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发公告:三笔 0 元交易背后的退市危机
(一)0 元甩卖三家子公司,光伏业务彻底 “归零”
2025 年 9 月 24 日,一则看似荒诞却暗藏危机的公告,将ST 绿康(002868.SZ)推至舆论焦点。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将绿康玉山、绿康海宁、绿康新能三家子公司 100% 股权,以总价 0 元转让给饶信新能。这三家子公司曾是ST 绿康光伏胶膜业务的核心主体,然而当前却成为公司沉重负担。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三家子公司合计账面价值为 - 1.005 亿元,2022 - 2024 年累计亏损超过 7 亿元。此次交易意味着 * ST 绿康正式退出 2023 年才涉足的光伏赛道,回归兽药主业。
回顾 2023 年,光伏赛道发展迅猛,*ST 绿康怀揣转型目标投身其中。公司先是斥资 9500 万元收购绿康玉山,随后设立绿康海宁,并计划投资建设年产 8 亿平方米光伏胶膜项目,展现出在光伏领域拓展业务的强烈意愿。但仅两年时间,当初的期望已化为泡影。
(二)退市风险倒逼 “断臂求生”
*ST 绿康走到当前困境早有迹象。由于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且净资产为负数,自 2025 年 4 月起,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 - 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22 亿、-2.22 亿、-4.45 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亏损情况愈发严重。加之光伏业务拖累,期末净资产降至 - 2.37 亿元,濒临面值退市边缘。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ST 绿康选择 0 元出售三家子公司,看似无奈之举,实则是 “断臂求生” 策略。公司期望通过剥离光伏业务亏损包袱,轻装上阵,聚焦兽药主业以寻求新发展契机。然而,市场对该策略能否成功持谨慎态度。毕竟,兽药主业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实现业绩反转难度较大。
二、转型困局:从兽药龙头到光伏 “弃子” 的蝴蝶效应
(一)兽药主业承压:政策与成本双重绞杀
绿康生化曾在国内兽用预混剂领域占据龙头地位。2017 年成功上市后,本应迎来新发展阶段,但其增长态势却骤然停滞,陷入发展瓶颈。2017 - 2020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1.12 亿元下滑至 4861 万元 ,下降幅度显著。
2021 年,公司经营状况急剧恶化。海外市场受人民币升值和海运困难影响,出口额下降 18%。国内市场方面,农业农村部 “兽药添字” 转 “兽药字” 政策致使 30% 的药物饲料添加剂产品禁售。同时,玉米淀粉等原材料价格上涨 35%。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公司毛利率从 2020 年的 28.7% 降至 2022 年的 19.3%,主业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二)跨界光伏:一场高成本的战略豪赌
在兽药主业陷入困境后,2023 年 1 月,绿康生化做出战略决策,以 9500 万元现金收购绿康玉山(原江西纬科),进入光伏 POE 胶膜赛道。同期,公司投入 5 亿元设立绿康海宁,规划年产 8 亿平方米胶膜产能,试图构建 “兽药 + 光伏” 双主业模式。
但现实与预期相差甚远。收购仅一年后,光伏行业形势突变。2023 年下半年,光伏胶膜价格从 1.8 元 / 平方米降至 1.2 元;2024 年,POE 粒子价格上涨 40%。绿康玉山因高价囤货,库存减值达 1.2 亿元。2024 年单季度亏损扩大至 1.1 亿元,远超兽药板块全年营收,光伏业务非但未成为业绩增长点,反而加重公司负担。
三、行业镜像:光伏产能过剩下的转型陷阱
(一)光伏胶膜赛道的 “冰火两重天”
绿康生化在光伏胶膜领域的失利并非个例,而是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体现。数据显示,2023 年国内胶膜产能突破 100 亿平方米,较 2020 年增长 150%,而全球装机需求仅增长 45%,供需比从 2020 年的 1.2:1 提升至 2023 年的 2.3:1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在此市场环境下,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维持运营。如福斯特、海优新材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持续投入研发进行技术迭代,但毛利率仍被压缩至 5% 左右。
对于绿康玉山这类新进入者,经营难度较大。由于缺乏原材料议价能力,多数 POE 粒子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客户认证周期长,难以进入一线组件厂供应链,市场份额长期低于 1%。在价格战冲击下,毛利率长期低于 - 8%,生产经营面临困境。
(二)跨界转型的三大致命伤
绿康生化跨界光伏失败,除行业环境因素外,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周期错配:兽药行业需求相对稳定,抗周期能力较强;光伏胶膜行业属于强周期行业,价格波动大,受硅料、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显著。绿康生化于 2023 年行业顶点进入,错过 2020 - 2022 年的高利润阶段,随后行业下行,胶膜价格下跌,公司陷入亏损。
能力断层:兽药生产依赖 GMP 认证和渠道沉淀,对化工材料研发和精细化生产控制要求较低;光伏胶膜生产需要深厚的高分子材料研发能力和高精度生产工艺,厚度误差需控制在 1 微米以内。绿康生化研发团队中化工专业人才占比不足 15%,核心工艺依赖外部顾问,导致产品研发和生产问题频发,难以与行业老牌企业竞争。
资源错配:收购绿康玉山耗尽公司 80% 货币资金,致使兽药板块研发投入下降 30%。2023 年新兽药注册数量同比减少 40%,主业竞争力削弱。同时,光伏业务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产和研发,公司资金链紧张,主业和新业务发展均受影响。
四、退市边缘的生死时速:0 元交易的深层考量
(一)财务层面:剥离亏损源能否扭转颓势?
