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养猪业 “成绩单”:能繁母猪存栏创新高
2024 年,养猪业在波谲云诡的市场浪潮中奋力前行,如今年终岁尾,是时候翻开这份承载着无数从业者心血与期望的 “成绩单” 了。这一年,大型养殖场成为行业 “主角”,生猪出栏、存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等关键指标同环比均呈现增长态势,宛如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截至 12 月底,能繁母猪存栏及生猪存栏水平双双攀至年内最高峰,成为行业发展的醒目注脚。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产能的 “风向标”,备受瞩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其监测的 196 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898.87 万头,同比增幅达 15.35%。这一亮眼数据背后,是养殖端一整年信心满溢、积极扩能的坚定决心。
细观不同规模养殖企业,产能调整步伐却大相径庭。大型养殖企业一扫 2023 年阴霾,随着 2024 年养殖盈利逐步回暖,猪价稳步进入上行通道,企业对后续行情信心爆棚,纷纷开启补产能 “加速键”,志在斩获未来长周期盈利红利。反观部分中小型养殖企业,受困于养殖技术瓶颈、疫病防控短板以及成本控制难题,在经历 2023 年漫长亏损、产能大幅削减后,补产能时难免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从月度数据来看,中型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多数月份呈下降态势,与去年整体水平相较,亦是一路下滑,令人揪心。
规模不同,步调各异:2024 年养殖企业产能分化
(一)大型养殖企业:从谨慎到扩张
回首 2023 年,生猪市场深陷价格低谷,大型养殖企业如履薄冰,纷纷勒紧 “裤腰带”,严控产能,以求熬过寒冬。彼时,市场上生猪供应过剩,价格一跌再跌,许多企业的养殖利润被严重挤压,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为了减少损失,大型养殖企业无奈之下选择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放缓扩产步伐,部分在建项目也被搁置或延期。
然而,2024 年市场风云突变,养殖盈利悄然回升,猪价如同久旱逢甘霖,节节攀升。大型养殖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捕捉到这一利好变化。他们深知,此刻正是抢占市场先机、布局未来产能的关键时刻。于是,一场补产能的 “大战” 在行业内悄然打响。这些企业不仅重启了之前暂停的项目,还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新建现代化养殖场,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与技术,全力提升养殖效率。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大型养殖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24 年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比增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为后续生猪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中型养殖企业:困境中求稳
与大型养殖企业的大刀阔斧形成鲜明对比,中型养殖企业在 2024 年则显得有些举步维艰。一方面,他们同样受惠于养殖盈利的恢复,心中燃起了补产能的希望之火;但另一方面,过往的 “伤疤” 仍在隐隐作痛,使其在行动时不得不瞻前顾后。
中型养殖企业由于养殖技术相对滞后,疫病防控措施不够完善,成本控制能力欠佳,在 2023 年漫长的亏损泥沼中,遭受了产能大幅削减的重创。据统计,不少中型养殖场在这一年被迫淘汰大量能繁母猪,存栏量锐减,甚至有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进入 2024 年,尽管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他们深知,自身的 “短板” 并未补齐,贸然大规模补产能,无异于在薄冰上跳舞,风险极高。
从月度数据来看,中型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多数月份呈现下降态势,相较于去年整体水平,亦是一路下滑。为了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部分中型养殖企业不得不转变策略,放弃长线的产能扩张计划,转而采取更为灵活的短线操作。他们选择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等方式,试图以较小的投入、较短的周期,博取市场收益,在动荡的市场中寻得一丝安稳。
盈利缩水,变局将至:2025 年养殖新挑战
步入 2025 年,养殖行业却被一层阴云笼罩 —— 养殖盈利大幅缩水。卓创资讯数据宛如一记警钟,截至 1 月 8 日,自繁自养养殖盈利仅为 310.13 元 / 头,与年内盈利峰值 918.75 元 / 头相比,骤降 608.62 元 / 头,缩水幅度超六成,令人咋舌。这一急剧变化,如同蝴蝶扇动的翅膀,引发了养殖端对 2025 年行情预期的 “风暴”,进而促使产能结构调整成为必然之举。
