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粮食进口风云:数据背后的市场密码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22 19:32:23 关注:126 评论: 我要投稿
|
|
进口数据速览:总量与结构之变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精准呈现出我国粮食进口市场的全新格局。2025 年 4 月,我国进口粮食 912 万吨,同比减少 37.6%,进口规模显著收缩。2025 年 1-4 月,我国进口粮食累计约 3182 万吨,同比减少 39.9%,收缩趋势形成清晰的下滑曲线。
从粮食进口结构来看,大豆占据主导地位。2025 年 4 月,大豆进口环比有所增长,从 3 月份的 350 万吨增长至 608.1 万吨,涨幅约 74%,但同比减少 29.1%,进口量创下 10 年来同期最低点。即便如此,1-4 月累计进口大豆 2319 万吨,在进口粮食总量中的占比远超其他品种。贸易商和分析师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今年早些时候巴西大豆收获迟缓,物流不畅导致延迟发货,海关清关延迟也致使进口数据下滑。
在大豆之后,大麦、小麦、稻米、高粱进口比重次之,玉米进口比重最小。其中,4 月小麦进口 76 万吨,环比增长 298.58%,同比减少 61.18%;玉米进口 18 万吨,环比增长 125.53%,同比减幅 84.51%;大麦进口约 115 万吨,环比减少 41.18%,同比减少 28.8%;高粱进口 20 万吨,环比增长 50%,同比减少 75.5%。稻米表现突出,4 月进口约 40 万吨,环比增长 40%,同比增长 125.7%,成为进口量同比激增的品种。
分品种进口详情剖析
玉米:进口量锐减,来源地结构调整
2025 年 1-4 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 44 万吨,同比减幅 95.1%,进口量急剧下降。4 月进口巴西玉米约 14.86 万吨,环比增长 98.8%,同比减少 67.13%,巴西作为传统的玉米供应大国,其进口量变化备受关注。据悉,巴西玉米出口量的波动,与当地种植季气候、物流运输效率密切相关。而进口俄罗斯玉米 1.25 万吨,环比增加 6922.5%,同比增加 44.58%,俄罗斯玉米进口量大幅增长,成为玉米进口市场中的亮点。
政策和价格因素在进口量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受中美贸易关系缓和影响,虽然中美双方声明取消了之前相互反制加征的关税,并暂停 24% 的对等关税 90 天,但按照关税调整后的标准计算,进口美玉米需按照 26% 的关税计算,进口美玉米仍不具备价格优势。即便后期进口美国玉米,对玉米市场的供应整体影响也较为有限。而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进口量的变化。国内玉米产量稳定增长,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对进口玉米的依赖度自然降低。
小麦:环比增长,进口来源集中
4 月进口小麦 76 万吨,环比增长 298.58%。从进口来源看,4 月自加拿大进口小麦 38.56 万吨,环比增加 138.66%,同比减少 20.72%;自澳大利亚进口小麦 34.70 万吨,环比增加 2304.24%,同比减少 55.83%。2025 年 1-4 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 106 万吨,同比减幅 83%,其中,从加拿大进口 59.5 万吨,占比 59%;从澳大利亚进口 39.6 万吨,占比 39% ,这两个国家几乎占据了我国小麦进口的主要份额。
进口量同比减少,原因较为复杂。国内小麦产量稳定,是进口量减少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小麦种植技术不断提升,产量稳步增长,国内市场对进口小麦的需求相对减弱。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随着消费者对粮食品质和种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小麦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小麦的市场份额。
大麦:进口量持续下滑
2025 年 1-4 月我国累计进口大麦 369 万吨,同比减少 44.4%,进口量持续下滑,成为大麦市场的显著特征。其中,自澳大利亚进口 257 万吨,占比 69.7%,澳大利亚无疑是我国大麦的最大供应国。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情况来看,加拿大进口 41.2 万吨,占比 11.2%;阿根廷进口 29.2 万吨,占比 7.9%;俄罗斯进口 20 万吨,占比 5.4% 。
进口量减少,与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紧密相连。国内大麦种植面积扩大和产量提升,使得国内市场供应更为充足。啤酒行业作为大麦的主要消费领域,其发展趋势也对大麦进口产生影响。近年来,啤酒行业发展逐渐趋于平稳,对大麦的需求增长放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麦进口量的下降。
高粱:美国占主导,进口量下降
2025 年 1-4 月我国累计进口高粱 130 万吨,同比减少 56.2%,进口量下降趋势明显。其中,自美国进口 80.2 万吨,占比 61.5%,美国在我国高粱进口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阿根廷进口 33.6 万吨,占比 25.8%;澳大利亚进口 16.5 万吨,占比 12.7% 。
5 月 12 日中美联合声明后,按照关税调整后的标准计算,进口美高粱为 23%,进口美高粱仍不具备比价优势。进口玉米等谷物仍受到政策收紧的限制,这使得进口高粱的数量预期依旧受限。国内高粱市场的供需结构,也在影响着进口量的变化。国内高粱产量稳定,以及其他替代品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进口高粱的需求。
稻米:进口量激增,来源多元化
2025 年 4 月稻米进口约 40 万吨,环比增长 40%,同比增长 125.7%;2025 年 1-4 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大米 92 万吨,同比增长 90%,这一增长幅度在各类粮食进口中十分突出。从进口来源看,从越南进口 31 万吨,占比 34%;泰国进口 20.6 万吨,占比 22.7%;缅甸进口 16.5 万吨,占比 18%;印度进口 12.8 万吨,占比 14% ,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
进口量激增,与国际稻米市场的价格优势密不可分。国际市场上,部分国家的稻米价格相对较低,吸引了国内企业增加进口。国内市场对稻米品质和种类的需求变化,也促使企业从不同国家进口各具特色的稻米,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粮食进口变化的深层解读