从财务角度分析,*ST 绿康此次 0 元出售三家子公司是高风险举措。一方面,剥离亏损子公司可减轻负担,预计交易完成后,公司每年可减少约 2.5 亿元亏损,对深陷亏损的公司而言是重要契机。但剥离过程中,公司需承担约 3000 万元资产减值损失,资金状况进一步恶化。
更严峻的是,三家子公司亏损同时背负高额债务。截至目前,合计负债达 1.8 亿元,接手方饶信新能明确不承担债务。这意味着债务风险仍由 * ST 绿康承担,一旦债权人追讨,公司将面临偿债压力。实际上,风险已显现,截至 2025 年 6 月,绿康海宁因拖欠工程款被起诉,涉案金额 2100 万元,警示公司财务危机并未因 0 元出售而解除,偿债之路充满挑战。
(二)战略层面:重回主业能否破局?
战略层面上,*ST 绿康选择回归兽药主业,期望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实现突破。公司制定计划,2025 年投入 1.2 亿元建设新的 GMP 车间,并关注宠物用药细分领域。市场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宠物药市场规模增长 22%,达到 209.5 亿元,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增长。表面看,这是合理选择,宠物药市场潜力大,成功切入有望带来新增长。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兽药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提升,CR5 达到 45%,科前生物、中牧股份等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技术和渠道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而ST 绿康跨界光伏期间,兽药主业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8% 降至 2024 年的 5.2%。在此环境下重拾主业,不仅要应对激烈竞争,还需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力度,这对资金紧张、时间紧迫的ST 绿康而言,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五、启示录:跨界转型的 “前车之鉴”
(一)上市公司跨界的 “三大红线”
*ST 绿康的经历为其他上市公司跨界转型提供警示,主要有三条 “红线” 需规避。
首先,避免 “风口型” 转型。光伏、锂电等热门赛道虽有高增长潜力,但技术壁垒和资金门槛远超传统行业。2023 年,A 股市场 47 家公司跨界进入新能源领域,其中 76% 出现商誉减值,凸显盲目跟风风险。
其次,坚守能力圈边界。绿康生化在兽药领域积累的质量管控经验在光伏胶膜配方研发中无法应用。各行业有独特核心能力,跨行业转型时需评估现有核心能力能否在新领域复用,否则易陷入困境。
最后,设置止损机制至关重要。*ST 绿康从 2023 年收购光伏业务到 2025 年剥离,虽代价惨重,但果断 “及时止损” 避免了更深损失,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当转型遇阻时,应及时调整,避免越陷越深。
(二)ST 板块的生存之战
从 A 股市场整体看,*ST 绿康的困境并非孤立现象。2025 年,A 股 ST 公司数量达到 127 家,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63% 的 ST 公司退市源于跨界失败,而成功摘帽企业中 82% 选择聚焦主业并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竞争力。
对 * ST 绿康而言,此次 0 元出售光伏子公司能否成为命运转折点,关键在于未来 12 个月能否实现兽药业务盈利转正。这对一家三年累计亏损超 8 亿元的企业难度极大,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新确立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这是其唯一出路。
结语:从 “双主业” 到 “断舍离”,转型不是豪赌绿康生化从跨界光伏到 0 元甩卖资产的经历,是传统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中面临困境的典型案例。当主业发展受阻,企业面临在熟悉领域深耕或跨界新兴产业的战略抉择;当跨界转型遇挫,是坚持等待市场反转还是及时止损回归核心业务,考验着企业管理层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
在 “双碳” 目标和消费升级背景下,企业转型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但不能盲目跟风,需充分评估自身能力和市场风险。转型不是盲目冒险,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要求企业清晰认知自身核心竞争力,深入理解目标行业发展周期和竞争态势,并在战略执行中具备灵活调整和果断取舍的能力。
*ST 绿康 0 元卖子是无奈自救,也警示所有企业: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只有保持理性、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在转型浪潮中找到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