大型规模养殖集团首当其冲,面临艰难抉择。相较于中型养殖场,集团虽年度出栏目标大概率延续增长态势,以巩固市场份额、满足下游需求,但当下形势逼人,养殖技术提升、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及 M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出栏肥猪头数)等关键指标优化成为当务之急,降成本悄然跃居企业战略首位,产能扩张因而受限,难有大的作为。加之当前养殖盈利滑坡,能繁母猪存栏量前期增加又使得养殖端对未来盈利预期大打折扣,双重压力之下,预计 2025 年养殖端补产能步伐将显著放缓。部分目光长远、深谙长周期盈利之道的企业,甚至可能忍痛减产,以退为进,规避市场风险。不过,市场变数犹存,若 2025 年仔猪价格坚守在成本线之上,集团企业或将转变策略,凭借自身规模与资源优势,发力销售仔猪,开辟新的盈利路径,届时母猪减产意愿也会随之动摇。综合各方面因素,2025 年生猪产能已难以延续此前的稳步缓增势头,部分时段产能下滑恐成现实,只是鉴于大型集团资金、技术、市场等深厚底蕴,减幅有望控制在相对有限的区间。
再看中小型养殖企业,在市场浪潮中宛如一叶扁舟,飘摇不定。与大型养殖集团相比,2024 年的市场洗礼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短板,经营策略被迫转型,众多企业纷纷摒弃传统的单纯依赖母猪养殖模式,转而采用减母猪、养二育(二次育肥)、养仔猪等更为灵活、多元的短线操作。站在 2025 年新起点,结合当前供需格局剖析,中型养殖场延续短线操作几成定局。一方面,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优势尽显,周期短,资金回笼快,可有效规避长时间养殖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小,相较于母猪养殖,受疫病、价格波动等冲击相对较弱;出栏时间自由,能精准捕捉市场高价窗口,实现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2024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强势回升,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为 2025 年供应端埋下增量隐患,市场从业者对猪价走势普遍持悲观态度,看跌预期浓厚。在此背景下,二次育肥等短线操作无疑成为中小型养殖企业的 “避风港”,凭借较低的风险获取相对稳定的盈利。由此推断,2025 年中小型养殖企业产能大概率延续缓慢下滑态势,短线操作模式则会愈发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安身立命的 “法宝”。
大企业谋新局:大型养殖集团的 2025 战略调整
(一)出栏目标:稳中求进
大型养殖集团在 2025 年的出栏目标设定上,呈现出一种既稳健又进取的态势。以神农集团为例,其规划在 2025 年达成生猪出栏数 350 万头的目标,且这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今年完成 150 万头生猪出栏,明年计划 250 万头出栏,后年稳步迈向 350 万头出栏。这背后,是企业基于对市场份额的精准把控与长远布局,每一步都扎实有力。目前神农集团代养比例约 65%,未来还剑指 70%-80%,这一调整意味着企业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优化养殖模式上的深谋远虑,旨在进一步强化自身在行业内的话语权。
巨星农牧更是雄心勃勃,提出 2025 年生猪出栏目标超 1000 万头。当下,其种猪场产能已达 15 万头以上,并且通过租赁、收购、新建及改扩建猪场等多元手段持续扩大产能版图。比如与广西百色市田阳区人民政府携手推进的田阳区 1 万头优良种猪繁育场养殖集中区项目合作,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贡献年出栏 30 万头仔猪产能,后续还计划在田阳区布局规划年出栏 80 - 100 万头生猪产业,这种步步为营的扩张策略,尽显其抢占市场高地的决心。
兴新鑫同样不容小觑,作为成都天府乡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占股 60%)和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占股 40%)强强联合的结晶,在四川生猪产能已超 250 万头,规划 2025 年内出栏 340 万,2027 年内达 500 万。其以 22.43 亿元果断出手,先后收购 18 家新希望在建猪场项目,目前已在自贡大丰和资中天宝寨成功投产生猪养殖项目,其余项目也在快马加鞭推进中,依托雄厚的资本实力与清晰的发展蓝图,在西南地区生猪市场强势崛起。
