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寒冬:新版 GMP 加速淘汰,超三成企业出局
(一)GMP 改革催生 “关停潮”
2022 年 6 月,新版兽药 GMP 的全面实施,对兽药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标准大幅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在生产环境、设备设施、人员资质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前,兽药企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部分小型企业存在厂房简陋、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难以保障兽药质量与安全性。而新版 GMP 明确规定,企业需具备专门的兽药生产厂房,不得兼作他用;部分品类兽药生产必须配备独立车间、生产设施,并保持单独生产区域。这显著提高了生产厂区的硬件设施标准,对企业资金实力形成巨大考验。
在此次严格的监管形势下,全国兽药生产企业数量急剧下降,从 1700 余家减少至约 1100 家,35% 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山东、广东等传统兽药大省的通过率仅在 60% 左右。被淘汰的企业多为中小规模企业,其原有生产线相对简单,要达到新版 GMP 标准,需投入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进行改造升级。对于年销售额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是难以承受的高额成本。许多企业在权衡成本与收益后,无奈选择放弃,将市场份额让渡给有实力改造的大型企业。
(二)利润腰斩:从 “黄金时代” 到微利困境
曾经,兽药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化药企业利润丰厚,平均毛利一度达到 26%。彼时,市场需求旺盛,兽药产品销售顺畅,企业生产即可盈利。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新版 GMP 实施导致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2022 年,化药企业平均毛利大幅下降至 16%,近乎腰斩。部分企业利润下滑更为严重,预计同比下滑幅度高达 60%,行业 “黄金时代” 不再,企业普遍陷入微利困境。
生物制品板块同样受到冲击。2020 年,其毛利率维持在 65% 左右的高位,到 2023 年降至 55%,下降了 10 个百分点。市场价格战激烈,以猪用疫苗市场为例,圆环疫苗价格从 5 元 / 头份降至 2.85 元,伪狂犬弱毒疫苗低至 0.48 元。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断降价,陷入 “以价换量” 的恶性循环。尽管销量有所增加,但微薄的利润难以维持企业运营,许多企业现金流紧张。2024 年上半年,超过四成的中小企业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整个兽药行业处于发展困境。
二、内卷真相:价格战与同质化的双重绞杀
(一)恶性价格战:从 “策略降价” 到 “自杀式竞争”
新冠疫情改变了兽药行业竞争格局。疫情前,兽药企业虽有竞争压力,但市场相对平稳。疫情放开后,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
起初,价格战表现为养殖企业招标 “竞标” 采购模式下的策略性降价,企业在招标中谨慎权衡价格与利润,通过适度降价获取订单。但随着竞争加剧,策略性降价逐渐演变为主动降价,甚至是 “自杀式” 低价竞争。部分企业不顾成本与利润,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产品。
某禽用消毒剂企业负责人李先生表示,2019 年该企业生产的一款禽用消毒剂每吨利润可达 800 元左右,市场售价稳定。到 2024 年,同样产品价格下降 40%,每吨利润锐减至 150 元。为维持企业运转,只能大量生产,依靠薄利多销勉强支撑,但现金流仍日益紧张,随时可能断裂。
还有一家生产口服液的兽药企业,为占据市场,将成本价 2 元 / 瓶的口服液以 1.5 元低价推向市场。这种赔本销售的行为引发行业恐慌,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导致口服液市场价格体系崩溃。整个行业陷入 “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的困境,企业在恶性价格战中艰难挣扎。
(二)同质化困局:千企一面的 “研发真空”
在兽药企业产品展示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氟苯尼考粉、替米考星预混剂、恩诺沙星注射液等常见化药品种,几乎每家企业都有生产,且产品功能和质量相近。据统计,市场上氟苯尼考粉批文数量超 2500 个,替米考星预混剂批文有 1200 多个,恩诺沙星注射液批文多达 1100 余个,反映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问题。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激烈,由于产品缺乏差异化,只能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这不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还使行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忙于应对价格战压力,缺乏资金和精力投入研发,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利润减少,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同质化更严重。
在中兽药领域,创新匮乏问题尤为突出。中药在人用和兽用方面潜力巨大,在蛋禽养殖中具有无残留、副作用小的优势,可提高蛋禽产蛋量和受精率。然而,目前全行业仅有不足 5% 的企业布局中兽药研发和生产,市场上中兽药产品稀缺。
养殖户对中兽药需求不断增长。一位多年蛋禽养殖经验的王大爷表示,一直寻找安全有效的中兽药替代西药,以减少药物残留对蛋品质量的影响,但市场上难寻合适产品。这种 “有需求无产品” 的状况,既损害了养殖户利益,也制约了中兽药行业发展。
三、外患突袭:养殖巨头 “跨界绞杀”,重构行业生态
(一)全产业链布局:牧原、圣农自建兽药帝国
在兽药行业竞争激烈之际,养殖巨头跨界进入兽药领域。牧原股份作为养猪行业龙头,凭借强大资本实力和丰富养殖经验,在兽药领域展开布局。2023 年,牧原股份与联邦动保合作成立 “南阳联牧兽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5000 万元,其中联邦动保出资 3000 万元,占股 60%;牧原股份出资 2000 万元,占股 40%。
南阳联牧规划建设兽用粉剂、粉针剂、大输液产品等多条生产线,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 30 亿元,将成为兽药行业重要力量。此外,牧原股份全资设立生物科技公司,专注猪用疫苗研发与生产,完善兽药领域布局。
圣农集团在兽药领域也大力投入,投资 5.3 亿元建设福建圣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 122 亩,总建筑面积 8.8 万平方米。圣维生物拥有 14 条先进生产线,涵盖灭活菌疫苗、活疫苗、中药提取、粉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微生态饲添加料剂、消毒剂等多个品类。目前已有 4 条疫苗生产线通过 GMP 验收,白羽肉鸡疫苗自供率超 70%,降低了对外部疫苗供应商的依赖。
