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国际畜牧 → 文章内容

H5N1禽流感:从禽到人的危机预警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3/23 16:44:16 关注:497 评论: 我要投稿

  H5N1 禽流感:科学认知与防控应对
  一、H5N1 禽流感病毒概述
  H5N1 禽流感,全称甲型流感病毒 H5N1 亚型,隶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是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亚型,其血凝素(HA)为第 5 亚型,神经氨酸酶(NA)为第 1 亚型。该病毒常隐匿于野生鸟类与家禽群体中,具备较强的隐蔽性 ,一旦条件适宜,便会引发严重危害。
  对于家禽而言,H5N1 禽流感病毒的侵袭堪称一场重大灾难。禽类感染后,通常会呈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杂乱、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迅速死亡。在疫情高发区域,大量家禽被扑杀,对养殖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打击。例如,在 2021 - 2023 年期间,欧洲禽类产品出口大国荷兰有上百家农场爆发禽流感疫情,相关当局不得不扑杀超过 700 万只家禽。
  近年来,H5N1 禽流感病毒不断突破种属屏障,向哺乳动物传播。美国的奶牛、家猪,西班牙的养殖水貂、美国的海豹以及秘鲁和智利的海狮等均被检测出感染该病毒。这种跨物种传播特性引发了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哺乳动物在生物学特性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传播和变异,极有可能增加其感染人类的风险。
  人类一旦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人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 1 - 7 天,多数集中在 2 - 4 天。感染初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大多在 39℃以上)、咳嗽、咳痰、咽痛、流涕等。然而,与普通流感不同的是,H5N1 禽流感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可高达 50% 以上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患甲型 H5N1 流感或携带该病毒的禽类传播,直接从禽传播到人是人感染甲型 H5N1 流感病毒的主要方式。此外,该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及热敏感,但在低温环境下抵抗力较强,4℃在粪便中可存活 35 天,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
  二、全球疫情态势
  (一)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创
  自 H5N1 禽流感疫情爆发以来,家禽养殖业面临严峻挑战。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已有数亿只家禽因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而死亡或被扑杀。仅在 2022 - 2023 年期间,美国就有超过 9000 万只家禽受到影响。疫情导致家禽产量大幅下降,养殖户不仅承受家禽死亡的损失,还需承担高昂的防疫成本和扑杀费用,经济损失巨大。许多小型养殖户因此破产,整个家禽养殖产业链从饲料供应、养殖设备制造到家禽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均受到严重冲击。
  (二)向哺乳动物传播的风险
  H5N1 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肆虐的同时,近年来不断突破物种界限,向多种哺乳动物传播。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表明,H5N1 禽流感病毒已在美国多个州的奶牛群中传播,且能够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包括奶牛之间以及从奶牛传播给猫和浣熊。此外,西班牙的养殖水貂、美国的海豹、秘鲁和智利的海狮等也被检测出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这种跨物种传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一方面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另一方面,哺乳动物与人类接触更为密切,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传播和变异,增加了其感染人类的风险,一旦病毒发生变异并获得在人类中有效传播的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人感染病例对公共卫生的挑战
  随着 H5N1 禽流感病毒在家禽和哺乳动物中的传播,人感染病例逐渐增多,对公共卫生敲响了警钟。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卫生部报告了美国首例人感染 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死亡病例,死者年龄超过 65 岁且患有基础疾病,通过接触后院家禽和野鸟而感染病毒,基因分析显示病毒在患者体内发生了变异,导致病情严重 。自 2024 年初以来,美国已报告数十例人类感染病例,多数是密切接触奶牛群后受感染,症状较轻微,但也有像路易斯安那州这样的严重病例。人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后的症状多样,从轻微的结膜炎到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改变均有。治疗方面,虽然一些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治疗仍面临较大挑战。这些人感染病例的出现,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挑战,加强监测、防控病毒传播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
  (一)现有证据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 H5N1 病毒是否能在人际间持续传播,尚无定论。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等权威机构均指出,尚无确凿证据表明 H5N1 病毒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持续传播。在已有的病例中,虽存在一些人际传播的疑点,但均缺乏足够证据证实。
  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死亡病例为例,患者是通过接触后院家禽和野鸟而感染病毒,未发现明确的人际传播线索。柬埔寨出现的两例病例,虽居住在同一个村庄,但流行病学调查尚未证实他们之间存在流行病学联系,极有可能是分别接触病鸡和死鸡身上的病毒而感染。这些案例表明,当前 H5N1 病毒的传播主要还是通过与受感染动物的直接接触,人际传播的证据较为薄弱。
  然而,一些小规模感染事件中曾出现涉及卫生保健工作者的感染情况,虽无证据表明存在持续的人际传播,但这些现象提示 H5N1 病毒存在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只是尚未形成稳定的传播链条。现有证据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给 H5N1 病毒人际传播风险的评估带来极大困难,也使疫情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病毒变异带来的潜在风险
