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虚位以待,有意请拨打咨询热线:13520072067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行业发展分析 → 文章内容

冷冻肉的多面剖析:市场、储备与隐患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2/6 9:17:51 关注:21 评论: 我要投稿

  冷冻肉市场全景扫描
  在当今的肉类市场中,冷冻肉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冷冻肉,并非简单的冷冻保存,而是严格检疫合格的畜禽,历经科学工艺屠宰后,先在零下 15 摄氏度的环境下静置 1 - 2 小时,随后转入 0 - 4 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 12 - 24 小时的脱酸处理,并且在后续的加工、流通以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始终维持在这一特定的温度范围内。从屠宰场的产出品类来看,主要分为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冷冻肉市场规模达到了 5780.5 亿元,同比增长 5.6%,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其中,冷冻猪肉的市场规模为 3829.8 亿元,同比增长 6.2%,占据了冷冻肉行业市场规模的 66.2%,成为冷冻肉市场的主力军。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冷冻猪肉市场的强劲活力。冷冻牛肉的市场规模为 1012.4 亿元,同比增长 4.8%,占冷冻肉行业市场规模的 17.5%。牛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冷冻牛肉市场也随之不断拓展。冷冻羊肉的市场规模为 383.6 亿元,同比增长 3.6%,占冷冻肉行业市场规模的 6.6%。羊肉独特的风味使其在市场上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冷冻羊肉市场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而冷冻禽肉的市场规模为 554.7 亿元,同比增长 4.2%,占冷冻肉行业市场规模的 9.6%。禽肉以其价格亲民、营养丰富等特点,在冷冻肉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再聚焦到生猪冷冻市场,我国猪肉消费总体稳定,平均每年消费量在 5000 万吨左右。在过去几十年间,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猪肉消费量持续攀升,近年来逐渐趋于稳定,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从消费结构来看,中国猪肉消费类型主要以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为主。其中,热鲜肉凭借其新鲜的口感和传统的消费习惯,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约为 70%,依然是消费者的主要选择之一。冷鲜肉则以其经过排酸处理、肉质鲜嫩、安全卫生等优势,占比约为 10%,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冷冻肉约占 20%,主要在食品加工企业、批发商、食堂等渠道进行售卖。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食品安全和便利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我国冷冻肉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屠宰企业在冷冻肉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成本主要来源于生猪价格、人工、设备及仓储等多个方面,其中生猪价格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变量。通过对生猪现价与冻品库容率对比图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首先,生猪现价与猪肉冻品报价走势基本一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意味着当生猪价格上涨时,猪肉冻品的价格也会随之上升;反之,当生猪价格下跌时,猪肉冻品价格也会相应下降。其次,生猪价格与冻品库存率呈现出负相关性。当生猪价格相对高位时,生猪冻品库存率处于相对低位,这表明屠宰企业对于出入库冻品的意愿与猪价密切挂钩。若生猪价格上涨,多数屠宰企业会选择顺势出库,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反之,当生猪价格下跌时,企业则更倾向于入库储存,等待价格回升。最后,我们还发现屠宰企业对于入库冻品的生猪心理价格预期在 15 元 / 公斤及其以下,此时屠宰企业的入库意愿较高。而随着生猪价格上涨,多数屠宰企业的预期逐渐兑现,便会选择顺势出库。
  以 2025 年 1 月份为例,全国重点屠宰企业猪肉冻品库容率为 16.52%,与近三年的冻品库容率平均值 22.17% 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回顾 2024 年,由于生猪现价普遍处于 15 元 / 公斤以上,因而 2024 年冻品库容率呈现去库状态,且去库效率最高出现在年终生猪现价大幅上涨区间。这一系列数据和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价格与库存之间的动态关系,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猪冷冻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家储备冻猪肉:市场稳定器
  储备肉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79 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的实际问题,国家开始建立这一制度。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央对储备肉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逐步成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今,储备肉体系分为中央储备肉和地方储备肉,中央储备肉主要用于应急保供,兼具市场调控功能;地方储备肉则主要负责局部应急和保证重大节日、活动的市场供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07 年发布的《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储备肉是国家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动物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发市场异常波动和市场调控而储备的肉类产品。
  国家收储冻肉及放储冻肉的目的在于保证国内猪肉供需平衡,防止价格大涨大跌。一般来说,当生猪供应紧张,价格大涨时,或者在节假日猪肉需求旺盛的时候,国家会选择放储冻肉。而收储则通常在猪价持续下跌,生猪供应偏多的情况下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控制阶段性的供应过剩,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期放储做库存准备。
