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演变:母猪产能谨慎调整的影响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4/12/21 10:19:55 关注:20 评论: 我要投稿
|
|
非洲猪瘟影响趋缓后的产业变革
产业变革综述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逐渐趋缓,在这一背景下,行业上游产能优化以及生产性能提升等综合因素正带动着生猪养殖产业变革不断加快,也为后续猪周期的演变等情况奠定了基础。
非洲猪瘟刚爆发时,生猪产能遭受重创,养殖户们面临巨大损失与挑战,整个行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不过,随着防控经验的积累、防控措施的日益完善以及养殖技术的持续进步,生猪产能开始逐步恢复。与此同时,养殖企业愈发重视科学养殖,不断在养殖环节加大投入,从种猪选育、饲料营养配比,到养殖环境的精细化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使得生产性能显著提升,比如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PSY)有所增加,生猪的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降低等。
这些积极变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变革加速到来。以往分散、粗放的养殖模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养殖企业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都在不断增强,进而为整个生猪养殖产业的后续发展,包括猪周期演变、市场价格稳定等诸多方面创造了新的条件,促使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市场规模化发展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正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规模养殖场的数量逐年增加,众多大型养殖集团不断新建、扩建养殖基地,扩充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单个养殖场的养殖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存栏量、出栏量稳步提升。例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生猪年出栏量在近年来实现了大幅增长,它们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强大的资金实力等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
随着规模化的不断推进,其对市场非理性空间的调整作用愈发凸显。过去,生猪养殖行业散户占比较大时,养殖户们往往容易受到市场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盲目跟风补栏或抛售,导致市场供需关系频繁失衡,猪价出现大幅非理性涨跌。而如今,规模养殖场凭借其更强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更长远的规划能力以及稳定的生产供应能力,使得市场供应变得更加平稳、有序。当猪价出现波动时,规模化养殖场不会像以往散户那样冲动决策,而是基于自身的养殖成本、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合理安排出栏计划,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恐慌或过度乐观情绪造成的市场非理性波动,让整个市场的非理性空间逐步缩小,价格波动更加趋于合理、稳定。
猪周期历史回顾与特点
2006-2022 年猪周期情况
在 2006-2022 年期间,我国生猪市场共经历了四轮完整的猪周期,每轮周期基本在 4 年左右。
第一轮猪周期大致处于 2006-2010 年,当时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着蓝耳病等疫病冲击,使得生猪产能出现下滑,供应减少,进而推动猪价快速上涨。而随着后续产能逐步恢复,猪价又开始回落,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周期性供需变化特点,猪价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养殖户们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来调整存栏量,行业整体处于一种相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规模养殖占比不算高,散户养殖较多且易受价格影响,养殖技术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轮猪周期从 2010 年持续到 2014 年,这一阶段生猪市场的外部干扰因素相对较少,属于较为典型的基于市场供需自身调节的周期过程。前期猪价上涨刺激养殖户增加存栏、扩大产能,后续市场供应增多后,猪价又进入下行通道,期间养殖企业开始慢慢注重养殖效率提升,部分小规模养殖户也尝试抱团或者学习更科学的养殖方法,不过行业整体规模化进程还不算快,猪价波动节奏和之前类似,仍处于一种周期性涨跌状态。