这些大型集团延续出栏增长趋势,背后是市场布局、产业扩张与品牌建设驱动。一方面,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对猪肉需求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品质追溯等方面要求日益严苛,大型集团凭借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批量、稳定供应优质生猪的需求,进而巩固与商超、肉类加工企业等大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养殖基地,能有效分散疫病、气候、市场波动等风险,确保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性。再者,持续增长的出栏量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知名度,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人才、资金等资源汇聚,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屹立潮头。
(二)产能布局:精细规划
产能布局犹如一场棋局,大型养殖集团落子精准。神农集团在 2024、2025 年均有猪场建设项目,今年的在建项目建设完成后产能可达 300 万头,明年的规划项目建完之后产能可飙升至 400 头,并且计划每年稳步增加 3 万 - 4 万头母猪,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从区域防控角度来看,云南地区的规模养殖场在严峻的第三季度非瘟形势下,竟然没有一例非瘟阳性病例,整体运行平稳,这得益于公司在生物安全方面的严苛把控。其家庭农场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松散农户,而是现代化家庭农场,生物安全条件过硬,像广西战区三个母猪厂都做到了蓝耳双阴,人员管理上长期坚持招聘、筛选、培训工作,代养成果斐然。随着广西崇左神农畜牧有限公司那隆猪厂竣工投产,年存栏 16000 头母猪、100 头公猪,年出栏优质仔猪预计 48 万头,人效比达到 1:258,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率,有望推动养殖成本进一步下探。同时,广西年产 40 万吨的大新饲料厂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凭借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能大幅削减饲料成本,实现养殖、饲料板块协同发展,为产能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其他大型集团亦是如此,在全国重点养殖区域多点布局,综合考量当地的饲料原料供应、交通物流便利性、劳动力资源、环保政策等因素,选址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猪场。有的集团还会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消费特点,差异化布局种猪场、育肥猪场比例,以实现生猪就近出栏销售,减少运输损耗与成本,提升产品新鲜度。在母猪存栏方面,依据市场行情预测、自身养殖技术水平与资金状况,精细规划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节奏,确保仔猪供应稳定且不过剩,维持生产链的良性循环。同时,饲料及屠宰板块协同布局,饲料厂保障内部猪场饲料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与性价比,屠宰板块则紧跟生猪出栏节奏,避免压栏,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养殖源头到终端消费,全方位打通产业链,掌控每一个利润节点。
(三)成本管控:降本增效
在养殖盈利缩水的 2025 年,成本管控成为大型养殖集团的 “生命线”。他们聚焦养殖技术革新,像牧原股份、神农集团、温氏股份、天康生物等企业,在 2024 年就已降本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均已回落至 14 元 /kg 以下,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这些企业大力投入研发,引入智能养殖系统,实现精准饲喂、环境智能调控、疫病早期预警等功能,减少饲料浪费、降低疫病损失、提升生猪生长效率,进而降低单位养殖成本。
在 PSY、MSY 等关键指标优化上,大型集团通过种猪选育、优化配种方案、加强母猪孕期与哺乳期管理等手段,不断提升母猪繁殖性能。例如,某集团通过基因选育技术培育的新种猪品系,PSY 指标较以往提升了 1 - 2 头,这意味着在母猪存栏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年能多产出成千上万头仔猪,极大地摊薄了仔猪成本,从源头为降本增效打开局面。
面对盈利困境,大型集团在平衡产能扩张与成本控制时煞费苦心。一方面,放缓新建猪场速度,对在建项目重新评估优化,削减不必要的奢华配置,确保每一分投资都精准高效;另一方面,内部挖潜,整合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减少管理环节冗余,提升组织运营效率。部分集团甚至考虑在行情低迷时段进行减产操作,优先保障核心猪场、高效产能,关闭或转让部分低效、高成本养殖场,断臂求生,以退为进,待市场回暖时再谋扩张,确保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与资金链安全,凭借深厚的底蕴在行业寒冬中砥砺前行。
小企业寻生机:中小型养殖企业的应对之策
(一)短线操作成主流
2024 年,中小型养殖企业的市场操作方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众多企业毅然摒弃传统的单纯依赖母猪养殖模式,转而采用更为灵活、多元的减母猪、养二育(二次育肥)、养仔猪等短线操作策略。这一转变背后,是企业在历经市场磨砺后的无奈之举,更是其顺应时势、谋求生存的智慧抉择。
