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饲料饲料行情 → 文章内容

中美关税博弈下,玉米市场的惊涛与暗涌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3/6 9:39:04 关注:108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关税风波起,中美贸易现波澜
  2025 年 3 月 3 日,国际经济格局被一则重磅消息打破平静。美国政府毫无预兆地宣布,以芬太尼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 10% 关税。这一单边主义行径,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严重损害了多边贸易体制,也让中美两国之间原本就微妙的经贸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复杂。美国的这一做法,表面上是为了解决所谓的芬太尼问题,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贸易保护主义意图。
  面对美国的无端挑衅,中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仅仅 7 天后,也就是 2025 年 3 月 10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果断出手,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在众多加征关税的商品中,玉米加征 15% 关税的举措格外引人关注,这一决策也为国内玉米市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拉开了国内玉米市场格局调整的大幕。
  往昔进口格局:美国玉米的兴衰沉浮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玉米进口格局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而美国玉米在其中的角色转变尤为引人注目。时间回溯到 2021 年,那时中国玉米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全年进口量高达 2900 万吨 ,而美国玉米在这一年迎来高光时刻,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 1982.81 万吨,占全年玉米进口总量的 69.94%,近乎七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美国凭借其广袤的耕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成熟的农业产业链,长期以来在全球玉米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市场对美国玉米的大量采购,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快速发展对玉米的旺盛需求。
  但从 2021 年起,美国玉米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比便开始呈下滑趋势。2022 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为 2061.85 万吨,同比减少 27.29%,从美国进口玉米 1486 万吨,占比降至约 72% ,尽管依旧占据较大份额,但占比下降的趋势已初露端倪。到了 2023 年,中国玉米累计进口 2713 万吨,同比增加 31.6%,这一年巴西玉米的异军突起,彻底打破了原有的进口格局。巴西玉米凭借价格优势、物流改善以及中国积极推进的进口多元化战略,对中国的出口激增,使得美国玉米在中国进口市场的份额被进一步压缩,当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 714 万吨,占比降至 26.3%,被巴西超越 。
  2024 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累计进口玉米约 1364 万吨,同比减幅 49.7%,自美国进口 207.4 万吨,同比减少 71%,占全年玉米进口总量的 15.2%,处于四年内进口新低 。曾经占据近七成份额的美国玉米,如今占比仅一成多,其在中国玉米进口市场的地位一落千丈。
  在这个过程中,巴西和乌克兰等国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玉米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巴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土地广袤且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玉米生长,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玉米产量。并且,巴西与中国加强农业合作,优化物流运输,降低了玉米运输成本,使得巴西玉米在中国市场更具竞争力。2024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玉米 646.6 万吨,占全年玉米进口总量的 47.4%,成为中国第一大玉米进口来源国。
  乌克兰,虽身处战火,但凭借 “欧洲粮仓” 的深厚底蕴,玉米出口依旧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玉米种植历史悠久,拥有大片优质黑土地,玉米品质优良,价格也相对较低。2024 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 451.5 万吨,占全年玉米进口总量的 33%,成为中国第二大玉米进口来源国 。这些国家的玉米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丰富了中国玉米进口的来源渠道,也改变了原有的进口格局,使得中国玉米进口更加多元化,降低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增强了玉米供应链的稳定性。
  关税冲击:成本与市场的连锁反应
  (一)进口成本飙升
  加征 15% 关税后,美国玉米进口成本飙升,这是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以进口商的视角来看,成本增加意味着每进口一吨美国玉米,都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假设在加征关税前,美国玉米到岸价为每吨 2000 元(此价格仅为示例,实际价格会因市场波动而变化),按照 15% 的关税税率计算,加征关税后,每吨玉米的进口成本将增加 2000×15% = 300 元,即进口成本变为每吨 2300 元 ,成本增加幅度达 15%。如此大幅度的成本上涨,使得进口商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润是企业经营的重要驱动力,进口商为了维持自身利润,要么提高销售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要么减少从美国的玉米进口量,寻找成本更低的进口来源。
  从市场规律来看,当进口成本增加,进口商采购美玉米的意愿必然会大幅降低。毕竟,在全球玉米市场中,除了美国,还有巴西、乌克兰等多个国家可供选择。这些国家的玉米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进口商更倾向于从这些国家采购玉米。这种采购意愿的转变,会直接影响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而随着美国玉米进口量的减少,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发生微妙变化。如果国内玉米产量保持稳定,而进口量减少,市场上玉米的供应总量就会相应减少,根据供求原理,供不应求时,国内玉米价格将获得上涨动力,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升,从而对国内玉米价格产生推动作用 。
  (二)市场份额缩水
  美国农业部最新周度销售数据显示,美玉米 2024/25 年度(2024 年 9 月起)至今对华累计销售仅 3.2 万吨左右,去年同期为 170 万吨,同比降低 98.2% ,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急剧萎缩。结合加征关税这一因素,未来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已成定局。随着巴西、乌克兰等国玉米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会促使美国玉米出口商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这将导致全球玉米贸易流向发生改变,原本流向中国的美国玉米,可能会流向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进而打破原有的全球玉米贸易格局,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全球玉米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市场应对:政策与产业的协同之变
  (一)政策扶持强根基
  在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这场贸易博弈中,《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 (2024 - 2030 年)》无疑是国内玉米产业的 “定海神针”。该方案明确将玉米作为产能提升的重点之一,提出 “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 的发展方向,从政策层面为国内玉米产量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