第三轮猪周期发生在 2014-2018 年,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针对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相关政策等,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开始实施,大量散养户被迫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减少。这使得生猪产能调整出现了较大变化,养殖行业格局开始逐渐向规模化转型,猪价也受到产能出清以及后续规模化养殖下生猪出栏效率变化等因素影响,波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不过整体周期内依然遵循着供应变化引发价格变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轮猪周期则是从 2018 年到 2022 年,2018 年 8 月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成为了这轮周期的关键影响因素。非洲猪瘟导致生猪养殖户加速出栏、减少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19 年 9 月降至 1913 万头,达到 2009 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生猪供给极度紧张,猪价止跌回升,甚至在 2019 年 10 月和 2020 年 2 月达到了 56.94 元 / 公斤和 57.97 元 / 公斤的历史高点。随后养殖户陆续补栏,生猪产能又逐步恢复,到 2021 年以来,生猪产能供给过剩带动猪价进入快速下行通道,这一轮周期内猪价的振幅更大,猪价高点远高于前几轮周期,生猪疫情和环保禁养双因素叠加,造成生产下滑,引发价格剧烈上涨,整个行业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也加速了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变革步伐。
2023-2024 年猪周期新阶段
进入 2023-2024 年,生猪养殖行业开启了第五轮猪周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第五轮猪周期的第一阶段是 2022 年 4 月至 2024 年一季度,这个阶段呈现出高点前置的特点。初期的涨价就成为了本轮大周期的高点,随着前期悲观预期不断提升,养殖端集中出栏生猪,使得 2022 年 4 月后供应压力逐步减轻,市场开始筑底回升。在此期间,屠宰企业冻品入库量增加,二次育肥也开始介入,市场价格不断被抬高,在 2022 年 10 月猪价一度触及 28.5 元 / 公斤,养殖红利吸引着上游产能加速恢复。但这也加速了 2023 年供应的兑现,年度出栏量一度冲到近十年高点,从而促使猪市不断回落,直至 2024 年 1 月猪价降至低点 13.27 元 / 公斤。
而第二阶段从 2024 年一季度开始至今,表现出区间收窄的特征。由于 2023 年猪市亏损带动能繁产能去化,生猪供应逐步收紧,加之冬季北方猪瘟疫病进一步助推产能去化幅度扩大,提升了市场后续的看涨预期。仔猪带动母猪产能修复,市场情绪又带动二次育肥补栏,持续拉涨标猪市场价格,例如 2024 年 8 月份猪价升至年内高点 21.15 元 / 公斤。不过,随着市场规模化程度加快,上游产能补充修复的节奏也不断加快,综合抑制小周期区间不断缩小。
整体来看,本轮猪周期的特点综合表现为高点前置、涨跌变化速度快、市场理性回归,产能调整深度收窄,猪价区间变化幅度缩小等。例如从产能调整角度,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地大规模增减产能,而是更加谨慎地根据市场动态、成本收益以及疫病防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从市场价格方面来看,以往那种大幅且频繁的涨跌情况有所改善,价格波动相对更加平稳有序,这背后离不开行业规模化发展、养殖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参与者更加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上游能繁母猪产能调整分析
政策影响下的产能调控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对能繁母猪保有量做出了重要调整。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 4100 万头调整为 3900 万头,同时把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 95% 调整至 92%。这一政策调整有着明确的意图,是为了更好适应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
过往的调控方案所设定的能繁母猪相关指标及产能调减等措施,已难以契合当下生猪产业发展形势。随着生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猪肉消费趋于稳定,所以需要通过调整目标量等举措,来让政策调控更贴合实际情况,进而稳固基础生产能力,有效防止生猪产能大幅波动。
从对行业产能的引导作用来看,这一政策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当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不同区域时,有着相应的调控要求。在绿色区域,也就是产能正常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 92%—105% 区间(含 92% 和 105% 两个临界值)时,以市场调节为主,不过仍要保持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定期发布动态监测信息。而在黄色区域,即产能大幅波动,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的 85%—92% 或 105%—110% 区间(含 85% 和 110% 两个临界值)时,就要启动相应调控措施,与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促使能繁母猪存栏量回归到绿色区域。像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减少,处于正常保有量的 85%—92% 区间(含 85% 的临界值)时,农业农村部会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增加产能,相关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引导和督促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减缓能繁母猪淘汰,增加能繁母猪补栏,稳定并恢复产能等。总之,通过这样的政策分层调控,引导着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产能朝着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避免产能出现过度的波动,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养殖端利润与产能变化关系
