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顾:供应压力主导,内外盘集体回落
在供应压力的主导下,国内外市场呈现出集体回落态势。具体表现为:
(一)国际大豆:美豆高位回落,南美出口抢占先机
自 9 月以来,国际大豆市场呈现出 “美弱南强” 的格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美豆主力合约价格从月初的 10.85 美元 / 蒲式耳下降至月末的 10.09 美元 / 蒲式耳,月跌幅达 7.0%,创下 6 周以来的新低。其核心压力来源于供应端。巴西 9 月大豆出口量预计为 715 万吨,阿根廷因取消出口关税刺激农户集中售粮,单月出口量预估为 400 万吨,南美地区合计抢占全球 75% 的大豆出口份额,致使美豆出口空间遭到严重挤压,8 月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 35.7% 。
(二)国内粕类:豆粕领跌,菜粕抗跌性凸显
国内豆粕现货均价由 3150 元 / 吨下跌至 2950 元 / 吨,月跌幅为 6.3%;菜粕现货均价微跌 1.2% 至 2680 元 / 吨,其抗跌性源于供应偏紧预期。在盘面表现上,两者出现分化:豆粕期货主力合约月跌幅达 7.8%,菜粕仅下跌 3.5%,豆菜粕价差缩窄至 270 元 / 吨,创下近三年同期的低位,这反映出市场对菜粕后续供应紧张的担忧。
二、国际市场解析:南美增产与美豆库存压力并存
(一)美豆:产量预期微调,出口成为最大利空
单产下调难改供应过剩:美国农业部(USDA)9 月供需报告将美豆单产小幅下调至 53.5 蒲式耳 / 英亩,新作收获进度截至 9 月 21 日已达到 9%,优良率降至 61%,处于历史同期低位,生长状况欠佳。然而,巴西、阿根廷合计上调 2024 年大豆产量 300 万吨,全球大豆供应仍处于过剩格局。据美国大豆协会数据显示,2024/25 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计将达到 1.1 亿吨,较上年度增加 5.6% 。
出口竞争白热化:南美大豆凭借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拓展份额。巴西、阿根廷大豆到岸价较美豆低 150 - 200 美元 / 吨,性价比优势显著。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9 月采购南美大豆占比飙升至 82%,美豆对华出口同比锐减 40%。美国大豆库存压力急剧增加,攀升至 1.2 亿吨,创下 2017 年以来的新高,仓储空间紧张,导致价格承压下行。
(二)巴西 & 阿根廷:供应 “双引擎” 驱动价格分化
巴西旧作供应充沛:巴西作为全球大豆生产与出口的重要国家,CONAB 将其大豆产量上调至 1.71 亿吨,供应能力强劲。9 月压榨量预计为 520 万吨,得益于 “未来燃料” 法推动的生柴计划,国内豆油需求旺盛,带动了大豆压榨;出口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持续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过,新作播种进展顺利,市场担忧 2025 年大豆供应将进一步过剩,价格上行空间受到限制,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中,巴西大豆价格波动加剧。
阿根廷政策刺激短期放量:阿根廷为缓解外汇危机,于 9 月 22 日宣布取消大豆及其衍生品出口关税至 10 月底或出口额达 70 亿美元。政策实施后效果明显,农户售粮积极性高涨,大豆出口量激增。10 - 12 月船期报价较 8 月下跌 18 美元 / 吨,以低价策略冲击国际市场。但这种短期供应的集中释放,使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竞争更加激烈,对其他供应国形成较大的价格压制。
三、国内市场透视:豆粕宽松与菜粕紧平衡的博弈
(一)豆粕:供应宽松压制价格,库存压力显性化到港量激增
引发现货承压:9 月大豆到港量达 240 万吨,远超预期,港口呈现繁忙景象,满载大豆的货轮排队进港卸载。充足的原料供应使得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67% 的高位,全力生产豆粕,豆粕库存随之攀升至 125 万吨,环比增长 7.35%,仓库堆满待售豆粕。下游饲料企业面对充裕的供应,采购心态谨慎,库存天数达 9.2 天,同比增长 10.4%,采取随用随买策略,采购意愿低迷。现货市场供过于求,基差从 + 150 元 / 吨迅速回落至 - 80 元 / 吨,市场价格竞争激烈。
需求端难寻亮点:生猪市场持续低迷,价格跌破 6 元 / 斤,养殖户亏损加剧,每头猪出栏亏损超过 200 元。为降低成本,养殖户纷纷调整饲料配方,豆粕替代蛋白(菜粕、杂粕)使用比例提升至 35%,进一步压制豆粕刚需。肉鸡、蛋鸡养殖虽维持一定规模,但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消费端表现平淡,对豆粕需求拉动有限。