  在猪肉收储方面,2021 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中,以猪粮比价为重要参考条件,设置了三级预警。猪粮比价,即生猪出场价和玉米价格的比价,这一比值小于 6:1 时启动三级预警;连续三周位于 5:1 到 6:1 之间启动二级预警;跌破 5:1 则进入一级预警。在二级预警启动后,可以酌情启动收储工作;一旦一级预警启动,必然触发收储机制,收储工作随时可能展开 。自 2017 年以来,2021.6 - 2022.6 曾经触发收储机制,而 2022.12 - 2024.3 因触发时间较短,市场并未进行收储动作。
  在具体执行收储工作时,由国家发改委下达具体的收储时间、数量,具有收储资质的企业在网上投标竞价,遵循价低者得的原则。企业中标后,自行收购鲜肉或生猪,宰杀后存入冷库,将其变成冻肉储存起来,至此完成收储工作。若 4 个月后还没放储,经过管理部门的同意,企业要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轮储,也就是把旧的冻肉投放市场,同时收储入库同等数量的鲜肉,以此保证肉质新鲜。从调控效果来看,收储的主要功能在于提振市场信心,它释放出未来市场会向好的信号。但从数量上看,相对整个市场,收储的规模很小,很难对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2021 - 2022 年的收储,实际收储量为 17.39 万吨,相比全国 5000 多万吨 / 年的消费量,收储的数量占比极小 。
  再看猪肉放储,自 2020 年以来,发改委多次进行冻猪肉的投放。通过对冻猪肉放储与生猪价格对比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放储动作都紧密配合着当年度的高价位来执行。当生猪价格处于年内高位时,通过投放猪肉来平抑供需缺口,达到保供稳价的目的。不过,收储可以在生猪供应过剩的任何时候实施,但放储除了在生猪供应紧张,价格大涨时候或者节假日猪肉需求旺盛情况放储外,还需要考虑冻肉的仓储保证期,以确保投放的冻肉质量安全 。
  进口冻猪肉:现状与趋势
  进口冻肉在我国肉类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补充角色,其背后涉及到经济、外交等多层面的考量。从宏观角度来看,生猪现货价的波动与生猪进口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当生猪现价上涨时,生猪进口量往往会随之增加;或者当生猪现价与冻猪肉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值时,也会刺激一定量的冻肉进口,这体现了市场价格机制对进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回顾 2020 - 2024 年我国猪肉进口量的变化,可谓是跌宕起伏。2020 年,我国猪肉进口量达到了惊人的 438 万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非洲猪瘟、环保政策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非洲猪瘟导致国内生猪产能急剧下降,生猪供应严重不足,价格大幅攀升,从而吸引了大量国外进口猪肉涌入我国市场,当年进口量占到了国内猪肉产量的 10.65%,且每月进口量基本都在 30 万吨以上 。然而,随着非瘟疫情形势的缓和以及养殖红利的追涨,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2022 年,猪肉进口量迅速回落至 176 万吨,2023 年进一步降至 155 万吨,同比下降 11.70%,仅占当年国内猪肉产量的 2.68% 。到了 2024 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至 106 万吨,降幅高达 75.80%,同比减幅达到了 30.80%,进口量维持在低位水平,月均值基本维持在 7 - 9 万吨,仅 9 月份猪肉进口量突破 10 万吨。
  在进口来源方面,我国的主要进口国包括西班牙、巴西、美国等。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 年前八国鲜冷冻猪肉进口总量达到了 95.62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比重高达 89.26%。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新增的俄罗斯、比利时两个进口国外,其他国家鲜冷冻猪肉进口量同比均有所下降。这一变化背后,既有我国国内生猪产能恢复、猪肉供应充足的因素,也与国际市场的变化、贸易政策的调整等密切相关。
  展望 2025 年,生猪处于周期末年,市场供需形势依然是供大于求,市场猪肉需求量较低,国内批发市场猪肉销货较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冻猪肉进口价较现价优势未显,进口猪肉需求量或持续降低。众多业内专家和研究机构预计,2025 年中国猪肉进口量或继续维持低位水平,约在 100 万吨上下浮动。这一预测不仅基于当前的市场供需格局,还考虑到了国内生猪产能的稳定、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
  警惕!冻肉非正常渠道进口之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肉类消费的第一大国。肉类产品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 27.8%,巨大的消费需求使得我国每年均需进口大量肉类以填补消费缺口。然而,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之徒不惜铤而走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入境,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非法流通的冻肉产品,给消费者的健康和市场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冷冻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指经过宰杀、预冷排酸、急速冷冻,并在 - 15℃以下储存,且深层肉温达到 - 6℃以下的肉品。其中,优质冷冻肉通常在 - 28℃至 - 40℃的条件下进行急速冷冻,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肉质的鲜美和营养。而所谓的 “僵尸肉”,虽无官方明确定义,但一般指的是冷冻时间超出保质期的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其冷冻年限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久。“僵尸肉” 一词,往往与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紧密相连,成为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颗 “定时炸弹” 。