养殖端的利润情况与能繁母猪存栏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深刻影响着产能的变化。当养殖端利润扭亏为盈时,往往会拉动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加。例如在一些阶段,猪价出现明显上涨,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看到了盈利的空间,就会积极地补栏能繁母猪,期望后续能出栏更多生猪来获取更多利润。像在 2022 年部分时间段,猪价有所回升,养殖红利显现,上游产能便加速恢复,能繁母猪存栏量也随之出现上升趋势。
然而,当前养殖端在增加产能方面却表现得较为谨慎,呈现出谨慎增量的态势。一方面,从资产负债率角度来看,不少养殖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养殖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仍处于相对高位。据统计,部分样本公司在 2023 年末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即便到今年有所下降,但降幅有限,仍处于历史区间的相对高位,这使得企业在增加资本开支方面会有所顾虑,毕竟过高的负债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产能提升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行业经历了多轮周期波动后,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变得更加理性,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依据短期的价格上涨就盲目地大规模扩充产能,而是会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比如养殖成本的变化、后续市场需求的预期以及疫病防控情况等。例如,虽然猪价在某些时段出现反弹,但考虑到成本因素以及后续供应变化可能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养殖端并不会立刻大幅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而是谨慎地进行产能调整,以防后续出现产能过剩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情况。
疫病对产能调整的影响
猪瘟疫病在不同时期对能繁母猪产能去化有着显著影响,并且极大地改变了市场预期和养殖户决策。在非洲猪瘟刚爆发时,生猪养殖行业遭受重创,养殖户们为了避免更大损失,纷纷加速出栏、减少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急剧下降,在 2019 年 9 月降至 1913 万头,达到 2009 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生猪供给极度紧张。这种情况下,整个市场的预期变得极为悲观,很多养殖户不敢轻易复养,担心疫病风险,即便后续猪价出现大幅上涨,在没有十足把握防控疫病的前提下,也不敢贸然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产能恢复较为缓慢。
而在后续的一些阶段,随着防控经验的积累以及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虽然疫病的影响有所趋缓,但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能调整。比如在某些局部地区,若出现猪瘟疫病的反复,当地养殖户就会再次谨慎起来,可能会加快能繁母猪的去化,以降低后续养殖风险。同时,一旦出现疫病情况,市场预期往往也会随之改变,周边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养殖户都会更加谨慎地对待产能扩充决策,原本计划补栏的可能会延迟或者减少补栏数量,进而影响整个行业能繁母猪产能的变化节奏,使得产能调整不再仅仅取决于市场价格等常规因素,而是要把疫病带来的不确定性充分考虑进去。
猪周期演变过程及特点变化
猪周期拉长的表现
近年来,猪周期在时长、波动幅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出现了明显变化,呈现出逐渐拉长的趋势。
从时长角度来看,过去的猪周期通常较为规律,比如 2006-2022 年期间共经历了四轮完整的猪周期,每轮周期基本在 4 年左右。但进入 2023-2024 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以第五轮猪周期为例,其第一阶段从 2022 年 4 月至 2024 年一季度,呈现出高点前置的特点,随后在第二阶段即 2024 年一季度至今,又表现出区间收窄的特征。整个周期内,市场的变化节奏与以往不同,涨跌变化速度加快,不过整体周期的演变却不再像过去那样有着相对固定的时长,有逐渐拉长的态势。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像养殖端在产能调整上变得更为谨慎,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地大规模增减产能,而是综合考量市场动态、成本收益以及疫病防控等诸多因素,使得产能变化相对平缓,进而影响了猪周期的节奏,使其有拉长的倾向。
在波动幅度方面,以往猪周期中猪价波动幅度较大,例如在一些周期内,生猪价格受疫病冲击、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会出现大幅涨跌情况,养殖户也根据价格变化大幅调整存栏量。但如今,随着行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扩大,市场理性回归,猪价波动空间明显缩小。例如,2022 年生猪周度价格由最低的 12.76 元 /kg 上涨至最高的 27.66 元 /kg,仅用时 7 个月,而后仅用时不到 4 个月又跌至 14.92 元 /kg 的低点,虽然短期内涨跌速度加快,但整体的波动幅度相较于过去动辄超过 10% 甚至 20% 的变动已经收窄了很多,价格相对更加平稳有序,这种价格波动幅度的收窄也使得猪周期的演变过程变得更为平缓,一定程度上拉长了猪周期。