与补栏母猪相比,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从养殖周期来看,补栏母猪意味着漫长的等待,从母猪受孕到仔猪出生,再到育肥出栏,整个过程耗时费力,资金回笼缓慢。而二次育肥通常选择收购体重在 100 - 120 公斤左右的标猪,经过 0.5 - 2 个月的短期育肥后即可出栏,仔猪补栏周期虽较二次育肥略长,但相较于母猪养殖仍大幅缩短,能快速将生猪推向市场,抓住价格波动的有利时机。
在风险把控方面,母猪养殖面临的不确定性极高。孕期母猪易受疫病侵袭,一旦感染,不仅母猪自身生命堪忧,腹中胎儿更是凶多吉少,损失惨重。漫长的养殖周期还意味着更多的变数,市场价格波动、饲料成本变动等因素都可能使前期投入付诸东流。相较而言,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周期短,受疫病、价格波动等冲击相对较弱,风险可控性大大增强。
出栏时间的灵活性也是短线操作的一大优势。补栏母猪的养殖户,出栏时间基本固定,难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灵活调整,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定价。而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养殖户,可以依据市场行情动态,精准捕捉价格高峰,自由选择出栏时机,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顺应供需谋发展
站在 2025 年的新起点,结合当前供需格局深入剖析,中型养殖场延续短线操作几成定局。一方面,二次育肥及仔猪补栏优势在前文已尽显无疑;另一方面,当前的市场供需现状也促使企业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2024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强势回升,犹如一颗 “定时炸弹”,为 2025 年供应端埋下了增量隐患。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末,其监测的 196 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898.87 万头,同比增幅达 15.35%。大量能繁母猪意味着未来生猪出栏量将大幅增加,市场供应压力骤增。市场从业者对此洞若观火,对猪价走势普遍持悲观态度,看跌预期浓厚。
在此背景下,二次育肥等短线操作无疑成为中小型养殖企业的 “避风港”。企业通过灵活调整养殖策略,避开母猪养殖的 “深水区”,凭借较低的风险获取相对稳定的盈利。当市场价格低迷时,减少补栏或缩短育肥周期,控制成本;当价格出现短暂上扬时,迅速捕捉战机,加大补栏力度,快速出栏获利。由此推断,2025 年中小型养殖企业产能大概率延续缓慢下滑态势,短线操作模式则会愈发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安身立命的 “法宝”。
行业新生态:大小企业共舞下的养猪业未来
回首 2024 年,养猪业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砥砺前行,大型养殖集团凭借雄厚实力与敏锐洞察力,于盈利回暖之际果断补产能,带动能繁母猪存栏量年末冲顶,成为行业复苏的强劲引擎;中小型养殖企业则在困境中求变,以灵活多元的短线操作,在市场缝隙中寻得生机。
步入 2025 年,风云变幻,养殖盈利大幅缩水,恰似一记沉重警钟,促使行业产能结构深度调整。大型养殖集团虽怀揣着年度出栏目标持续增长的壮志,却无奈受阻于盈利下滑、成本高企与未来预期转淡的多重困境,补产能步伐被迫放缓,甚至部分时段不得不减产止损,转而探寻仔猪销售等新盈利路径;中小型养殖企业更是如履薄冰,延续短线操作成为其安身立命的不二之选,凭借二次育肥、仔猪补栏的短平快优势,在供应增量、猪价看跌的阴霾下,竭力维持微薄利润,产能缓慢下滑几成定局。
展望未来,养猪业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浪潮将汹涌澎湃,大型养殖集团凭借深厚的资本、领先的技术、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将在市场中占据愈发重要的主导地位,引领行业标准与发展方向;而中小型养殖企业也并非毫无招架之力,它们凭借着灵活应变、贴近市场、特色经营的优势,在细分领域或区域市场中精耕细作,与大型集团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绘就养猪业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生态画卷。
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中,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中小型企业,唯有顺应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品质提升之路,精准洞察市场需求,强化生物安全防控,优化成本管控,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携手共创养猪业辉煌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