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养殖管理养殖技术 → 文章内容

楼房养猪:突破与挑战并存的养殖新范式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4/29 9:38:01 关注:63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一、引言:养猪业的新变革
  在我国,养猪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生猪出栏量超过 7.2 亿头,猪肉产量高达 5794 万吨,猪肉在国民 “肉盘子” 中稳居核心地位。然而,随着行业集约化、规模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一系列严峻问题相继涌现。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疫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这些因素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楼房规模化养猪模式强势崛起,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一模式并非凭空产生,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便已初露端倪,浙江杭州的一家种猪场曾率先进行尝试。但受限于当时落后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不够成熟的生产工艺,其生产效益远不及传统平房养猪场,此后便沉寂了一段时间。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技术、自动化设备以及智能管理系统的飞速发展,楼房养猪模式迎来了重大变革。2019 年,相关部门印发文件明确提出 “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政策的支持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时间,大型猪企纷纷响应,投资建设热情高涨,楼层也越盖越高,六七层至十几层、甚至二十多层的猪场屡见不鲜。例如,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投资 40 亿元打造的 26 层养猪大楼,最大存栏量约 30 万头生猪,满产后年出栏量可达 60 万头,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楼房猪场;越秀集团旗下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花都生猪养殖基地,建有 4 栋 9 层的养猪楼,同等产能下相较平房猪场可节约用地 3/4,年出栏量预计达 36 万头,计划最终实现年出栏量 50 万头 。这些规模化、现代化的楼房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标志着养猪业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楼房养猪模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它以集约高效为核心,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有效缓解了土地资源紧张的困境;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先进的防疫设备,构建起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内部环境,极大地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同时,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显著减轻了人力负担,还大幅提升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养猪业朝着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并非一帆风顺,楼房养猪模式在实际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猪场选址不当,周边存在生物安全风险或环保风险点,消纳用地不足,影响猪场的可持续经营;建设过程中渗漏问题频发,不仅引发生物安全风险,还对楼板钢筋造成腐蚀,威胁结构安全;猪只和物资的垂直转运效率低下,通风降温、粪污处理等环节也面临挑战,这些都制约着楼房养猪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生物安全管理,作为养猪业的生命线,在楼房养猪模式中显得更为关键。一旦生物安全防线被突破,疫病在密集的猪群中传播速度将呈几何倍数增长,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深入探讨楼房养猪模式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聚焦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点,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推动这一新兴模式的健康发展、促进养猪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楼房养殖:现状与发展态势
  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变革过程。上世纪 70 年代,哈尔滨一家大型猪场率先尝试建造二层楼房养猪,成为国内楼房养猪的先驱,但由于当时技术与理念的局限,面临诸多难题,发展一度受阻。直到 2010 年左右,随着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日益凸显,南方山区部分猪场开始小规模探索楼房养猪模式,不过受政策限制,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2017 年,广西扬翔和浙江华统建成较大规模楼房猪场,以良好的养殖成效吸引了行业目光,让楼房养猪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9 年,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生猪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这一政策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此后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当下,楼房养猪模式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主要可分为繁殖育肥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区养殖两种。繁殖育肥一体化模式下,各生产阶段的猪舍集中在同一栋楼内,猪群在不同楼层间有序周转,便于管理和资源整合 ,例如牧原内乡楼房猪场,其 21 栋楼房养猪楼涵盖了从怀孕、哺乳到保育、育肥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专业化分区养殖则是将不同生产阶段的猪舍分布在不同楼栋,各区域相对独立,有利于疫病防控和专业化管理 ,像唐人神龙华农牧十里冲楼房猪场,28 栋楼房养猪楼分别设置妊娠楼、分娩楼、保育楼和育肥楼,实现了生产环节的精细划分。
  从规模和分布来看,楼房养猪模式在国内已颇具规模且分布广泛。大型猪企纷纷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楼房猪场数量众多,总产能持续攀升 。在地域上,南方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山地较多,对楼房养猪模式的需求更为迫切,发展更为迅速,如广东、广西、湖北等地成为楼房养猪的集中区域 。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的 26 层养猪大楼,投资 40 亿元,建筑面积 80 万平方米,年出栏生猪可达 120 万头,成为当地楼房养猪的标志性项目;广东则拥有多个大规模楼房猪场,如东瑞股份东源县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海大罗定益豚生猪现代化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推动了当地养猪业的转型升级。在北方,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部分地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养殖现代化水平,也开始积极探索楼房养猪模式,一些楼房猪场项目正在规划或建设中,逐步扩大这一模式的覆盖范围。