此外,政策调控也对猪周期拉长起到了作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对能繁母猪保有量等做出调整,通过政策分层调控,引导着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产能朝着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避免产能出现过度的波动,使得生猪供应相对稳定,进而影响猪周期,促使其拉长。同时,养殖企业资产负债率、疫病防控情况等也制约着产能的快速变化,使得整个产业在产能调整上更为稳健,拉长了猪周期演变的过程。
市场理性回归的体现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理性回归的特征愈发凸显,在产能调整深度收窄、猪价区间变化幅度缩小等方面都有着具体表现。
在产能调整深度收窄方面,以往猪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量等产能指标变动幅度较大,比如在面临疫病冲击或者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养殖户会大量淘汰或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幅度动辄超过 10% 甚至 20%。但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变。以 2023-2024 年这一阶段为例,尽管市场也有波动,养殖端有亏损也有盈利情况出现,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减变动幅度明显收窄,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例如,2024 年 3 月份官网发布的相关方案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由 4100 万头回调至 3900 万头,后续即便养殖端利润扭亏为盈,带动能繁母猪存栏量有所拉升,可 4 月 - 11 月官方存栏量累计增幅也仅为 2.34%,11 月份末母猪存栏 4080 万头,处于绿色区间偏高位(3900 万头),这体现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不再盲目跟风去调整产能,而是谨慎地根据市场情况、自身经营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后进行微调,使得产能调整深度大幅收窄。
从猪价区间变化幅度缩小来看,过去生猪市场价格常常出现大幅且频繁的涨跌情况,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养殖户和市场参与者较难把握规律。然而当下,市场的理性使得猪价波动更加平稳有序。一方面,规模化养殖场凭借更强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更长远的规划能力以及稳定的生产供应能力,在猪价出现波动时,不会像以往散户那样冲动决策,而是基于自身养殖成本、市场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合理安排出栏计划,避免了因恐慌或过度乐观情绪造成的市场非理性波动。另一方面,随着产能调控机制的不断完善,生猪产能信息更加透明,市场不容易出现因盲目跟风导致的 “同频共振” 放大短期波动的情况。例如,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中,月度价格最大价差逐渐缩小,像 2023 年生猪平均价格对应的月度价格最大价差降到了 5.0 元 /kg 之内,这充分显示出猪价区间变化幅度在不断缩小,市场正朝着更加理性、稳定的方向发展。
这种市场理性回归背后,养殖户和市场机制等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养殖户经过多轮周期波动后,变得更加成熟理性,深知盲目扩充或减少产能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决策时会综合考量养殖成本的变化、后续市场需求的预期以及疫病防控情况等多种因素。而从市场机制角度,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使得市场供应更加平稳有序,同时政策层面的产能调控以及市场监测预警等机制不断健全,都促使整个生猪市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让产能调整和猪价波动都更为合理、稳定。
未来猪周期走势展望与应对策略
趋势预测
展望未来猪周期的走势,其很可能会继续保持当下已呈现出的一些变化趋势,同时也会受到多方面潜在因素影响。
从有望延续的趋势来看,猪周期时长上逐渐拉长的情况或许还会持续。一方面,养殖端在产能调整方面越发谨慎,例如当前不少养殖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仍处于相对高位,即便后续有盈利空间出现,企业在增加产能时也会顾虑重重,不会盲目大规模扩充能繁母猪存栏量,而是综合考量养殖成本、后续市场需求预期以及疫病防控等诸多因素后再做决策,使得产能变化相对平缓,进而影响猪周期节奏,使其继续维持拉长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行业规模化程度不断加深,大型养殖企业和养殖场凭借其稳定的生产供应能力、较强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以及更长远的规划能力,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能更理性应对,合理安排出栏计划,避免了过去因散户盲目跟风造成的市场大幅波动,生猪供应变得更加平稳有序,这也会助力猪周期进一步拉长。
同时,市场理性回归的特征也会持续凸显,产能调整深度有望继续收窄,猪价区间变化幅度也会保持缩小趋势。养殖户经过多轮周期波动后,更加成熟理性,深知盲目扩充或减少产能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决策时会全面考量各种因素,谨慎进行产能微调,不会再出现以往那种能繁母猪存栏量等产能指标动辄变动超 10% 甚至 20% 的情况。而且,规模化养殖发展使得市场供应更加平稳有序,政策层面的产能调控以及市场监测预警等机制也在不断健全完善,能有效避免因盲目跟风导致的 “同频共振” 放大短期波动的现象,促使猪价波动更加平稳有序,像近年来生猪月度价格最大价差逐渐缩小就是很好的例证。
