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原料价格走势:玉米小幅回调,豆粕逆势反弹
在饲料成本结构中,玉米与豆粕占据主导地位,犹如 “双子星” 般关键,其价格波动直接关联饲料企业成本以及养殖户收益,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2025 年 11 月 5 日,二者走势呈现分化态势,背后蕴含着复杂的供需关系与激烈的市场博弈。
(一)玉米:全国均价微跌,基层惜售与储备收购博弈
截至今日,全国玉米均价为 2325 元 / 吨,较前一日下降 34 元 / 吨,整体呈现 “北稳南弱” 的格局。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集中在 2100 - 2300 元 / 吨区间,黑龙江潮粮收购价则维持在 1940 - 2050 元 / 吨。尽管主产区基层农户惜售情绪有所升温,储备库亦启动轮换收购工作,但南方销区受生猪养殖利润亏损的拖累,终端需求表现疲软,再加上东北新粮陆续上市,短期内玉米仍处于偏弱震荡的周期。预计 11 月均价环比或延续下跌走势,需重点关注天气状况对新粮晾晒以及深加工企业开工率的影响。
从供应端分析,新季玉米丰收,市场供应较为充裕。然而,农户对价格预期偏高,不愿低价出售,致使市场流通量有所减少。同时,储备库的收购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价格起到了支撑作用。不过,随着东北新粮上市量的持续增加,供应压力将逐步显现。
需求端方面,生猪养殖行业的低迷是影响玉米需求的主要因素。由于生猪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养殖户亏损较为严重,补栏积极性不高,导致饲料需求相应减少。此外,小麦等替代品价格相对较低,对玉米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二)豆粕:美盘提振现货反弹,供应宽松压制涨幅
当前豆粕均价为 3079.5 元 / 吨,较前一日上涨 29.5 元 / 吨,现货市场呈现 “北强南弱” 的态势。北方港口报价处于 3100 - 3170 元 / 吨范围,华南地区因进口大豆到港较为集中,报价在 2987 - 3050 元 / 吨。从驱动因素来看,中美贸易协议预期推动 CBOT 大豆价格创下 16 个月以来的新高,进口成本支撑国内期现货价格反弹。但油厂大豆库存处于高位(周度库存超 600 万吨)、压榨量维持高位(日均 18 万吨以上),加之下游饲料企业按需采购,豆粕库存攀升至 80 万吨以上,供应过剩的格局并未改变,使得反弹空间受到限制。
国际市场上,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对豆粕价格影响显著。随着双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市场对大豆进口的预期得以改善,推动了 CBOT 大豆价格上涨。这使得国内豆粕的进口成本上升,进而带动了现货价格的反弹。
国内市场中,油厂大豆库存高企,反映出当前供应较为充裕。尽管下游饲料企业存在一定需求,但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采购态度较为谨慎,多采取按需采购的策略,导致豆粕库存不断攀升。这也对豆粕价格的上涨空间形成了限制。
二、蛋白原料分化加剧:DDGS 普跌,鱼粉棉粕韧性凸显
除玉米、豆粕外,其他蛋白原料如 DDGS、鱼粉、棉粕等在饲料配方中同样占据一定比例,其价格波动对饲料成本亦会产生影响。近期,这些原料价格走势出现分化,背后是各自的供需逻辑在起主导作用。
(一)DDGS:全国多地普跌 30 元 / 吨,供应增加成主因
11 月 5 日,DDGS 市场价格呈现普遍下跌态势,华北、华东地区主流报价为 2200 - 2280 元 / 吨,较前一日下跌 30 元 / 吨。在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等地低蛋白货源价格降至 2040 - 2110 元 / 吨 。从基本面来看,北方酒精企业开工率回升至 65% 以上,这使得 DDGS 的现货供应持续增加。
然而,生猪养殖目前处于亏损状态,饲料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配方中对 DDGS 的替代使用有所减少。同时,玉米原料价格下跌,也削弱了 DDGS 的成本支撑。在供应增加而需求相对疲软的情况下,预计短期内 DDGS 将延续偏弱走势,11 月均价环比下跌概率超 70%。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在采购 DDGS 时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库存。
(二)鱼粉 / 棉粕:供需错配支撑价格,鱼粉创阶段性新高
