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整体走势:涨势显著,区域分化特征突出
(一)全国均价环比上扬,原料成本支撑强劲
2025 年 10 月 20 日,全国饲料市场价格走势成为养殖户、饲料企业及行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整体数据显示,全国饲料原料均价呈现普遍上涨态势。当日,禾谷饲料均价达 1143.76 元 / 吨,较前日涨幅为 4.31%,涨幅较为明显。近七日价格波动区间为 1066.57 - 1143.76 元 / 吨,反映出市场的不稳定性。
新希望、通威等饲料行业龙头企业,由于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近期集中上调饲料价格。以水产饲料为例,最高涨幅达 500 元 / 吨,生猪浓缩料单吨提价 600 元。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成本传导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涨价缓解部分成本负担。
(二)区域价格差异显著,华北华东引领涨势
全国各区域饲料价格存在明显差异。在华北地区,河北石家庄禾谷饲料价格相对平稳,维持在 1156 - 1194 元 / 吨。山东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波动区间较大,为 2110 - 2450 元 / 吨,反映出地方深加工产业对原料的竞争性采购。企业为获取优质且价格合理的原料,竞争激烈,导致价格起伏不定。
华东地区豆粕报价集中在 2890 - 3090 元 / 吨。东北地区豆粕因运输成本较高,价格略高于全国均价。华南沿海地区凭借便捷的港口运输和丰富的进口资源,具有独特的进口优势,保持价格相对低位,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价格优势。
二、核心原料价格解析:玉米豆粕双驱动,替代效应显现
(一)玉米:南北价差扩大,深加工需求提振
玉米作为饲料核心原料之一,其价格走势直接影响饲料行业成本结构。当前,北方港口玉米价格区间为 2700 - 2740 元 / 吨,南方港口价格达 2850 - 2880 元 / 吨。南北价差主要源于物流成本及地方消费结构差异。从物流成本看,玉米从北方产区运往南方,运输路途长,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等物流环节支出导致南方港口玉米价格升高。在消费结构上,南方地区养殖业、深加工产业对玉米需求特点与北方不同,部分地区对高品质玉米需求较大,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价格。
山东地区如寿光金玉米、诸城兴贸等深加工企业,收购价已突破 2200 元 / 吨。当前正值酒精、淀粉加工旺季,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大量采购玉米,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东北产区潮粮(14% 水分)收购价在 1945 - 2060 元 / 吨。中粮、嘉吉等龙头企业开秤收购,稳定了市场预期,避免产区玉米价格大幅波动。
(二)豆粕:外盘支撑强劲,国内供应紧平衡
豆粕在饲料原料中地位重要,全国豆粕现货报价在 2890 - 3090 元 / 吨范围。东北、华北地区因进口大豆到港延迟,豆粕供应紧张,价格比华东、华南地区高出 100 - 200 元 / 吨。国际市场上,美豆受南美减产预期影响,价格维持高位。美豆价格高导致国内进口大豆成本增加,进而影响豆粕价格。
国内油厂开机率提升至 65%,但生猪存栏量持续高位,对豆粕刚性需求强劲。加之秘鲁鱼粉外盘价格高达 1950 美元 / 吨(CNF) ,高价传导至国内市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豆粕短期内处于偏强震荡区间,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三)替代原料:DDGS 价格稳中有升,小麦麸需求回暖
玉米、豆粕价格波动下,替代原料市场表现受关注。国内 DDGS 价格稳定在 2110 - 2350 元 / 吨 。华北、山东地区因蛋白含量差异,价格出现分化。高脂型(脂肪 8%)的 DDGS 报价比普通型高出 100 - 200 元 / 吨。不同养殖需求对饲料营养成分要求不同,高脂型 DDGS 能满足特殊养殖场景需求,故价格更高。
小麦麸均价达 1.7 元 / 公斤 ,环比上涨 1.19%。主要原因是玉米减量替代政策推动,饲料企业为控制成本增加麸皮在饲料中的配比。且当前正值面粉加工旺季,面粉厂加工面粉过程中产出的麸皮减少,市场供应量降低。需求增加、供应减少导致供需阶段性紧平衡,价格上涨。
三、产业链影响:养殖成本攀升,政策托底效应初显
(一)生猪养殖承压,亏损面持续扩大
饲料价格上涨背景下,生猪养殖行业压力巨大。当前全国生猪均价仅为 11 元 / 公斤 ,跌破 12 元 / 公斤成本线,猪粮比降至 5.32:1 ,逼近 5:1 的收储触发线。