  H5N1 禽流感病毒的持续变异是人们对其人际传播风险担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H5N1 病毒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 B3.13 和 D1.1,这些变异毒株的出现使病毒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变得更为复杂。
  研究显示,B3.13 基因型呈现出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而 D1.1 基因型中保留了禽类适应性突变 。其中,B3.13 基因型的 HA 虽与 α - 2,3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亲和力相对更高,但其具有同时结合 α - 2,3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和 α - 2,6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的特性。α - 2,6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主要表达在上呼吸道中,这意味着 B3.13 基因型的病毒有可能更容易感染人类的上呼吸道,从而增加人际传播的风险。
  在流感病毒的复制相关 RNA 结合蛋白上发生的适应性突变,如聚合酶 PB2 蛋白中的 E627K 突变,已被证实可以增强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复制效率。这些突变在宿主体内积累,最终可能增强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播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一项研究发现,H5N1 病毒表面一种蛋白质的单一改变(Q226L 突变)可能会大大增加其在人际间传播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牛(奶牛)H5N1 病毒不具备人际传播能力,但这些变异现象无疑为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病毒的变异是一个动态过程,难以预测其下一步变化,一旦病毒获得在人际间有效传播的能力,疫情将迅速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四、科研进展与突破
  (一)复旦团队的深入研究
  在应对 H5N1 禽流感病毒的科研探索中,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取得了重要成果。2025 年 3 月 13 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教授、陆路研究员和王茜博士的团队在《Current Research in Microbial Science》(《微生物科学当代研究》)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题为 “Genomic signatures and host adaptation of H5N1 clade 2.3.4.4b: a call for global surveillance and multi - target antiviral strategies(H5N1 分支 2.3.4.4b 的基因组特征和宿主适应性:呼吁全球监测和多靶点抗病毒策略)”。
  该研究对跨多个物种的甲型 H5N1 流感病毒 2.3.4.4b 分支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发育和比较分析,旨在确定 B3.13 和 D1.1 这两种基因型的分子特征和耐药突变频率,并评估它们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3.13 基因型展示出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其血凝素(HA)虽与 α - 2,3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亲和力相对更高,但具有同时结合 α - 2,3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和 α - 2,6 - 连接的唾液酸受体的特性,这使得该基因型病毒有可能更容易感染人类上呼吸道,增加人际传播风险。
  相比之下,D1.1 基因型中保留了禽类适应性突变,表明其更适应在禽类中生存和传播,感染人类的风险相对较低。不过,这两种基因型均表现出有限的人类特征,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它们能够在人际间持续传播。但鉴于病毒变异的动态性,需密切关注其变化。
  (二)多靶点抗病毒策略的提出
  研究过程中,复旦大学团队还观察到 2.3.4.4b 分支的部分病毒中抗病毒药物结合位点上耐药突变的出现,这一情况可能导致现有抗病毒药物失效,使治疗难度加大。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呼吁在临床治疗时采用多靶点抗病毒策略,以降低耐药株重配的风险。
  多靶点抗病毒策略的原理是同时针对病毒的多个关键靶点,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即便病毒在某个靶点发生耐药突变,其他靶点仍可被药物作用,从而确保药物的有效性。以艾滋病治疗为例,临床上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即 “鸡尾酒疗法”,通过联合使用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同时作用于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多个环节,有效抑制了病毒复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 H5N1 禽流感病毒,多靶点抗病毒策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和帽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如巴洛沙韦)等。然而,随着病毒的变异,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多靶点抗病毒策略,可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病毒药物,或开发针对多个靶点的新型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风险。这不仅是应对 H5N1 禽流感病毒的关键举措,也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发展方向。
  五、全球防控举措
  (一)各国防控行动
  面对 H5N1 禽流感疫情的严峻形势,各国积极采取行动,加强防控措施,全力遏制疫情蔓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疫情持续扩散的情况下,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保障政府机构具备快速应对疫情所需的资源和灵活性。加州还建立了全美最大的检测和监测系统,自 11 月底以来,有关机构已在加州两家生牛乳制品企业的生牛奶样本中检测到禽流感病毒,通过加强对生牛奶的检测,及时排查病毒传播隐患。
