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全国饲料市场整体走势:稳中有震,区域与品种分化显著
(一)主流饲料原料价格异动频现
当前全国饲料价格呈现 “北强南弱”“蛋白能量分化” 的复杂格局。以 DDGS 为例,东北地区受酒精厂开工率下降影响,黑龙江中粮肇东、双城等地报价环比上涨 200 元 / 吨,达到 2260 - 2290 元 / 吨;而华北、华东地区因下游需求疲软,河北石家庄、山东潍坊等地价格下跌 10 - 20 元 / 吨,区域价差明显。豆粕现货均价降至 3036 元 / 吨,期货主力合约报 2972 元 / 吨,微涨 0.2%,但华南、西南地区因进口大豆集中到港,部分企业报价较上月下跌 30 - 50 元 / 吨,市场对高库存的消化压力依然存在。
(二)全价饲料市场稳字当头,局部微调
从终端产品视角分析,猪鸡全价饲料均价保持稳定,育肥猪配合饲料均价 3.37 元 / 公斤,肉鸡配合饲料 3.50 元 / 公斤,环比变动均未超过 0.5%。但部分区域因原料成本波动出现结构调整:东北产区因优质玉米供应偏紧,乳猪料价格小幅上调 50 元 / 吨;而华南地区受水产养殖淡季影响,鱼饲料报价稳中有降,体现出不同养殖品种对饲料价格的传导差异。
二、核心原料市场深度解析:供应博弈与成本支撑角力
(一)能量饲料:玉米 “冰火两重天”,麦麸韧性凸显
1. 玉米:新季上市遇阻,质量分化主导行情
玉米作为能量饲料的关键品种,近期市场表现呈现明显差异。全国玉米均价目前稳定在 2330 元 / 吨,看似平稳,实则内部波动较大。从区域来看,东北产区和华北黄淮海地区走势截然不同。东北近期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新季玉米大量在田间长时间浸泡,霉变率急剧上升,目前已达 15%,致使优质粮源稀缺。黑龙江的深加工企业为获取优质粮源,纷纷抬高收购价,潮粮(14 水)收购价涨至 2030 - 2080 元 / 吨。而在华北黄淮海地区,新粮水分普遍偏高,达 28% - 32%,增加了储存和运输难度。贸易商为规避风险,选择 “随收随走”,不敢大量囤货。山东的深加工企业也相应调整报价,回落至 2120 - 2220 元 / 吨,与东北形成鲜明对比,“北强南弱” 格局就此形成。
在进口方面,中美贸易谈判传来积极信号,市场对美豆采购预期升温。然而,数据显示,1 - 8 月我国饲用谷物进口量同比大幅减少 64.5%。这表明,尽管国际市场有变化,但目前国内玉米供应仍主要依赖国内生产,进口影响相对有限。
2. 麦麸:旺季需求支撑,价格逆势企稳
与玉米的波动不同,麦麸价格走势较为稳健。目前,二等麦麸全国均价为 1.94 元 / 公斤,环比持平。随着面粉加工旺季到来,面粉厂全力生产,麸皮产量增加。但市场需求更为强劲,饲料企业纷纷开启补库模式,对麸皮需求持续攀升。加之目前麸皮库存处于历史低位,重点企业库存甚至不足 15 天,形成 “低库存、高周转” 的紧平衡状态。这种供需关系使麦麸在能量饲料中成为价格最为稳定的品种之一。
(二)蛋白饲料:豆粕震荡寻底,杂粕分化加剧
1. 豆粕:供需双增下的库存压制
豆粕作为蛋白饲料核心,近期市场表现备受关注。目前,豆粕现货均价为 3095 元 / 吨,环比下跌 1.04%,期货 01 合约围绕 2975 元 / 吨窄幅震荡。从供应端来看,国内油厂开工率一直维持在 92% 的高位,周度产量突破 180 万吨,使得豆粕库存不断攀升,目前已达 120 万吨,处于历史同期高位。如此高的库存,给价格上涨带来巨大压力。
虽然美盘大豆因中国采购预期出现反弹,但国内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养殖行业持续亏损,饲料企业为降低成本,纷纷下调豆粕在饲料配方中的添加比例。这导致市场上豆粕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少,形成 “供应增、需求减” 的逆向博弈局面。
2. 杂粕:成本端支撑与供应宽松分化
在豆粕震荡的同时,杂粕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棉粕方面,由于新疆棉籽价格上涨,成本端支撑作用凸显。河北、山东等地棉粕报价上涨 20 - 30 元 / 吨,目前在 2340 - 2360 元 / 吨。而菜粕受到加拿大油菜籽大量到港影响,供应大幅增加。华东、华南地区报价下跌 10 - 20 元 / 吨,降至 2150 - 2200 元 / 吨。两者之间价差已扩大至 200 元 / 吨,充分反映出不同杂粕品种在原料端的差异化驱动。
三、多维因素交织:供需失衡与宏观环境共振
(一)供应端:新粮上市与进口节奏博弈