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高达 70%,是养殖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此轮豆粕价格上涨使每吨猪养殖成本直接增加 30 - 50 元。成本增加而生猪价格未上涨,养殖户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非洲猪瘟疫情反复,进一步加重养殖户负担。中小散户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疫情威胁多重压力下,亏损情况日益严重。
规模猪场凭借自身优势在困境中表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通过期货套保锁定原料价格,避免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在成本管控方面,规模猪场拥有成熟经验和完善体系,从饲料采购、养殖管理到疫病防控等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因此,规模猪场与中小散户在当前生猪养殖困境中的境遇存在较大差异。
(二)政策组合拳发力,长期供需结构优化
针对饲料价格波动及生猪养殖行业困境,国家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 “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工作,2025 年杂交构树、饲料桑等非常规饲料应用比例提升至 15%。这一举措预计可减少玉米消耗 500 万吨,不仅缓解对玉米、豆粕等传统饲料原料的依赖,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殖成本,为饲料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向。
针对猪粮比异常波动,国家制定应对措施。当猪粮比低于 5:1 时,启动冻猪肉收储。目前中央储备肉库存充足,稳定了市场预期。政策托底效应明显,有效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避免养殖户因恐慌盲目抛售生猪,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和供应。从长期看,这些政策有助于优化行业供需结构,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后市展望:短期高位震荡,长期回归供需基本面
(一)短期因素:天气与政策双重博弈
展望后续饲料价格走势,短期内市场受天气与政策双重影响呈高位震荡态势。10 月下旬,东北作为重要玉米产区,新粮将集中上市,大量玉米涌入市场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供应,抑制玉米价格短期涨幅。当市场玉米供应增加,供大于求局面将削弱玉米价格上涨动力。
饲料企业 “双十一” 备货计划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双十一” 前后,饲料企业为满足后续生产需求集中采购,阶段性抢购行为可能引发市场需求突然增加,企业竞争采购将推动价格波动。
国际市场方面,南美大豆播种进度是关注重点。若拉尼娜现象加剧,可能导致南美大豆产区出现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大豆减产将使国际市场大豆供应减少,作为大豆加工主要产品的豆粕,其外盘价格仍有上行空间。国内依赖进口大豆生产豆粕,进口成本压力将延续,进一步影响国内豆粕价格及整个饲料价格体系。
(二)长期趋势:产业升级驱动价格合理化
从长期看,随着饲料粮替代技术不断成熟及生猪产能去化,饲料原料市场供需矛盾有望缓解。预计 2026 年,玉米、豆粕价格有望回归相对合理区间,玉米价格可能在 2500 - 2700 元 / 吨,豆粕价格在 2800 - 3000 元 / 吨。
养殖端规模化率预计提升至 65% 。规模化养殖企业抗价格波动能力更强,可通过优化养殖流程、集中采购原料等方式降低成本。饲料价格上涨时,规模化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更好应对,减少价格波动对经营的影响。规模化率提升还将使产业链利润分配更均衡,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当前饲料价格上涨是原料周期与产业转型期相互叠加的结果。对于养殖主体,密切关注政策导向至关重要,政策对市场影响重大,如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政策会直接影响饲料原料使用结构和价格走势。合理利用期货工具是对冲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可锁定原料价格,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时,加快低蛋白日粮技术应用是关键,该技术可在保证养殖动物营养需求前提下,减少对高蛋白原料豆粕的依赖,从成本管控端提升养殖主体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