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
在生猪养殖行业,现代设施农业的典型案例就是立体多层养殖,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楼房养猪。实际上,楼房养猪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东德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就出现了6层楼高容纳500头母猪的猪场,70年代在我国的哈尔滨也建成了2层的楼房猪舍,90年代以后在浙江、江苏、湖北、福建等地又陆续推出了一批楼房猪场,衍生了一批立体养殖的建造模式、工艺流程和设施装备。但这些探索和实践由于各种建设和运营上的局限性,在当时并未引起行业太多的关注,楼房养猪也未形成发展势头。
楼房猪场真正兴起却是在2018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后,猪源紧缺,猪价高企,全国掀起生猪复养热潮,为突破养猪用地资源约束,楼房养猪开始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特别是2019年年底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发文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更是为楼房养猪增添了政策助力。一时间,楼房猪场如雨后春笋般产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3年底,各大养殖集团竣工投产的楼房养猪项目60余个,涉及生猪产能近2400万头,牧原股份在河南内乡建造的21栋6层楼房猪舍年出栏量210万头的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湖北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在湖北鄂州设计的26层的国内最高、单体面积最大的楼房猪场更是刷新了行业对养猪的认知。原来猪场还能这么建?猪还能这么养?……图片
实际上,楼房养猪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有人力挺,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更有人明确反对。而且总体上,负面声音多于正面评价。近日,由扬翔股份牵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深圳市京基智农时代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共同参与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多层(楼房)养猪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性能评估”项目正式启动,在项目启动会上,院士专家、行业大咖、养殖及设备企业代表聚焦楼房养猪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再度展开了热烈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应该讲,楼房养猪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平层养猪的新型的养殖生产方式,它充分地利用了建筑的多层空间,节约了土地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配备了全流程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养猪生产效率,是养猪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系统集成与模式升级,是在养猪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鼓励楼房养猪的大胆实践。
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在楼房猪场的投资、建设、生产、运营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之前不同的行业场合以及这次的项目启动会上也被专家、同行频频提及,如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环境下的生物安全问题、粪污处理与环境承载问题、料猪转运问题、通风除臭问题、防水渗漏问题、动物福利问题、设备稳定运行、建筑结构安全问题等等,除了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大家比较关注的还有楼房养猪包括经济、环境、社会在内的综合效益评价,如成本管控问题、投资收益问题,楼房养猪这种工业化思维下集约化生产的模式本身在未来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特别是与双碳、环保、动物福利等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向的协同治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论证和改进,逐步找到满意的答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楼房养猪作为养猪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探索,也要考虑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下与传统平养的平衡与共生,也要因地制宜、因场施策,考虑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设计、不同工艺、不同技术,综合评估,积极研究,不断完善,稳步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