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总体走势:稳中微涨,区域分化显著
(一)主流饲料价格环比呈小幅上扬态势
当日全国配合饲料均价相较上周上涨 0.3%,其中猪饲料涨幅达 0.5%,蛋禽饲料微涨 0.2%。从原料层面分析,玉米、豆粕价格的小幅波动是主要驱动因素。当前豆粕现货均价为 3580 元 / 吨,玉米为 2480 元 / 吨,二者均处于年度中等水平。价格上涨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地区,因台风天气致使局部运输成本增加;西南、东北地区价格保持稳定,库存消化较为缓慢。
(二)与生猪、鸡蛋市场形成价格联动效应
目前生猪价格稳中偏弱,全国生猪均价为 7.2 元 / 斤,8 月累计下跌 8%,但饲料成本仅微幅上涨(每吨约 100 元),养殖端亏损压力有所缓解。鸡蛋价格持续低迷,全国均价为 3.21 元 / 斤,同比下跌 40%,而蛋禽饲料成本稳定在 3200 - 3400 元 / 吨,中小养殖户面临 “蛋价下跌、饲料价格上涨” 的双重压力。
二、细分品类价格分析:生猪饲料领涨,蛋禽饲料承压
(一)生猪饲料市场:仔猪价格两极分化,育肥成本可控
仔猪饲料市场存在明显区域差异,10 公斤外三元仔猪价格在辽宁黑山低至 23 元 / 公斤 ,而在湖北宜城则高达 55 元 / 公斤。当前断奶期仔猪易患腹泻、咳喘等疾病,推动了教槽料的市场需求。部分企业顺势推出 “断奶保育套餐”,主打蓝耳病、圆环病毒防控,在市场上获得养殖户的认可,为仔猪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育肥猪饲料方面,受玉米灌浆期天气影响,东北产区局部出现涝情,市场对玉米价格的短期看涨预期增强。豆粕市场则因美豆定产进入关键期,多空双方博弈激烈。目前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为 3450 元 / 吨,同比下跌 5%。不过,养殖户普遍反映虽然饲料价格有所上涨,但幅度不大,反而是猪价下跌明显,期望 9 月消费旺季能够带动猪价反弹,改善养殖收益状况。
(二)蛋禽饲料市场:成本稳定但养殖亏损扩大鸡蛋价格的持续低迷对蛋禽养殖的盈利状况产生严重影响。主产区山东鸡蛋价格在 3.07 - 3.30 元 / 斤,与 2024 年同期相比下跌了 43%。由于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 70%,当前蛋料比为 1:1.3(盈亏平衡点为 1:1.5),这意味着每斤鸡蛋亏损 0.3 元以上,导致中小散户补栏的积极性降至冰点,养殖规模扩张的步伐被迫放缓。
为降低成本,部分规模养殖场开始调整原料配方,增加麸皮(价格在 1850 - 1950 元 / 吨)和杂粕的使用比例。同时,密切关注维生素、氨基酸等添加剂的价格波动。近期,蛋氨酸因工厂检修报价小幅上调至 22.5 元 / 公斤,这一变化可能引发连锁涨价反应,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需行业各方予以高度关注。
三、驱动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解析
(一)原料端:天气与供需博弈主导短期行情
玉米和豆粕作为饲料的两大核心原料,其价格走势对饲料成本有着深远影响。产区天气状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东北、华北玉米产区正处于灌浆关键时期,然而,持续的阴雨天气给玉米生长带来挑战,局部地区出现倒伏风险,这使得市场对玉米单产下调的担忧加剧,进而推高了现货溢价。在陈粮拍卖市场,溢价率稳定维持在 5%,而进口玉米到港成本稳定在 2600 元 / 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玉米价格提供了底部支撑 。
豆粕市场呈现国际联动态势,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干旱担忧有所缓解,根据 USDA 报告预计,美豆单产将达到 51.5 蒲式耳 / 英亩。与此同时,国内 8 月大豆到港量高达 900 万吨,港口库存也随之回升至 70 万吨,这使得豆粕现货价格承受一定压力。不过,南美地区的物流扰动仍然存在,这也导致豆粕价格波动区间收窄至 3400 - 3600 元 / 吨 。
(二)需求端:生猪去产能与蛋禽存栏双调整
在需求端,生猪和蛋禽养殖的产能调整对饲料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生猪产能的加速去化正朝着长期稳定方向发展,8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2%,这已是连续 6 个月的回调。生猪周期正逐渐从过去的 “大起大落” 向 “微利稳盈” 转变,预计 9 月猪价将出现 0.3 - 0.5 元 / 斤的反弹,随着存栏结构的不断优化,饲料需求也将逐步回暖 。
蛋禽存栏处于高位,这对饲料需求的弹性形成压制。目前,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3.6 亿只,同比增长 6.1%,过剩产能的消化速度较为缓慢。虽然中秋备货在短期内提振了需求,但难以改变供强需弱的市场格局。面对这种情况,饲料企业普遍采取 “按需采购 + 配方优化” 的策略,以应对库存压力 。
