系,加强对疫苗和药物的质量监管,确保其安全有效。这对疫病防治起着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鸭群的免疫力,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五)加强各环节联系
强化各个环节和部门的联系对于鸭疫病防控至关重要。养殖户、兽医部门、科研机构等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科学的疫病监测分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收集和分析鸭疫病的相关信息,了解疫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要及时上报疫情,一旦发现鸭群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病的扩散。例如,当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应立即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如对健康鸭群或疑似感染鸭,立即用鸭瘟疫苗 3 - 4 倍量进行紧急接种。通过加强各环节的联系,可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鸭疫病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
鸭疫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虽面临挑战,但通过科学管理、合理预防和及时应对,可降低疫病发生风险,保障鸭养殖行业健康发展。
(一)总结
环境因素对鸭疫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恶劣的养殖环境,如通风不良、地面潮湿、养殖密度高,为细菌滋生和疫病传播创造了条件。地理环境也会影响疫病流行,低洼潮湿且靠近江河湖泊的地区更容易滋生病原体。冬季特定环境下,鸭子易患呼吸道、消化系统疾病和脚炎、鸭瘟等疫病。此外,鸭疫病混合感染的原因众多,包括生理机能与保护机制缺陷、不科学养殖模式、疫病种类繁多、病理研究与诊断技术不足、兽药和疫苗问题以及管理不科学等。
为应对鸭疫病,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构建生物安全体系,提高生物安全管理认识,科学养殖管理,关注病毒变异情况。保证禽舍卫生,定期消毒清扫,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及时处理病鸭。坚持防重于治原则,增强防治意识,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免疫程序,采用正规疫苗,建立家禽药物监管体系。加强各环节联系,强化沟通与合作,建立疫病监测分析平台。
(二)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鸭养殖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鸭疫病的研究,深入了解疫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规律,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在养殖环境方面,不断改进养殖设施,提高鸭舍的通风、保温、防潮等性能,为鸭子提供更加舒适的生长环境。同时,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在疫病防控技术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加高效、安全的疫苗和药物。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研制新型疫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针对性。同时,加强对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疫病防控意识。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克服鸭疫病带来的挑战,实现鸭养殖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