  合规的冷冻肉在整个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具备明确的进货渠道,能够追溯到源头;采用标准的冷链运输,确保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肉质的新鲜和安全;同时还拥有合格的检疫证明,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然而,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却截然不同。由于其来源不明,可能来自疫区或卫生条件极差的养殖场,没有经过正规的检疫检验,也就无法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这些冻肉可能存在菌落总数超标、营养素流失等问题,食用后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比如,一些走私冻肉可能携带人畜共患病、动物传染病病原以及大量致病菌和寄生虫,如果来自疫区,甚至可能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重大传染病,一旦流入市场被消费者食用,后果不堪设想 。
  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的利益链条在沿海一带尤为完整和猖獗。通常情况下,这些冻肉从国外发货,经过香港中转,然后利用 “大飞”(一种高速快艇)或边境 “蚂蚁搬家式” 偷运入境。入境后,再经冷库藏匿,最后通过陆地货运至各地买家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也正是这些利益的驱使,使得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非正常渠道进口的冻肉多为鸡爪、冷冻猪肉等动物下水,这些在欧美国家基本被视为废弃物的食材,走私分子获取成本极低。而在国内,由于这些食材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走私分子便通过非法渠道将其运入国内,以低价销售,获取高额利润。部分不法餐饮企业和熟食制作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不惜购买这些低廉的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从而为走私分子提供了市场机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为了保障自身的健康和权益,消费者在购买冻肉时,一定要学会辨别走私冻肉。首先,可以从价格方面进行判断。如果冻肉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价,那么就需要格外谨慎,因为价格过低很可能意味着其来源存在问题。其次,要仔细查看肉及肉制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再者,购买进口冻肉时,需查看是否贴有中文标签,标签上应记载食品原产地、境内代理商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同时还要查看是否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通过外观判断,有质量保证的冷冻肉瘦肉颜色多为浅灰色,肥肉和油脂则呈白色,闻起来没有异味,不过期的冻肉看起来有一定的光泽度。从手感上判断,正常的冷冻肉解冻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肉不会有什么变化,而过期冻肉解冻后肉质松软且没有弹性,用手按压肉会下陷且回弹很差。最后,还可以通过烹煮来判断,如果怀疑自己买到了过期冻肉,可以切下来一小块放在锅里煮一煮,如果冻肉变质,肉汤就会变得很浑浊 。
  冷冻肉的未来蓝图
  展望未来,冷冻肉市场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持续转变,对冷冻肉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健康,这将促使冷冻肉行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于方便、快捷的食品需求日益增加,冷冻肉产品凭借其易于储存和烹饪的特点,将成为家庭餐桌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季节性需求变化较大的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将使得冷冻肉成为更加稳定、可靠的肉类供应来源。同时,随着餐饮行业和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冷冻肉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冷冻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冷冻肉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先进的冷冻技术,如速冻技术,可以使肉类在短时间内迅速降温,减少冰晶的形成,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持肉类的细胞结构完整性,使冷冻肉在解冻后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原有的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新型的冷冻设备和工艺也将不断涌现,进一步提高冷冻肉的保鲜期,降低企业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风险。
  此外,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冷冻肉行业的全球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冷冻肉作为一种易于储存和运输的肉类产品,将在国际贸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一些国家通过进口和出口冷冻肉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冷冻肉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冷冻肉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保障冷冻肉的质量安全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问题。非正常渠道进口冻肉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走私冻肉等违法行为,是保障冷冻肉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进口冻肉的检验检疫,严格把控质量关,确保进入市场的冷冻肉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同时,还应加强对国内冷冻肉生产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生产规范,提高产品质量。
  冷冻肉市场在未来的发展中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期待冷冻肉行业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便捷的冷冻肉产品。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能够关注冷冻肉行业的发展,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辨别优质冷冻肉和问题冻肉,共同维护健康的饮食环境。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4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