国内新季玉米收割工作正在推进,目前进度已达 70%,但黄淮海地区遭遇不利天气。持续阴雨天气致使玉米霉变率飙升至 15%,优质粮源占比大幅下降,市场优质玉米供应趋紧。在黑龙江,深加工企业为获取优质粮源,纷纷提高收购价,潮粮(14 水)收购价涨至 2030 - 2080 元 / 吨 。
再看进口谷物,虽然中美在贸易谈判中达成共识,市场对美豆采购预期升温,但 10 月美豆到港量预计仅 120 万吨,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巴西大豆播种进度超出预期,国际粮价受到下行压力,这种压力迅速传导至国内市场。
在 DDGS 市场,东北酒精厂开工率波动较大。由于企业亏损严重,不少企业选择减产,导致 DDGS 现货供应偏紧。而在华北地区,出现供应过剩局面,形成区域错配。
(二)需求端:养殖亏损拖累饲料消费
生猪产业链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 12.21 元 / 公斤,猪粮比价低至 5.18:1,跌破盈亏线,养殖户面临亏损。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 3 个月下降,仔猪补栏量同比减少 15%,猪饲料需求大幅萎缩,饲料企业订单量随之减少。
禽蛋产业链同样表现不佳。鸡蛋价格环比暴跌 9.39% ,商品代雏鸡价格下跌 7.4%。肉鸡配合饲料需求目前主要靠屠宰企业刚性补库支撑,整体饲料销量周环比下降 2.3%。市场鸡蛋和鸡肉销售不畅,养殖户减少对饲料的采购,影响整个产业链。
(三)宏观面:政策与金融环境双向影响
国内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十五五” 规划中对饲料原料保供稳价政策持续发力。中央储备粮轮换加大玉米投放量,有效缓解市场供应紧缺担忧,稳定市场价格。
在国际环境方面,美联储 10 月降息 25 个基点,美元走弱。理论上,这对进口有利,但美国政府停摆风险与中美贸易细节落地的不确定性,对大宗原料价格形成短期扰动。美国政府停摆可能导致贸易政策和监管混乱,中美贸易细节不确定使企业采购和销售有所顾虑,影响大宗原料价格走势。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长期关注供需再平衡
(一)短期走势:原料端分化延续,饲料企业灵活应对
未来 1 - 2 周,玉米市场将进入新粮集中上市关键时期。当前市场玉米质量差异较大,区域价格分化将持续。优质粮源因品质优良,更受市场青睐,价格预计维持在 2300 - 2400 元 / 吨区间。普通粮源因质量稍逊,价格可能回落至 2200 - 2250 元 / 吨。饲料企业采购玉米时,需密切关注粮源质量,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
豆粕市场方面,目前豆粕库存处于高位,对价格形成较大压制。预计未来豆粕价格将在 2950 - 3100 元 / 吨区间震荡。饲料企业可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逢低补库,降低采购成本。
在 DDGS 市场,东北地区供应偏紧,价格相对较高;华北地区有低价资源流通。这种区域差异带来 “北货南调” 跨区贸易机会。贸易商和饲料企业可利用价格差异,优化采购和销售策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二)中长期逻辑:养殖去产能与原料周期共振
从长远视角分析,随着生猪、家禽去产能进程不断深化,饲料需求有望在 2026 年一季度触底回暖。当养殖规模减少时,饲料需求相应减少;随着去产能持续,养殖规模逐渐稳定,饲料需求将回升。
在原料端,需密切关注南美大豆产量、国内玉米深加工政策以及 DDGS 进口动态。这些因素对原料供应和价格影响重大。尤其是豆粕库存消化进度与养殖利润修复的时间差,将成为决定饲料价格拐点的关键变量。若豆粕库存消化速度较快,且养殖利润修复及时,饲料价格可能迎来上涨拐点;反之,若两者脱节,饲料价格可能继续维持低位震荡。
为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建议饲料企业加强原料套期保值,锁定原料价格,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养殖户应合理控制库存,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养殖计划,灵活调整库存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永安研究、现代畜牧网等,仅供行业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