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猪价跌穿成本线,产能调控迫在眉睫
(一)全行业深陷 “内卷式” 亏损
2025 年,生猪市场形势严峻,价格走势呈急剧下行态势,犹如一场令人担忧的 “跳水大赛”。第三季度,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下滑至 13 元 / 公斤,已逼近温氏股份 12.2 - 12.4 元 / 公斤的养殖成本线,稍有波动便可能跌破成本,致使养猪从业者面临巨大亏损风险。
行业龙头温氏股份亦未能在此次价格波动中幸免。查阅温氏股份 2025 年财务报告可知,其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58.17 亿元,同比微降 0.04%,表面看似平稳。然而,归母净利润为 52.56 亿元,同比下降 18.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下滑 24.6%。第三季度数据更为严峻,营收 259.37 亿元,同比下降 9.76%,系 2024 年以来首次单季度收入下滑;归母净利润 17.81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65.02%,降幅较第二季度进一步扩大。
温氏股份的业绩下滑,是全行业产能过剩困境的典型体现。截至 8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38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预示着后续生猪供应量将持续增加。市场生猪供应过剩,而消费者需求相对稳定,供过于求的压力严重抑制猪价上涨,导致猪价长期低迷。
在此市场环境下,养猪户经营困难。部分中小养殖户因资金储备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面对持续低迷的猪价,收支失衡,只能无奈退出行业;大型养殖企业虽资金实力相对雄厚,但利润空间也被大幅压缩,为维持运营,不得不削减成本,甚至关停部分猪场。
(二)政策与市场双重倒逼产能出清
面对生猪市场的严峻形势,政策层面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推动产能调控。农业农村部多次召开座谈会,明确要求 “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为生猪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旨在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然而,部分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行业形势的紧迫性,心存侥幸,在行业急需减产之际仍逆势扩张。据统计,2025 年前三季度,14 家上市猪企中,有 4 家资产负债率超过 70%,面临较高财务风险。即便如此,这些企业仍不顾风险加大投资、扩大产能,试图在市场中寻求突破,但这种行为加剧了市场产能过剩的局面。
一边是政策的明确要求,一边是部分企业的逆势扩张,市场陷入僵持状态。直至 2025 年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指出:“产能过剩带来的深度亏损,是全行业无法承受之重,调控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此番言论引发业内广泛共鸣,使行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产能调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产能出清已成为生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符合环保要求、养殖效率低下的产能逐渐被市场淘汰。头部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只有积极响应政策,主动调减产能,才能促进整个行业恢复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温氏 “双管齐下” 控产能:关 7 个猪场,不搞 “大小有别”
(一)严控新增:从 “跑马圈地” 到 “量体裁衣”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提出严控新增产能与去化低效产能两大核心策略。
严控新增产能方面,过去生猪养殖行业存在盲目扩张现象,众多企业一味追求规模快速增长,忽视市场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大量新猪场不断涌现,产能迅速攀升。然而,市场需求有限,产能过度增长导致供过于求,猪价受到严重打压。
温氏股份及时认识到盲目扩张的危害,率先转变发展策略,从过去的 “跑马圈地” 式扩张转变为 “量体裁衣”,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自身承受能力,科学规划产能。近期,温氏股份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关停 7 个猪场,其中韶关丹霞风景区周边猪场具有代表性。该猪场位于环保敏感区域,属于早期布局的低效产能,单场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低于 24 头,与温氏目前 26 头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该猪场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治污成本较新建场高出 15%。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形势下,关停此类猪场成为优化产能结构的必然选择。
通过这一举措,温氏股份向市场表明,在产能调控关键时期,企业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新增产能。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产能无序增长,才能逐步恢复市场供需平衡,摆脱当前行业亏损困境。
(二)去化标准:不针对小户,全行业 “一碗水端平”
在去化低效产能方面,温氏股份态度坚决,秉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全行业一视同仁,不区分大型养殖场与小型养殖户,只要是位于禁养区、环保不达标或证件不全的产能,均列入去化范围。
市场曾担忧龙头企业减产能时,小户可能趁机扩大规模,影响产能调控效果。针对这一担忧,黎少松明确表示,调减产能是全行业共同责任,并非某一类主体的单独任务。实际数据也印证了温氏股份的行动。温氏合作农户数量已从 2024 年的 5.3 万户降至当前 4.8 万户,虽数量减少,但户均存栏量提升 12%。通过 “减量提质”,温氏实现单户养殖效率提升 20%,并确保农户年均收益稳定在 8 - 10 万元。这表明温氏在去化产能过程中,不仅未损害农户利益,还通过优化养殖结构,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温氏股份公平公正的去化标准为行业树立了典范,表明在产能调控中,全行业需齐心协力,遵循统一标准,才能实现产能合理调控,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
三、业绩承压下的转型抉择:量增利减背后的战略取舍
(一)“以量补价” 失效,倒逼模式革新
在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温氏股份尝试通过增加肉猪出栏量弥补价格下跌损失,但 2025 年第三季度 “以量补价” 策略未达预期效果。7 - 9 月,温氏肉猪销量持续上升,7 月为 316.48 万头,8 月达 324.57 万头,9 月高达 332.53 万头,单月销量屡创新高。然而,销售价格却持续走低,7 月肉猪销售均价为 14.58 元 / 公斤,8 月降至 13.9 元 / 公斤,9 月进一步下滑至 13.18 元 / 公斤。价格跌幅显著,导致即使出栏量大幅增加,销售收入仍同比减少 30.81%。