四、养殖户应对策略:短期控本增效,长期关注周期拐点
(一)短期操作建议
合理备货规避原料波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原料价格波动频繁,养殖户需谨慎规划库存。玉米方面,可密切关注价格回调机会,当价格降至 2450 元 / 吨以下时,建立 15 - 30 天的库存,既能抓住低价采购优势,又能避免因价格大幅上涨而增加成本。豆粕的库存管理建议维持 10 天左右的安全库存,以应对市场短期波动。此外,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是锁定成本的有效手段,养殖户可通过卖出期货合约,提前锁定未来的销售价格,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或买入期货合约,锁定原料采购成本,降低价格上涨风险 。
对于外购仔猪的养殖户,做好 “断奶包” 保健工作至关重要。以蓝易建 + 惠农替倍健组合为例,该方案能有效增强仔猪免疫力,降低因断奶应激引发的腹泻、咳喘等疾病发生率,减少损耗,提高养殖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可在仔猪断奶前 3 - 5 天开始使用,连续使用 7 - 10 天,确保仔猪平稳度过断奶期 。
2. 动态调整饲料配方:饲料配方的优化是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在蛋禽养殖中,可适当增加棉粕、菜粕的使用比例,这两种原料价格相对较低,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营养成分,但添加量不宜超过 15%,以免影响蛋禽的生长性能和蛋品质。猪饲料方面,可将麸皮添加量提升至 8% - 10%,麸皮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猪的肠道蠕动,提高消化率,同时价格相对较低,可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此外,关注赖氨酸、维生素 E 等添加剂的价格波动,把握低价采购窗口。当赖氨酸价格降至 7 元 / 公斤以下、维生素 E 价格降至 80 元 / 公斤以下时,可适当增加采购量,提前储备,以降低生产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及时获取价格信息,确保在低价时能够顺利采购 。
(二)长期趋势研判
生猪养殖:把握产能去化后的稳定周期:从长期来看,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产能去化后的调整阶段,未来市场有望进入相对稳定的盈利周期。预计 2025 年生猪养殖全年盈利可期,头均盈利可达 100 元左右。在这一趋势下,养殖户应抓住机会,逢低补栏优质母猪,优化猪群结构,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关注政策引导的标准化养殖补贴,积极申请相关政策支持,降低养殖成本。通过提升 PSY,即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可有效对冲饲料成本波动。在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加强母猪饲养管理、优化配种技术、做好疫病防控等措施,提高 PSY 水平。例如,采用精准的营养调控方案,根据母猪不同生理阶段提供适宜的营养,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病,确保母猪和仔猪的健康 。
2. 蛋禽产业:静待存栏去化与消费复苏:蛋禽产业当前面临存栏高位和价格低迷的困境,但随着市场的自我调节,存栏去化和消费复苏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养殖户应密切跟踪 10 月后的老鸡淘汰进度,合理调整养殖规模,避免过度养殖导致亏损加剧。
在当前低价期,可布局自动化环控设备升级,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疫病防控压力。自动化环控设备可实时监测和调控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参数,为蛋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蛋品质和产量。例如,安装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清粪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不仅能节省人力,还能提高养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为未来市场复苏做好准备 。
结语:理性看待短期波动,布局长期价值
8 月饲料价格的温和上涨,本质是原料端天气风险与养殖端产能调整的阶段性博弈。对于养殖户而言,短期需聚焦精细化管理以降本增效,长期应抓住生猪产能去化、蛋禽存栏优化带来的产业升级机遇。市场从不缺乏机会,缺的是对周期规律的深度理解与风险可控的应对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