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月行情:多空交织下的 “冰火两重天”
7 月,国际国内大豆市场在政策、天气、供需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博弈下,呈现出 “先扬后抑” 的显著行情走势,宛如经历一场过山车般的起伏。CBOT 大豆主力合约全月跌幅达 3.63%,最终收于 990.25 美分 / 蒲式耳,创下自 4 月以来的价格新低。国内豆粕现货均价为 2912 元 / 吨,环比微降 0.59%。表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市场内部暗流涌动。
月初,受美国播种面积下调以及豆油价格上涨等积极因素提振,美豆价格一度强劲冲高至 1058.5 美分 / 蒲式耳。然而,随后产区天气条件利好,催生了市场对于大豆丰产的预期。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中国买家持续通过实际行动减少对美豆的采购,转而加大从南美地区的采购力度。数据显示,美豆出口销售同比大幅暴跌 22%,在此多重压力下,美豆价格承压显著回落。
进口大豆成本方面,由于巴西大豆溢价不断攀升(巴西大豆到港成本已突破 3900 元 / 吨),但国内油厂大豆库存却攀升至 713 万吨的历史高位水平。这一高一低的反差局面,严重压制了豆粕价格的反弹空间,使得国内外市场呈现出 “外强内弱” 的明显割裂格局。
二、市场分析:三大矛盾激化供需失衡
(一)进口成本 “步步高升”,南美溢价成关键词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深入发展,23% 的关税壁垒使得美国大豆到岸成本相较巴西高出 31 美元 / 吨。在此背景下,国内进口商加速推进 “去美化” 采购策略。2025 年上半年,巴西大豆进口占比急剧飙升至 54%,而美国大豆份额则萎缩至 38%。这种结构性的采购转向,直接导致南美大豆价格大幅上扬。巴西大豆升贴水从 4 月初的 6 美分 / 蒲式耳迅猛暴涨至 182 美分 / 蒲式耳,7 月到港成本较月初上涨 4.5%,达到 3900 元 / 吨。尽管油厂面临着显著的成本压力,但由于国内豆粕供应处于充足状态,其挺价意愿受到极大限制,陷入了 “成本倒挂” 的两难困境。
(二)供应宽松成主旋律,库存数据释放预警信号
大豆库存高企:截至 7 月 25 日,全国油厂大豆库存总量达到 713 万吨,较过去三年均值高出 112 万吨。部分油厂由于库容不足,被迫降低开机率。然而,7 - 9 月预计到港大豆数量仍将超过 1200 万吨,供应过剩的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有效消除。
豆粕累库不止:油厂的高开机率导致豆粕产量过剩,库存连续 12 周持续增长,达到 105 万吨。虽然这一库存水平低于去年同期,但已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终端饲料企业由于养殖利润低迷,普遍采取 “随用随采” 的采购策略,库存天数维持在 8.19 天,需求端难以有效承接供应。
(三)需求疲软叠加替代品冲击,豆粕陷入 “量增价跌” 困局
生猪、家禽养殖行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饲料企业纷纷下调豆粕在配方中的比例。同时,玉米、菜粕等替代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态势,导致豆粕实际消费量同比下降 3.2%。数据表明,7 月全国饲料产量环比微增 1.5%,但豆粕添加比例从 18% 降至 16.5%,相当于减少了 20 万吨的需求。在养殖端 “降蛋白” 的趋势下,豆粕需求的弹性被进一步压缩,价格缺乏向上的驱动力量。
三、后市展望:供应压制 VS 成本支撑,8 月行情如何演绎?
(一)短期:供应过剩仍是 “紧箍咒”,反弹空间有限
当前,油厂大豆库存消化周期长达 45 天。8 月预计到港量为 1205 万吨,开机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豆粕库存或攀升至 110 万吨。尽管在中秋、国庆前,饲料企业存在阶段性备货需求,但在养殖利润未得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备货力度或同比减少 15%,难以有效对冲供应压力。若美国大豆优良率维持在 70% 以上,丰产预期的进一步强化将拖累 CBOT 大豆价格,进而对国内豆粕估值形成压制。预计 8 月豆粕现货均价将在 2850 - 2950 元 / 吨区间内震荡运行。
(二)中期:天气炒作与政策预期或成破局点
进入 8 月,美豆生长进入关键时期。若出现干旱、高温等 “天气市” 炒作因素,或者中美贸易政策出现边际改善(如关税阶段性下调),都有可能点燃市场情绪。据机构测算,若美豆单产下调至 51.5 蒲式耳 / 英亩,全球大豆供应缺口将达到 200 万吨。叠加巴西大豆出口关税可能上调的因素,国内豆粕存在阶段性反弹的契机,目标价位在 3050 - 3150 元 / 吨。
(三)长期:产业格局生变,关注 “去美化” 下的结构性机会
中国 “去美国化” 大豆采购已成为明显趋势,2025 年巴西大豆进口占比有望达到 60%,这将带动其升贴水维持在高位水平。从长期来看,国内豆粕市场将呈现 “成本端坚挺、需求端分化” 的全新格局:
养殖龙头:凭借规模采购优势,能够锁定低价巴西大豆,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企业(如牧原、温氏)将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油厂转型:从依赖美豆采购模式转向深耕南美供应链。部分企业已在巴西布局大豆种植基地,以降低进口成本波动风险。
四、产业启示:如何应对 “高成本低需求” 时代?
饲料企业:应建立 “巴西 + 阿根廷” 的多元采购渠道,充分利用期货工具对冲南美大豆升贴水波动风险。同时,加大低蛋白配方的研发投入,降低对豆粕的依赖程度。
养殖户:抓住豆粕价格回调的有利时机,逢低进行补库操作。结合生猪、家禽养殖周期,合理调整存栏结构,避免在供应过剩时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投资者:短期内以观望策略为主,等待 8 月下旬美豆单产数据以及中美贸易谈判结果落地。逢价格回调布局豆粕期权看涨合约,博弈天气炒作带来的估值修复机会。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
7 月的豆市震荡,本质上是全球大豆贸易重构期的必然阶段性现象。当 “中国采购巴西大豆、美国库存高企” 成为常态化市场格局时,市场逻辑已从传统的 “单一供需” 模式转向 “政策 + 天气 + 供应链” 的多维博弈模式。对于产业端而言,唯有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才能在市场变化中立足;对于投资者来说,需摒弃单边思维,在供应过剩与成本支撑的复杂市场环境中,捕捉阶段性的结构机会。这或许就是后贸易战时代,大豆市场的生存与发展法则。(数据支持:USDA、卓创资讯、Myste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