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 ALCF2025 亚洲畜牧合作论坛上,正大集团资深董事长谢国民先生就农牧业未来发展趋势发表了深刻见解。其核心观点聚焦于高科技对农牧业的全方位重塑,以及中国农牧企业在全球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促使各界重新审视农牧业这一传统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革与机遇。
一、高科技重塑农牧业:从 “经验养殖” 迈向 “算法养殖” 的重大转变
谢国民董事长以牧原公司为例,指出养猪业已成为高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在传统养殖模式中,养猪主要依赖养殖者的经验,无论是喂食量的把控,还是疫病的防治,均缺乏精准性。然而,随着高科技的介入,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变。牧原公司借助智能设备,实现了对猪舍环境的精准调控,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参数均可实时监测并自动调整,有效降低了猪群的发病率。同时,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猪的生长数据进行分析,优化饲料配方,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
例如,牧原研发的智能饲喂系统,能够依据每头猪的体重、生长阶段等数据,精准投喂饲料,避免了饲料浪费。这种 “算法养殖” 模式,不仅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猪肉品质。据统计,牧原采用高科技养殖后,每头猪的出栏时间缩短了 10 - 15 天,饲料转化率提高了约 10%。这一变革使中国养猪业在终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其他农牧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新时代竞争法则:从 “规模为王” 转变为 “系统致胜”
在高科技时代,信息高度透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货比三家” 已拓展至全球范围。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单纯依靠规模已远远不够,必须构建完善的服务链,实现品质、成本和服务的全面优化。
正大集团在俄罗斯的成功实践便是典型案例。正大在俄罗斯建立了从饲料生产、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本土化采购原料,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同时,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一公斤猪肉生产成本不超过一美元的良好成绩。此外,正大高度重视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其生产的猪肉在俄罗斯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一些猪舍和屠宰场多建于几十年前,设备陈旧,效率低下,已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这无疑为中国农牧企业提供了赶超的契机。中国企业应借鉴正大的成功经验,借助高科技赋能,优化全产业链,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推动高科技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谢国民先生反复强调,高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高科技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需要各环节人才紧密协作,方能实现高效运转。
正如谢国民先生所说,火箭发射需要十万个零件完美配合,高科技农业同样需要各个环节精密协作。以正大集团为例,该集团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体系。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了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正大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国内,一些农牧企业也开始重视人才培养。例如,牧原集团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方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在智能养殖技术研发、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共同富裕的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牧企业应秉持 “共商、共建、共享” 的原则,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共同富裕。正大集团在全球化实践中,始终坚守这一原则,通过技术输出和产业合作,助力其他国家发展农牧业,实现互利共赢。
例如,正大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建设养殖场和饲料厂,输出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当地农牧业发展。同时,正大还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提高当地农牧产品的附加值。这种合作模式,既为正大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展望未来,谢国民先生满怀信心地表示,中国农牧企业走向全球的机遇广阔,美国市场也蕴含着巨大潜力。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借助高科技赋能,实现全产业链升级,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结语
中国农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科技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谢国民董事长所言:“高科技时代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发展前途无限。”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农牧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高科技,培养高素质人才,拓展全球市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唯有如此,中国农牧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