  楼房养猪模式兴起的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因素。土地资源利用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耕地保护政策的严格实施,适宜建设猪场的土地愈发稀缺 ,楼房养猪模式以其高度集约化的特点,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养殖规模的最大化扩张,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以广东为例,地形多山地少平地,土地资源紧张,楼房养猪模式节约土地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促使众多企业纷纷采用。政策支持也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允许建设多层养殖设施的政策外,各地政府还在环保、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企业发展现代化、集约化养猪业,推动了楼房养猪项目的落地实施。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着楼房养猪模式的发展,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楼房养猪模式通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严格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控制养殖环境和疫病风险,生产出高品质的猪肉,满足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同时,科技进步为楼房养猪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建筑技术使猪场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安全,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精准饲喂、智能环控、自动清粪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智能耳标、精喂仪等智能设备的应用,让养殖人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猪群情况,精准满足猪只生长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楼房养猪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使其成为养猪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剖析困境:楼房养殖过程中的问题
  在楼房养猪模式快速发展的背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着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涵盖设施、空间布局、养殖管理以及关键的生物安全体系等多个层面,若不加以妥善解决,将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一)设施难题
  粪污处理设备:在楼房养猪中,粪污处理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但实际运行情况却不容乐观。以某大型养殖场为例,其妊娠、育肥两个部门采用刮粪机清理舍内粪污,该方式在正常运行时操作简便、效率较高,能快速清理地沟内的粪便,维持猪舍的基本卫生。然而,随着猪场满负荷生产,问题逐渐暴露。该猪场两栋 4 层育肥舍共配备 24 个刮粪机,高强度的使用导致刮粪机频繁出现故障。不到一年时间,刮粪机便出现走形、钢丝绳磨损严重的现象,几乎每月都需进行维修,更换钢丝绳及其它配件。频繁的维修工作需要维修人员多次进出地沟,这无疑增加了生物安全操作的复杂性。维修人员在进出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生物安全规范,如是否穿戴专业防护装备、进出后是否进行全面消毒等,均成为潜在的风险点。而且,工具能否得到有效消毒处理也难以保证,一旦消毒不彻底,工具就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载体,将外界病菌带入猪舍,引发疫病传播。如此高的维修频率,即便有严格的监督流程,也难免出现疏漏,为猪场的生物安全埋下隐患。
  楼层舍内防水:楼层地沟防水是楼房养猪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高层出现漏水渗水现象,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在疫病流行的疫区,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生物安全危机。以某猪场的保育和产房为例,这两个区域采用水泡粪工艺,保育舍为 4 层。投入使用不到 2 年,就出现了严重的防水问题。地沟内铺设的防水毡大量脱落,还有相当一部分鼓起,导致楼层出现滴水渗水现象。起初,猪场尝试用防渗胶进行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再次出现,且愈发严重。如今,产房部分单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楼上渗水滴水情况。这些漏水问题严重影响了猪舍的密闭性,使得猪舍内的温湿度难以有效控制,为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加大了疫病防控的难度,病原体可能会随着水流在楼层间传播,扩大感染范围。而进行修补和施工时,不仅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还会涉及到生物安全管控难题,如施工人员的进出管理、施工材料的消毒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疫病的传入和扩散。
  (二)空间与养殖管理困境
  楼房空间密集紧凑:楼房养猪的空间布局特点导致猪群相对密集,楼层间猪舍垂直距离较短,这一布局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交叉污染风险。以除臭间为例,它通常是一个没有分层独立的立体大空间,各层舍内的空气通过风机转动统一排放到除臭间后,会混合在这个大空间内。当各层舍内风机停止工作时,部分气体就会回流到猪舍,导致空气交叉污染。一旦猪群中出现疫病,这种空气交叉污染会加速病原体的传播,使整个楼层迅速受到影响。非洲猪瘟疫情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疫情期间,许多采用楼房养猪模式的猪场由于空间布局不合理,疫病在楼层间迅速传播,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因为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而楼房养猪的密集空间和空气交叉污染,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疫情难以控制,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动物防疫对楼房养猪的楼层设计及实际应用要求极为严格,必须充分考虑空气流通和污染防控问题。
  猪群全进全出:实现猪群的全进全出,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原则。然而,在楼房养猪中,由于养殖密度大、规模大,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当出现部分生长缓慢、体质较弱的 “掉队” 猪时,如何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有些养殖户不忍心将这些猪淘汰处理,而是选择将它们转入其他楼层舍内继续饲养,这种做法虽然看似节省了成本,但实际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疫难度和生物安全风险。“掉队” 猪可能本身携带病菌,或者由于体质差更容易感染疾病,将它们转入其他楼层,就相当于将潜在的传染源引入了新的猪群环境,一旦疫病爆发,传播范围将迅速扩大。而且,不同楼层的猪群健康状况和免疫水平可能存在差异,混养容易打破猪群原有的免疫平衡,增加疫病传播的风险。此外,频繁地将 “掉队” 猪在楼层间转移,也会增加人员和猪只的流动,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机会,使得猪场的防疫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