(二)菜粕:豆粕拖累短期回调,供应偏紧支撑中期估值
短期随豆粕回落:豆粕价格下跌对菜粕市场产生传导效应,导致菜粕盘面被动调整。然而,现货市场却呈现不同景象,菜粕现货基差走强至 + 150 元 / 吨,凸显出现货市场货源紧张。截至 9 月 19 日,沿海菜粕库存仅 1.75 万吨,同比锐减 60%,低库存为价格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即便盘面回调,跌幅也相对有限。
中期供应收缩预期:展望后市,10 月后菜籽到港量将降至 3 船 / 月,加拿大菜籽减产预期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国内菜籽库存仅 4.6 万吨,处于历史低位,后续压榨量将持续下滑。水产养殖旺季即将来临,补库需求可能被催生,菜粕供需格局将从宽松转向紧平衡,价格有望获得中期支撑,在市场供需博弈中,菜粕价格中期走势备受关注。
四、后市展望与策略建议:供需错配下的结构化机会
(一)国际大豆:压力未消,价格中枢或进一步下移
展望未来,南美新作播种顺利,巴西 2025/26 年度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 1.776 亿吨,较上年度增加 3.6%,增产预期强烈。若美国大豆出口持续低迷,库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价格中枢可能从当前的 10.5 美元 / 蒲式耳下移至 10 - 10.2 美元 / 蒲式耳。除非宏观层面出现利好因素,如美元大幅贬值或中美贸易关系实质性改善,提振市场风险偏好;或未来天气出现异常,如巴西遭遇干旱、美国产区出现洪涝等,引发市场对产量的担忧,否则美豆短期难有大幅反弹空间。
(二)国内豆粕:高空为主,关注库存去化节奏
短期来看,10 月大豆到港量仍维持在 200 万吨高位,油厂开机率居高不下,豆粕库存预计将增至 130 万吨,高库存将持续压制价格。建议投资者逢高布局 M2601 合约空单,目标价位 2850 元 / 吨,止损位设在 3050 元 / 吨。不过,从中期视角分析,11 月后南美大豆供应进入淡季,若国内买船节奏放缓,可能引发阶段性供应紧张,豆粕价格存在反弹可能。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油厂开机率变化,若开机率降至 55% 以下,供应减量信号将增强;同时关注饲料企业补库节奏,一旦补库需求集中释放,豆粕价格有望企稳回升。
(三)国内菜粕:近强远弱,低吸布局安全边际
短期菜粕受豆粕拖累,价格回调,但下方支撑较强。逢 2500 元 / 吨以下,可布局 RM2601 合约多单,止损位 2450 元 / 吨,目标看向 2700 元 / 吨,博弈 11 月菜籽到港断档及水产旺季需求。套利策略上,推荐 M11 - 1 正套(买近月卖远月),利用近月合约受低库存支撑、远月受进口预期压制的特点,捕捉月间价差修复机会。期权方面,卖出宽跨式策略,在当前震荡市中,赚取波动率回落收益。
(四)风险提示
天气风险:巴西、阿根廷大豆生长关键期若遭遇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将严重影响新作产量,引发供应担忧,推动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反弹,进而带动国内粕类价格上行。
需求超预期:若中国生猪、家禽养殖行业快速复苏,饲料需求超预期回暖,豆粕、菜粕刚需将大增,库存去化加速,价格可能突破当前预期区间,大幅上涨。
宏观风险:全球经济波动、贸易摩擦升级、汇率大幅波动等宏观因素,可能引发大宗商品系统性风险,粕类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价格波动将加剧,投资者需警惕系统性风险冲击。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
在复杂多变的豆系市场中,当前核心矛盾聚焦于 “国际供应过剩” 与 “国内结构错配”。美豆出口面临困境,南美凭借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定价主导地位;国内豆粕受高库存压制,菜粕却因供应收缩展现出抗跌特性。投资者需突破单一品种的局限思维,敏锐捕捉供需错配带来的结构化投资机遇 —— 对豆粕可逢高沽空,对菜粕则适宜低吸布局,同时,时刻警惕宏观环境变化与天气异常等不确定因素对市场的扰动。农业大宗商品投资的独特魅力,恰恰蕴藏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 “冰与火” 博弈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