除牧原和圣农,温氏股份旗下拥有大华农等动保企业,正大集团动保板块年营收已突破 20 亿元。头部前十养殖企业中,70% 涉足动保业务。据估算,这些头部养殖企业兽药自供规模超 100 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 14%。它们凭借在养殖行业的优势,迅速在兽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对传统兽药企业构成巨大威胁。
(二)降维打击: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碾压
养殖巨头跨界带来资本与技术的双重优势。在成本控制方面,巨头凭借庞大养殖规模,在原料药采购上具有绝对话语权。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大规模集中采购,将原料药成本压缩至中小企业的 60%,在产品定价上优势明显,能够以更低价格推向市场。
在技术研发上,巨头依托丰富养殖场景数据,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定制化产品。例如,牧原针对非洲猪瘟防控开发的 “联牧 1 号” 消毒剂,结合养猪场实际需求和防疫难点,采用先进配方和生产工艺,杀菌率较传统产品提升 20%,价格却比传统产品低 15%,市场认可度高。
这种 “研发 - 生产 - 应用” 的闭环模式,使养殖巨头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质量。相比之下,传统兽药企业因缺乏养殖场景数据支持,在产品研发上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面临客户流失、订单减少的困境。
四、破局之路:从 “内卷” 到 “破圈” 的三大突围策略
(一)差异化创新:开辟中兽药与生物制品新赛道
在 “无抗养殖” 政策推动下,中兽药市场迎来发展机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黄芪多糖、金银花提取物等中兽药开发,为养殖户提供绿色、安全、高效的替代方案。四川好益特研发的 “芪贞增免颗粒”,采用先进提取技术,保留中药有效成分,能显著提高畜禽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在肉鸡养殖中,可替代 30% 的抗生素使用,保障鸡肉品质安全,降低养殖成本。该产品售价较化药高出 25%,仍供不应求,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生物制品领域潜力巨大,口蹄疫亚单位疫苗、圆环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高端产品,以高毛利、高效益特点,成为企业竞争的新领域。中牧股份在口蹄疫疫苗研发上取得突破,采用悬浮培养工艺,使疫苗抗原含量超国际标准 3 倍,免疫效果大幅提升。该疫苗毛利率高达 65%,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普莱柯生物研发的猪伪狂犬病 gE 基因缺失灭活疫苗(SA215 株),实现全球首个基因工程苗商业化,上市 3 年覆盖 5000 万头生猪,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行业标杆产品。这些案例表明,在生物制品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持续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二)专业化深耕:绑定中小养殖户的 “技术服务商” 转型
面对大型养殖集团竞争,部分中小企业选择专注细分市场,通过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与中小养殖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差异化发展。河南一家企业聚焦反刍动物用药领域,针对奶牛乳房炎问题,投入研发资源,成功开发出中药栓剂。该栓剂采用独特配方和剂型,能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快速缓解炎症,治疗效果显著。
为更好服务养殖户,该企业建立 “检测 - 配方 - 售后” 全流程服务体系。定期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对奶牛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为养殖户定制个性化用药方案。用药过程中全程跟踪指导,解决问题。用药结束后评估治疗效果,优化调整方案。凭借专业产品和优质服务,该企业在西北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至 35%,成为当地反刍动物用药领域领军企业。
数据显示,聚焦单一品类的专精特新企业,面对市场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较综合型企业强 40%。这类企业能够集中资源,深入挖掘细分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立足。这种专业化深耕发展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可行的破局途径。
(三)合规化生存:借政策东风抢占资质高地
新版 GMP 实施虽给兽药行业带来冲击,但也为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提供抢占资质高地的机会。瑞普生物、普莱柯等上市公司敏锐把握机遇,通过并购重组,加速整合中小企 GMP 产线,扩大产能和规模。2024 年上半年,瑞普生物成功收购 5 条 GMP 产线,普莱柯新增 7 条智能化生产线。新增产线提升了企业生产能力,使其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
宠物药市场作为新兴领域,正以每年 25% 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兽药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越来越多企业布局宠物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出针对宠物常见疾病的药品和疫苗。红瑞生物的 “犬猫用复方非泼罗尼滴剂”,凭借高效驱虫效果和便捷使用方式,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单品类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勃林格殷格翰的猫用糖尿病药物 Glargine,在华上市首年就覆盖 10 万只患宠,市场反响良好。这些案例表明,宠物药市场潜力巨大,企业抓住机遇、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就能在该领域获得丰厚回报。
结语:剩者为王,唯有 “价值突围” 才能穿越周期
兽药行业的深度洗牌是从 “粗放增长” 向 “价值竞争” 转变的必然过程。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逐渐消退后,留存企业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有效解决养殖痛点;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明确自身不可替代的定位。
正如某头部企业高管所言:“真正的破局者,从不参与内卷,他们只负责定义新的赛道。” 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企业应以创新为驱动,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在生存与转型的考验中,书写自身发展的新篇章。这场行业变革刚刚开始,期待勇于突破的企业在逆境中崛起,重塑兽药行业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