库存与自给能力的支撑
截至 4 月 30 日,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 2024 年度秋粮达 3.45 亿吨,这一数据充分体现我国粮食库存的雄厚实力。高库存水平,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应对市场波动的稳定因素。充足的库存,使我国在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时,能够保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今年以来粮食进口的大幅下滑,引导市场采用国产粮源。当进口粮食数量减少,市场关注焦点转向国内粮食生产。这不仅为国产粮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这一系列积极反应,最终增强了我国粮食自给能力。当我国能够更多依靠自身力量满足粮食需求时,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进口渠道多元化的意义
自美国产的高粱、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占我国内粮食消费量的比重很低,且可替代性较强,这是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策略的成果。进口渠道多元化,为我国粮食供应构建了安全保障体系。它使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降低了因单一供应渠道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粮食供应风险。
当某一国家的粮食供应因自然灾害、政治局势等因素出现波动时,我国可以迅速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调配粮食资源,确保国内市场的稳定供应。多元化的进口渠道,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价格、质量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采购选择,以最优化的成本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这种多元化策略,不仅保障了我国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也为我国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未来粮食进口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我国粮食进口趋势在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具有不确定性,但也存在一定规律。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的底线要求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在政策引导下,国内粮食生产将继续得到大力支持,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有望进一步降低。政策在进口管理上也将更加科学和严格,关税配额管理、进口许可证等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确保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对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法规要求也将持续加强,这可能会对部分不符合标准的粮食进口产生限制。
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始终是影响我国粮食进口的重要因素。如果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进口成本增加,国内企业可能会减少进口量,转而寻求国内替代资源。反之,如果国际粮食价格下跌,且与国内市场形成较大价差,在符合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口量可能会有所回升。但这种价格驱动的进口变化,也会受到国内库存水平、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的制约。
贸易关系的变化,同样会对粮食进口产生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缓和,虽然取消了部分关税,但进口美玉米、美高粱仍不具备价格优势,且进口谷物受到政策限制,短期内美国粮食对我国进口结构的影响可能有限。不过,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贸易合作可能会不断拓展。“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创造了更多机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我国粮食进口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与传统粮食出口国如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将继续保持紧密的贸易合作,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
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进口量可能会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但整体增长空间有限。在进口结构上,大豆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升,其进口占比可能会逐渐下降。玉米、小麦等谷物的进口,将更加注重品质和性价比,进口来源也将更加多元化。稻米进口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以满足国内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而大麦、高粱等饲料原料的进口,将与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国内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优质饲料原料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但进口量也会受到国内相关产业政策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