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粮上量加速,玉米价格持续下探
(一)全国均价周跌 5.4%,北港领跌成市场风向标
截至 10 月 16 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为 2320 元 / 吨,较节前下降 120 元 / 吨,周跌幅达 5.4%,创下 2023 年以来同期最大单周跌幅。北方港口成为价格下行的重点区域,锦州港收购价从节前的 2220 元 / 吨降至 2100 元 / 吨,跌幅为 5.4%;华北深加工企业门前排队车辆突破 1800 台,河北、河南潮粮价格周跌幅为 80 元 / 吨,饲料企业收购价普遍压低至 2200 元 / 吨以下,充分反映出市场对于新粮供应过剩的强烈预期。
(二)区域分化显著,南北方价差收窄至 150 元 / 吨
东北产区新粮上市进度超出预期,黑龙江、吉林潮粮周度流通量增加 30%,带动当地价格率先回落,哈尔滨站台价降至 2050 元 / 吨;华北地区受阴雨天气影响,玉米霉变风险上升,深加工企业在抬价时较为谨慎,山东主流收购价为 2300 元 / 吨,较东北仅高出 250 元 / 吨,南北价差缩小至年内较低水平。南方销区由于新粮到货量增加,广东蛇口港自提价为 2410 元 / 吨,较 9 月高点下跌 60 元 / 吨,南北港口贸易利差收窄至 50 元 / 吨,贸易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低水平。
二、深度解析: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制约
(一)供给端:新粮上市与增产预期形成 “双向施压”
新季玉米增产已成市场共识: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调研结果,2025 年玉米产量预计增加 1600 万 - 2000 万吨,单产因气候适宜提升 2.3%,东北、华北主产区增产幅度达 5%-8%。截至 10 月中旬,东北新粮上市进度达 30%,较去年同期快 15 个百分点,华北潮粮日流通量突破 50 万吨,供应压力呈现集中释放态势。以黑龙江绥化地区为例,9 月底时玉米收割已完成 25%,比去年提前了近 10 天,大量新粮涌入市场,致使当地价格一周内下跌了 50 元 / 吨。
库存结构失衡加剧流通压力:北港库存降至 150 万吨,同比减少 20 万吨,但港口干粮占比不足 40%,湿粮集中到港导致烘干产能紧张,贸易商收购心态转变为 “随收随走”,华北贸易商库存较去年同期下降 40%,市场陷入 “农户急售 - 贸易商惜收 - 加工企业观望” 的恶性循环。例如山东德州,贸易商仓库里的玉米库存从去年同期的 3000 吨减少到了今年的 1800 吨,各方均担忧囤货会造成损失。
(二)需求端:饲料与深加工同步低迷,消费动力不足
生猪 “反内卷” 政策拖累饲用需求:能繁母猪存栏调减 100 万头,10 月养殖场计划出栏量环比增长 5%,生猪行业主动采取 “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 措施,饲料企业玉米配方比例从 60% 降至 55%,1-9 月配合饲料玉米用量同比仅增长 1.2%,远低于往年 3%-5% 的增速。河南一家大型饲料厂原本每月采购玉米 5000 吨,因生猪存栏量减少并调整配方后,每月采购量降至 4500 吨。
深加工行业开工率回升乏力:节后深加工开机率为 51.81%,周度仅提升 2.36%,处于历史同期低位。淀粉糖市场出货不畅,企业加工利润虽因玉米降价有所改善,但补库意愿依旧谨慎,库存维持在 25 天左右的低位,工业端对玉米的边际需求增量几乎为零。在河北石家庄,一家淀粉加工厂尽管玉米价格下降使加工利润稍有好转,但由于淀粉糖销售不佳,企业依旧不敢大量采购玉米,库存一直保持在最低限度。
三、三大核心驱动因素解析
(一)丰产预期夯实 “熊市” 基础
巴西玉米播种进度超出预期,10 月中旬已达 31.2%,比去年同期快 5 个百分点,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有利的天气条件,使市场预计巴西玉米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加之国内新粮质量提升,容重 720g/L 以上占比达 80%,优质粮源供应充足。市场对全球玉米供应宽松的预期进一步增强,期货市场提前做出反应,主力合约周跌 1.8%,持仓量减少 5 万手,资金纷纷撤离,以实际行动看淡短期行情,进一步抑制了现货市场的信心。
(二)替代品性价比优势分流需求
小麦均价为 2400 元 / 吨,较玉米低 120 元 / 吨,价格优势显著。饲料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提高小麦在饲料配方中的替代比例,目前已提升至 20%,在华北地区部分企业,小麦替代比例更是达到了 30% 。与此同时,DDGS、棉粕等杂粕价格同步下跌,蛋白原料性价比凸显,在饲料配方中,它们也能部分替代玉米,这使得玉米在饲料配方中的不可替代性被削弱,需求端份额持续缩减。
(三)政策与市场心态的负向共振