不过,未来猪周期也面临着一些潜在影响因素。首先,政策调控力度和方向的变化会产生作用。例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对能繁母猪保有量等做出了调整,后续若根据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再有相关政策变动,必然会引导行业产能做出相应改变,进而影响猪周期演变。如果政策进一步强化对产能稳定的保障,那么猪周期拉长、市场平稳的趋势就会更稳固;反之,若政策出现调整,可能会在短期内打破现有的平稳节奏。
其次,疫病依旧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控经验在不断积累、防控措施日益完善,但疫病本身具有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局部地区出现新的猪瘟疫病情况,养殖户就会再次谨慎起来,加快能繁母猪去化、延迟补栏等,改变产能调整节奏,影响生猪供应,进而对猪周期和市场价格产生冲击,可能导致原本逐渐拉长、平稳的猪周期出现波动变化。
再者,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动也不容忽视。如果未来因为经济形势好转、居民饮食习惯改变或者猪肉加工产业拓展等原因,使得猪肉消费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或减少,那必然会打破现有的供需平衡状态,促使养殖端相应地调整产能,进而影响猪周期的走势。比如,若出现新的猪肉消费热点,拉动需求大幅提升,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可能会加快补栏扩充产能,使猪周期进入新一轮的变化阶段。
另外,养殖成本的变化也会对猪周期有影响。像饲料价格若因粮食产量、原料市场供需等因素出现大幅波动,导致养殖成本上升或下降,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就会根据成本变化来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计划,从而作用于生猪产能和市场供应,改变猪周期的节奏和形态。
养殖户应对建议
面对未来猪周期可能出现的这些变化,养殖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应对:
一是合理安排生产。要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根据自身养殖场的实际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水平等,科学谨慎地调整能繁母猪数量,避免盲目跟风补栏或淘汰。例如,当市场上出现猪价上涨、养殖利润增加的情况时,不要急于大量扩充能繁母猪存栏,而是先综合评估后续市场需求能否支撑、养殖成本是否可控以及疫病防控压力等因素后,再做适量的产能调整。同时,注重养殖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生猪养殖的生产性能,比如优化饲料营养配比、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温湿度控制等,降低料肉比,提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PSY)等指标,以在稳定产能的基础上,增强盈利能力。
二是关注市场动态。要及时了解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市场供需情况以及政策变化等信息。可以通过订阅专业的畜牧行业资讯平台、关注农业农村部等官方发布的数据和消息,以及与同行、上下游企业保持交流沟通等方式,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例如,当得知政策对产能有新的调控要求,或者了解到周边地区出现疫病影响生猪供应等情况时,就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合理规划出栏时间和数量,规避市场风险,抓住有利的销售时机。
三是利用政策支持。当前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生猪养殖产业的政策,养殖户要积极了解并争取相关支持。比如一些地区对于符合标准的养殖场在用地、环评方面会给予便利和优惠政策,养殖户可以按照要求积极申请,保障养殖场的合规稳定发展;还有针对生猪养殖的补贴政策,像能繁母猪补贴等,要及时申报获取补贴资金,缓解养殖成本压力。另外,对于一些金融贷款扶持政策也要关注,当需要资金进行养殖场升级改造、引进优良种猪等投入时,可以通过正规渠道申请低息贷款,助力养殖场发展。
四是强化疫病防控。始终把疫病防控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执行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做好人员、车辆、物资进出养殖场的消毒和隔离工作,定期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和疫病检测,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一旦周边地区出现疫病情况,要迅速提高警惕,加大防控力度,必要时可适当调整养殖计划,减少存栏密度等,降低疫病传播风险,避免因疫病导致生猪大量死亡或产能受损,从而保障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稳定应对猪周期变化。
五是探索多元经营。可以考虑在养殖基础上,适当拓展产业链,增加收入渠道,降低单纯依赖生猪养殖应对猪周期波动的风险。比如,与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合作,进行订单式养殖,保障生猪销售渠道稳定;或者参与猪肉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生产腌腊制品、熟食制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结合当地乡村旅游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养殖场成为一个集养殖、体验、销售为一体的多元经营场所,增强自身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大 中 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