  从耕地保护角度来看,方案强调坚决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确保玉米种植面积稳定。这一举措如同为玉米产业筑牢根基,让玉米种植有了坚实的土地保障。只有稳定了种植面积,玉米产量提升才有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稳定住这部分耕地,对于保障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在种子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方案聚力突破种子、农机等关键技术,推动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这意味着将加大对玉米种子研发的投入,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更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良品种。同时,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提高玉米生产效率。例如,一些地区已经开始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利用卫星定位、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玉米种植过程的精准管理,根据土壤肥力、墒情等因素,精准施肥、灌溉,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和质量。
  从长远意义来看,《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 (2024 - 2030 年)》的实施,将逐步提升国内玉米的自给能力,降低对进口玉米的依赖。即使在国际玉米市场风云变幻、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国内玉米市场也能保持相对稳定,为畜牧业、粮食加工业等下游产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 。
  (二)产业升级谋新篇
  在关税冲击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国内玉米产业正积极进行升级转型,从种植到加工,各个环节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种植户们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玉米产量。像和硕县新塔热乡新塔热村种植户钱海,去年种植了 2000 余亩地玉米,每亩地产量达到 1.2 吨以上,今年他扩大面积,种了 3000 亩 。他的增产增收得益于对市场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先进种植技术的积极应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使用大马力精量播种机、无人机等设备,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产量。而且,一些种植户还尝试采用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肥力,实现玉米的可持续增产 。
  加工企业则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以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以玉米精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发酵企业,围绕玉米产业强链、补链、增链,进行生产技术提升和环保治理。他们将一粒粒玉米经由生产线加工成淀粉,然后进一步加工成淀粉糖,再经过一系列的制取,最终生产出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酸钠 (味精)、结晶葡萄糖等高附加值产品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经处理后生产成优质饲料和肥料,形成了一条 “农业 - 生物制造 - 氨基酸、微生物多糖 - 肥料 - 农业” 的典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不仅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还实现了降本增效、节能减碳,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市场拓展方面,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南美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从整个产业角度来看,这些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努力,推动了玉米产业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向现代化、精细化、高效化发展转变。产业升级不仅增强了国内玉米产业应对关税冲击的能力,还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国内玉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前路展望:玉米市场驶向何方
  展望未来,在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玉米市场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
  从进口量来看,在关税政策和进口多元化格局的双重影响下,玉米进口量有望进一步下降。如前文所述,对美玉米加征 15% 关税,使得美国玉米进口成本大幅增加,进口商采购美玉米的需求持续降低 。而农业农村部发布的 2 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预测,2024/25 年度国内玉米进口大幅减少至 900 万吨,较上年度预估值减少 1440 万吨 ,这一数据也从官方层面印证了进口量下降的趋势。未来,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 (2024 - 2030 年)》的深入实施,国内玉米产量持续提升,对进口玉米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降低,进口玉米将主要用于调剂市场,进口量下降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价格走势方面,国内玉米价格有望获得一定支撑。一方面,进口玉米数量的减少,缓解了对国内玉米价格的抑制压力,使得国产玉米需求回归,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国内玉米产量虽然有望提升,但在种植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下游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玉米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下跌。而且,随着国内玉米产业升级,玉米附加值增加,也将对价格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过,玉米价格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毕竟国内玉米市场整体供需关系将保持基本平衡,且国家也会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玉米价格,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
  市场供需关系上,在国内玉米产量提升和进口量下降的双重作用下,玉米供求关系将保持基本平衡。国内玉米产业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正朝着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提升产量,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这些努力都将增强国内玉米市场的供应能力。而下游需求方面,虽然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保持稳定,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玉米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对玉米的需求增长速度将相对放缓,从而使得玉米市场供需关系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
  对于相关从业者来说,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种植户要紧跟政策导向,积极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进口商要进一步优化进口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低价的玉米资源;加工企业则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在新的市场格局中赢得发展机遇。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玉米价格震荡:迷雾中的市场走向2025/3/28 21:42:22
粮市风云:玉米小麦价格涨跌背后的博弈与趋势2025/3/28 21:40:17
玉米价格回调,究竟路在何方?2025/3/27 11:08:39
2025粮价风云:玉米小麦的涨跌密码2025/3/27 11:05:30
2025年2月全国玉米市场供需及进出口形势报告2025/3/26 8:51:53
2025年2月全国玉米市场供需及进出口形势报告2025/3/26 6:51:5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