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数据抛砖引玉
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备受关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 27 日至 2 月 2 日期间,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 17.61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1.0%,同比上涨 9.0%;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 23.10 元 / 公斤,环比上涨 0.9%,同比上涨 8.4%。这一价格波动现象引发了市场对于其背后驱动因素的深入探讨。本报告旨在分析此次猪价上涨的原因,并对未来价格走势进行研判。
一、猪价涨跌,市场有 “数”
为全面了解猪价动态,本文将综合不同渠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中国养猪网数据表明,2025 年 2 月 10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 15.46 元 / 公斤 ,较昨日下跌 0.35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5.79%,同比下跌 2.34%;内三元均价为 15.53 元 / 公斤,较昨日下跌 0.05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31%,同比上涨 0.71%;土杂猪均价为 15.32 元 / 公斤,较昨日报价平稳,环比下跌 4.31%,同比上涨 2.2% 。
从近几个月价格走势来看,猪价呈现明显的波动态势。1 月初猪价处于相对平稳区间,中旬开始出现显著波动。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日期
|
外三元均价(元 / 公斤)
|
内三元均价(元 / 公斤)
|
土杂猪均价(元 / 公斤)
|
2025 年 1 月 1 日
|
16.00
|
15.80
|
15.50
|
2025 年 1 月 10 日
|
16.20
|
16.00
|
15.70
|
2025 年 1 月 20 日
|
16.50
|
16.30
|
16.00
|
2025 年 2 月 1 日
|
15.80
|
15.60
|
15.40
|
2025 年 2 月 10 日
|
15.46
|
15.53
|
15.32
|
通过上述图表分析可知,猪价随时间波动明显,这种波动背后存在多种复杂因素,下文将进行深入剖析。
二、价格上扬,原因剖析
(一)供应端:出栏节奏是关键
春节后,大型猪企采取降价增量策略,其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更多收购商,以扩大市场份额;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及自身库存状况,合理调整出栏计划。大型猪企的这一行为带动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养殖户为规避价格下跌风险,也纷纷加快出栏速度,导致短期内市场生猪供应量减少。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下旬生猪出栏量较上旬明显下降,为猪价上涨提供了支撑。
(二)需求端:消费韧性仍在
春节后鲜肉消费需求虽有所回落,但部分地区需求依旧旺盛。北方地区因气候寒冷,居民对肉类需求较高,猪肉作为主要肉类消费品,市场需求稳定。此外,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及猪肉替代消费品需求增长显著。预制菜多以猪肉为原料,带动了猪肉需求;火腿肠、午餐肉等替代消费品销量也稳步上升,这些因素共同拉动了猪价上涨。
(三)成本与预期:隐形之手
养殖成本的变动对猪价影响显著。当前,饲料价格高企,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环保成本上升,养殖户需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环保设施建设与维护,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
养殖户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也在影响猪价走势。若预期未来猪价上涨,养殖户会减少当前出栏量,待价格上涨后出售,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减少,推动猪价上升;反之,若预期价格下跌,则会加快出栏,增加市场供应,促使猪价下跌。这种预期心理在市场中发挥着调节猪价波动的作用。
三、市场影响面面观
(一)养殖户的悲喜交加
猪价上涨改善了养殖户的盈利状况,部分养殖户反馈每头猪利润较之前增加数百元。然而,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当前价格上涨可能是暂时的。一旦市场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出现供过于求局面,猪价可能再次下跌。此前曾有养殖户因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在猪价暴跌时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养殖户应保持理性,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养殖规模与出栏计划,避免盲目跟风。
(二)行业格局新变化
猪价上涨对生猪养殖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养殖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中小散户因资金、技术等限制,难以抵御价格波动风险,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规模、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它们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应对市场变化,并利用品牌和销售渠道保障生猪销售,加速了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未来,生猪养殖行业可能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有利于提升行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消费者的钱包感知
猪价上涨直接增加了消费者的肉类消费支出。作为我国居民主要肉类消费品,猪肉价格上涨使消费者购买相同数量猪肉需支付更多费用。为应对价格上涨,消费者开始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鸡肉、鸭肉、鱼肉等价格相对较低的肉类替代品,部分消费者也会选择购买价格相对稳定的猪肉制品。但这些替代品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因此猪价波动仍会对消费者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四、未来走势大猜想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供应趋势备受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自 2024 年 5 月开始回升,11 月已增至 4080 万头,预计 12 月仍保持增长态势。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基础,其存栏量增加预示未来生猪供应将逐步增多。同时,2024 年养殖效率提升带动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高 0.5 - 1 头,增强了母猪繁殖能力,提高了仔猪出生率,进一步提升了未来生猪供应能力。综合来看,2025 年生猪供应量较 2024 年可能显著增加。
然而,猪价走势不仅取决于供应,还受市场需求和政策调控影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变化,对其他肉类及植物蛋白需求逐渐增加,可能挤压猪肉市场份额。政府为稳定物价、保障民生,会密切关注猪价走势并适时调控,如投放储备肉调节市场供需。因此,未来猪价可能在一定区间内波动。短期内,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猪价可能小幅涨跌;长期来看,若生猪供应量增加而需求无大幅增长,猪价可能面临下行压力,但在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韧性支撑下,大幅下跌可能性较小。
五、总结与建议
本次猪价上涨是供应、需求、成本及市场预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养殖户收益、行业格局和消费者生活均产生影响。未来猪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供应增加趋势与需求、政策等因素相互博弈将决定其走向。
对于养殖户而言,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避免因短期价格上涨盲目扩大规模。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需和价格走势信息,同时注重提升养殖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投资者面对生猪市场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投资。投资决策前应深入研究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和政策法规等因素,可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如投资生猪养殖企业的同时,兼顾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等上下游企业。
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猪肉价格波动,可根据价格变化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在猪肉价格较高时增加其他肉类替代品消费,关注超市、农贸市场促销活动,在价格合适时购买猪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