  柬埔寨在出现 H5N1 禽流感疫情后,卫生部迅速行动,对疫情进行了有效控制。截至 2 月 27 日,柬埔寨仅发现两宗 H5N1 确诊病例,卫生当局对 29 名疑似患者进行检测,经化验后全部呈阴性。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柬埔寨卫生部不仅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严格隔离和检测,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这些国家的防控措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严格的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是防控疫情的关键。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疫情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避免疫情大规模扩散。对感染动物的扑杀和隔离,以及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检测,都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生物安全措施也不容忽视,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减少人员和动物的流动,可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各国在防控 H5N1 禽流感疫情方面的努力,体现了全球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决心和行动力。只有各国携手合作,共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二)疫苗与药物研发进展
  疫苗和药物研发是防控 H5N1 禽流感疫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在疫苗研发方面,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已有 14 种不同 H5N1 疫苗获得批准并在多国应用,但这些疫苗大多针对早期 H5N1 病毒,对现阶段流行的 2.3.4.4b 分支病毒交叉应答较弱,意味着现有的疫苗可能无法有效预防当前流行的病毒株,需要研发更具针对性的疫苗。根据最新的 WHO 报告,有 3 种候选疫苗株与新发 H5N1 毒株高度同源,为即将开展的疫苗研发带来新的希望。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含佐剂灭活疫苗的开发,同时,mRNA 疫苗的开发也为应对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mRNA 疫苗具备快速响应和诱导免疫反应的优势,能够紧跟病毒的演变和传播趋势,可能成为关键性防控措施。然而,疫苗研发周期较长,从毒株筛选、疫苗研制到临床试验和审批,需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而且,病毒的不断变异也增加了疫苗研发的难度,需要不断更新疫苗株,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在药物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新突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抗病毒药物巴洛沙韦,在治疗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的小鼠模型中,疗效显著优于当前标准疗法奥司他韦。研究人员通过鼻内和眼部两种途径使小鼠感染 H5N1 病毒,随后分别给予高剂量(25mg/kg)和低剂量(5mg/kg)巴洛沙韦治疗,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MST)超过 21 天,低剂量组为 6 天,而未治疗组仅存活 5 天 。相比之下,奥司他韦组虽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效果远不及巴洛沙韦。巴洛沙韦的优势在于其作用机制,它通过抑制流感病毒 RNA 聚合酶的 PA 亚基活性,直接阻断病毒复制。而且,巴洛沙韦半衰期长,单次给药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而奥司他韦需每日两次给药,且靶向的神经氨酸酶(NA)可能因病毒变异降低敏感性。然而,药物研发也面临耐药性等问题。随着病毒的变异,可能会出现对现有药物耐药的毒株,这就需要不断研发新的药物,或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疫苗和药物研发在防控 H5N1 禽流感疫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努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进程,以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控手段。
  六、未来展望与应对策略
  H5N1 禽流感疫情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其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增加了人类感染风险,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更是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全球合作至关重要。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和技术,共同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如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疫情期间,各国携手合作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同时,要加强对病毒的监测和研究,深入探究病毒的传播机制和变异规律,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复旦大学团队的研究为揭示 H5N1 病毒特征、推动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公众在疫情防控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需保持警惕,关注疫情动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野生鸟类和家禽,尤其是病死禽类;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接触史。此外,要相信科学,不恐慌、不传谣。科学防控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公众应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工作,共同抗击 H5N1 禽流感。
  尽管在与 H5N1 禽流感的较量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全球携手合作,加强防控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就有信心战胜疫情。期待未来能够彻底消除 H5N1 禽流感的威胁,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新加坡暂停进口荷兰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影响地区的家禽产品2025/4/1 14:24:08
2025年第12周国际禽流感疫情汇总2025/4/1 11:14:35
印度暴发禽流感疫情 60.2万只禽类受到感染2025/3/31 12:51:34
烟台市正式启动禽流感全链条监测基地建设工作2025/3/28 23:07:28
孟加拉国发生一起H5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25/3/26 13:55:16
2025年第11周国际禽流感疫情汇总2025/3/26 10:34:4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