农业农村部虽未启动收储,但 “稳产能、防过热” 的政策导向明确,这使贸易商意识到,以往囤货赌行情的传统策略已不再适用,转而采用 “快进快出” 的模式以降低风险。而在华北地区,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玉米坏粮风险大增,农户担心粮食变质,纷纷集中售粮,单日抛售量达到正常水平的 2 倍,市场陷入 “越跌越卖 - 越卖越跌” 的负向循环。
四、产业链影响与应对策略
(一)种植端:顺价销售为主,避免过度惜售
短期操作:对于东北产区含水率超 30% 的潮粮农户而言,近期天气转晴是晾晒的绝佳时机,应加快晾晒进程,优先与本地烘干塔对接,实现快速变现。烘干塔设备完备,能有效降低玉米水分,防止因长时间储存导致霉变折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在华北地区,水分 25% 以下的玉米,建议直接出售给深加工企业,当前 2200 元 / 吨以上的价格相对处于高位,此时出手可锁定收益,避免价格进一步下行带来的风险。
长期布局:从长远来看,农户需密切关注 2026 年玉米大豆轮作补贴政策动态。轮作不仅能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还能在政策补贴支持下,降低单一品种种植风险。通过合理轮作,当玉米市场行情不佳时,大豆或许能带来稳定收益,平衡种植收入,保障农户利益。
(二)贸易端:控库存、抓节奏,转向区域套利
风险控制:贸易商应将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 15 天以内,摒弃囤货过冬的传统思维。在当前市场下行趋势下,库存积压等同于资金套牢,随时面临贬值风险。密切关注北港集港量,一旦超过 4 万吨 / 日,预示着市场供应严重过剩,价格大概率进一步下探,此时需谨慎收购,加快出货节奏。
机会捕捉:近期南北价差收窄,为贸易商提供了新机遇。开展 “北粮南运” 短平快贸易,利用地区间价格差异,赚取 50 - 80 元 / 吨的区间差价。这种贸易模式周期短、资金回笼快,能有效规避远期价格波动风险,在市场波动中实现稳健盈利。
(三)加工端:随用随采 + 配方优化,对冲成本压力采购策略:饲料企业需维持 20 - 25 天的安全库存,采用 “小批量、多批次” 采购模式,既能保证生产需求,又能平抑价格波动。深加工企业可尝试与粮商签订 “基差 + 浮动” 定价合同,提前锁定 2100 - 2200 元 / 吨的成本区间,降低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风险。
技术升级:大力推广低玉米配方技术,将小麦、稻谷等替代比例提升至 30%,降低对玉米的依赖。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玉米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如从玉米淀粉生产中提取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整体加工利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五、后市展望:筑底期三大关键节点观察
(一)短期(10 月下旬):天气与出栏的阶段性博弈
未来两周,若东北降雨减少,潮粮含水率降至 25% 以下,霉变率控制在 3% 以内,农户抛售压力将大幅缓解。同时,生猪二次育肥补栏小高峰或在 10 月下旬出现,预计补栏量达 300 万头,带动玉米饲用需求增加 15 万吨 。在此背景下,玉米价格有望迎来超跌反弹,反弹幅度约 50 - 80 元 / 吨,回升至 2150 - 2180 元 / 吨区间,但受增产大趋势影响,难以改变中期下行趋势。
(二)中期(11 月):政策托底与消费旺季的变量
11 月重点关注中储粮收购动态,若日收购量达 10 万吨以上,持续 20 天,可有效将价格托底至 2200 元 / 吨 。南方腌腊季开启后,生猪存栏量预计短期提升 3%,饲料需求或回暖 5%,形成 “政策 + 消费” 双轮驱动,推动价格回升至 2250 - 2300 元 / 吨,但需警惕腌腊季提前结束或收购量不及预期,导致价格再次下探。
(三)长期(2026 年 Q1):产能去化催生供需再平衡
2025 年仔猪出生量下降 8%,预示 2026 年一季度生猪供应收缩 5% - 8%,叠加春节前深加工企业补库,玉米需求端有望边际改善 。届时,玉米价格或在 2250 - 2300 元 / 吨区间筑底企稳,随着新季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市场供需逐步再平衡,玉米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当前玉米市场的深度调整,本质是 “丰产周期” 与 “需求转型” 的必然磨合。产业链各环节需摒弃 “靠天吃饭” 思维,种植端顺价销售降风险,贸易端灵活周转抓差价,加工端技术创新提效率。当市场完成新一轮供需出清,玉米产业将从 “量增时代” 迈向 “质增时代”,而理性应对波动的能力,正是实现突破的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