  (三)五流安全体系挑战
  猪场的人流、车流、物流、水流、猪流构成了五流安全体系,这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关键防线。其中,物流作为猪场生存的核心关键点,源源不断地为猪场提供饲料、药品等生产物资,同时运出生猪和废弃物,其流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猪场的正常运转。猪流则是猪场生产的主体,猪只的健康和流动情况决定了养殖的效益和疫病防控的难度。由于物流和猪流流动频繁,因此需要投入相对更多的精力去管控。
  对楼层实行网格化管理是保障五流安全的重要手段。以楼层为单位,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风险等级,尽量做到人员与猪只通道分开,建立单向流动、封闭式流动的专用通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便于疫病防控。例如,人员进入生产区附房时,需经过严格的洗浴、换取各区间工装、更衣换鞋等流程,确保自身清洁后才可进舍,并且要严格执行人员进舍洗消流程,从源头上减少病原体的带入。同时,将人员和猪只用专用电梯分开,保持相互独立,严格做好每次消毒工作,防止人员和猪只之间的交叉污染。
  对于需要进入舍内的袋装饲料、人员生活用品以及成大批量的生产物资,都要进行严格的洗消烘处理,并多次检测,确保无病原体携带。这些物资进到单元内时已是最小包装,通过实施严格有效的防疫消毒制度,专人专管,实现具体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首农模式猪场在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树立了典范,其以 “五级分区 三级管理 二级洗烘” 为标准执行现场操作。五级分区明确划分了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使人员、物资和猪只在不同区域间有序流动;三级管理对每个区域的管理职责和流程进行细化,确保管理的高效和规范;二级洗烘则对进入猪场的物资进行两次深度洗烘消毒,高效地切断了物流风险点的传播和扩散,为猪场的生物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其他猪场借鉴和学习。
  四、破局之路:楼房养猪改进措施建议
  面对楼房养猪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探寻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迫在眉睫。只有从科学规划、养殖原则、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以及生态发展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才能为楼房养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养猪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分区
  在楼房养猪的规划与建设中,秉持 “高效环保,健康发展” 的理念是根本遵循 。养殖场的科学布局,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选址时,应优先选择生物安全条件优越、周边无重大污染源、交通便利且水源充足的地区 。远离居民区、工厂、屠宰场等可能带来疫病传播风险的场所,为猪群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
  对楼层建筑进行合理分区,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关键举措。妊娠母猪和产房母猪生理需求相近,将它们分布在同一层,便于集中管理和照顾,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在一些大型楼房猪场,通过将妊娠舍和产房设置在相邻楼层,缩短了母猪转群的距离和时间,减少了应激反应,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保育猪和育肥猪生长阶段不同,但对环境要求有一定相似性,可分在一个区域,方便猪群的周转 。同时,每个区域都要进行网格化生产管理,借鉴楼层住宅的布局模式,将楼层划分为多个独立单元,每个单元又进一步细分,实现精细化管理 。每个单元都配备独立的饲养设备、通风系统和人员通道,减少不同单元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通过不断完善操作规范,如制定严格的人员进出流程、设备维护制度等,提高生物安全系数,确保猪群健康生长。
  (二)坚守全进全出原则
  “全进全出” 的生产模式,在养猪业中已被多年实践证明是阻断疾病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在楼房养猪中,坚持这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利于猪场猪群的有序生产和运行,还能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养殖效率 。当一批猪全部转出后,可对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消毒、空栏,有效杀灭残留的病原体,为下一批猪的进入创造一个清洁、安全的环境 。
  为确保 “全进全出” 原则的有效实施,猪场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 。根据猪群的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各批次猪的进出场时间,避免出现不同批次猪混养的情况 。同时,加强对猪群的饲养管理,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和生长均匀度,减少 “掉队” 猪的出现 。对于生长缓慢、体质较弱的 “掉队” 猪,应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若确定无法恢复健康,要果断进行淘汰处理,杜绝将其转入其他楼层继续饲养,从源头上降低防疫难度和生物安全风险 。通过坚持 “全进全出” 原则,实现单元化、网格化管理,可有效降低疫病在猪群中的传播几率,保障猪场的稳定生产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生物安全体系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是楼房养猪成功的关键保障,而人流、物流、猪流、水流、车流的五流管理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对人员和物资的管控必须严格细致,所有进入猪场的人员和物资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测,确保无病原体携带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在一些规模化楼房猪场,人员进入生产区前,需在生活区隔离 24 小时,经过两次洗浴、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鞋套,再通过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带入病原体的风险。
  坚持猪只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2025年4月28日浙江及各地市白条猪价格2025/4/28 19:44:24
2025年4月28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4/28 19:44:03
猪价涨跌风云录:养殖户如何破局?2025/4/28 9:30:53
四月猪价起伏,五月行情几何?2025/4/28 9:24:16
仔猪价格暴涨背后:疫病、种猪与产业变局2025/4/28 9:21:59
吴珍芳教授团队揭示中西方猪种双向基因渗入是现代猪种形成的重要原因2025/4/28 9:17:28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