这一困境反映出温氏 “公司 + 农户” 养殖模式面临挑战。与牧原股份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不同,温氏将养殖环节分散至农户,虽该模式在扩张速度和降低重资产投入方面具有优势,但成本控制难度较大。牧原股份凭借高度一体化养殖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2025 年同期完全成本低至 11.6 元 / 公斤。而温氏因需承担对农户的技术服务、物流协调及质量监督等费用,并为稳定合作关系提供隐性补贴,如风险基金和收益兜底等,导致养殖成本比牧原高出 0.6 - 0.8 元 / 公斤。
面对这一局面,温氏股份迅速启动 “精益管理” 计划,通过全方位降本增效措施提升竞争力。在智能饲喂系统升级方面,温氏投入大量资源引入先进智能化设备,该设备可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体重精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仅此一项即可降低饲料成本 3%。同时,温氏积极探索新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以应对成本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现金流保卫战:分红与偿债的平衡术
在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65.02% 的艰难情况下,温氏股份做出向全体股东派发 19.94 亿元现金红利的决策,分红率高达 37.94%。这一举措看似与公司在困境中优先储备资金的常规思路不符,但实则有其深层考虑。
对于温氏股份而言,分红是对股东长期支持的回报,也是维护公司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温氏保持稳定分红政策,被誉为 “现金奶牛”,此次在业绩下滑时仍坚持较高比例分红,向市场传递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及重视股东利益的信号。
同时,温氏股份并未忽视自身财务健康,在分红的同时积极偿还债务,优化财务结构。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末,温氏短期借款锐减至 7472 万元,环比降幅达 66.6%;长期借款从年初的 46.45 亿元大幅减少至 9.30 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 49.41%,达到四年来新低。
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谈及此策略时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行业竞争已从单纯规模竞赛转变为‘活下去’的生存之战。分红是我们对股东的责任,而降低负债则是为在漫长行业寒冬中储备足够‘弹药’,增强公司抵御风险能力,确保稳健穿越周期。”
通过分红与偿债并行策略,温氏股份在维护股东利益的同时,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定坚实财务基础。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这种稳健财务策略将助力温氏更好应对各种挑战,把握潜在发展机遇。
四、行业破局关键:龙头带头 + 协同自律,缺一不可
(一)打破 “囚徒困境”,需要 “头猪效应”
在生猪产能调控过程中,“谁先减、谁亏多” 问题阻碍行业发展,形成类似 “囚徒困境” 的博弈局面。
在供过于求的生猪市场中,每个养殖主体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若龙头企业率先响应号召大规模削减产能,而中小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趁机扩张,市场生猪供应量不会因龙头企业努力而显著减少,价格仍将低位徘徊。如此一来,龙头企业不仅失去市场份额,还承担减产经济损失,而跟风扩张的中小企业可能短期内受益。这种情况使许多企业对产能调控持观望态度,阻碍行业去产能进程。
温氏股份作为行业龙头,勇敢迈出关键一步。其关停的 7 个猪场均为自有产能,释放的市场空间未被竞争对手轻易占据。温氏通过提升现有农户单产填补空缺,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为合作农户提供先进养殖技术培训,优化养殖流程,提高饲料转化率,使农户在不增加养殖数量的情况下产出更多、更优质生猪。
这一做法不仅避免市场份额流失,还为行业树立 “主动去化” 标杆,产生积极 “头猪效应”。正如黎少松所言:“龙头企业必须带头控产能,否则行业自律就是空谈。” 温氏行动向行业传递明确信号:产能调控关键时期,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全行业齐心协力、统一步调,才能打破困境,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二)从 “规模优先” 到 “效益为王” 的转折点
2025 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财务数据反映出行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养猪业务毛利率为 12.82%,同比下降 4.5 个百分点,表明在产能过剩、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单纯依靠扩大养殖规模获取利润的模式已逐渐失去优势。
同期,温氏养鸡业务展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毛利率高达 18%。这得益于温氏多年坚持的 “双轮驱动” 战略,养鸡业务与养猪业务周期错位,使温氏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具备更强应对能力。猪价下跌时,养鸡业务盈利可有效弥补养猪业务亏损,维持公司整体利润水平。
这一现象印证了黎少松的判断:“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规模,而是淘汰低效规模。当行业进入‘后规模化时代’,比拼的是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和生态协同能力。” 过去,生猪养殖行业追求规模扩张,许多企业盲目投入资金建设猪场,忽视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如今,市场逐渐饱和,行业竞争加剧,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温氏股份敏锐察觉到这一变化,积极调整发展策略。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技术研发方面,加大对育种技术投入,培育更优质、更抗病的猪种和鸡种,提高养殖收益;同时,注重生态协同发展,推广 “猪 - 肥 / 水 - 粮 - 饲” 循环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从温氏股份实践可见,生猪养殖行业正从 “规模优先” 发展阶段逐步转向 “效益为王” 新时代。在此新时代,企业只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
结语:产能调控是 “刮骨疗毒”,更是 “破茧重生”
温氏股份的一系列举措,既是对行业 “内卷” 现象的主动调整,也是对自身 “公司 + 农户” 模式的升级迭代。当猪价跌破成本线成为常态,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形成合力时,产能调控不仅是短期止损手段,更是重塑产业秩序的关键契机。正如黎少松所说:“只有全行业统一步调,才能让生猪产业从‘过山车’式波动走向稳健发展,这是龙头企业的责任,也是行业涅槃的必经之路。” 这向养殖户传递出明确信号:未来生存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是否属于 “环保达标、效率领先、成本可控” 的优质产能。当温氏等企业带头 “断尾求生” 时,一场关于生猪产业底层逻辑的重塑正在周期底部悄然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