与 DDGS 不同,鱼粉和棉粕价格表现出较强的韧性。秘鲁超级蒸汽鱼粉现货报价为 15500 - 15600 元 / 吨,较前一周上涨 800 元 / 吨,价格创下阶段性新高。这主要是因为新季鳀鱼资源预估为 540 万吨,低于市场预期,导致持货商挺价情绪较为强烈。
棉粕均价维持在 3100 - 3200 元 / 吨。在新疆地区,棉籽成本的支撑作用较为明显,加上油厂开机率仅 30%,处于较低水平,使得棉粕供应偏紧。在豆粕期货价格震荡偏强的情况下,棉粕价格也随之波动。鱼粉和棉粕的共同特点是在供需双弱格局下,原料端利多因素主导价格走势,预计短期内将维持高位震荡。对于养殖户而言,需根据自身养殖需求和成本预算,合理选择使用鱼粉和棉粕。
三、价格波动深层逻辑:供需、成本、政策三重博弈
(一)供应端:新粮上市与进口放量形成压制
玉米市场方面,东北作为主产区,近期新粮上市节奏加快,潮粮周度上市量显著增加,达到 300 万吨,同比增长 15%。这主要得益于今年东北地区玉米丰收,种植户手中粮源充足,随着天气转凉,晾晒条件改善,新粮得以集中进入市场。大量新粮的涌入,使得市场供应压力增大,对玉米价格形成了直接的压制。例如,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玉米收购价格因供应增加而出现明显下滑,贸易商采购积极性也有所降低。
豆粕方面,11 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预计高达 800 万吨,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对大豆进口的依赖程度以及当前国际大豆市场的供应态势。充足的大豆供应使得国内油厂开机率维持在 90% 以上的高位,豆粕产量相应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豆粕供应过剩,价格上涨面临较大阻力。许多油厂为了消化库存,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进一步加剧了豆粕市场的价格竞争。
DDGS 市场同样面临供应压力。近期酒精企业复工复产,生产积极性提高,DDGS 周度产量回升至 45 万吨。酒精企业产能的恢复,使得 DDGS 的产出大幅增加,而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导致 DDGS 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地区的 DDGS 价格已经跌至近几个月的新低,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经营压力增大。
(二)需求端:养殖亏损抑制采购积极性
当前生猪市场形势较为严峻,生猪均价仅为 12.76 元 / 公斤,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到 150 元。在这种亏损状态下,养殖户为降低成本、减少亏损,普遍采取减少饲料投入、降低养殖规模等措施。饲料企业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为控制成本,在饲料配方中普遍降低了高蛋白原料(如豆粕、鱼粉等)的配比,转而寻找价格更为低廉的替代品。这使得饲料原料市场需求受到抑制,采购量明显减少。
蛋鸡、肉鸡存栏量环比持平,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表明家禽养殖行业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饲料的需求也保持平稳,难以对饲料市场形成有力的拉动。同时,随着气温下降,水产养殖进入淡季,水产饲料需求大幅减少。水产养殖户减少了饲料的投喂量,甚至部分养殖户暂停了养殖活动,这使得饲料企业在水产饲料领域的销售面临困境。
综合来看,终端需求的疲软使得饲料企业在采购原料时变得格外谨慎,普遍采取 “滚动补库” 策略,即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少量多次地采购原料,避免库存积压。这种采购方式导致市场成交清淡,原料价格上涨缺乏动力。
(三)外部环境:国际市场与政策调控双重影响
国际市场上,美豆市场因中国采购预期出现反弹,涨幅达到 1.7%。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采购行为对国际大豆市场影响巨大。市场预期中国将增加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这使得美豆价格得到支撑,进而间接影响了国内粕类市场的成本。国内粕类生产企业的进口成本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国内粕类价格。然而,由于国内粕类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这种成本支撑对价格的提振作用有限。
在国内政策层面,国家启动了 200 万吨玉米储备收购计划,旨在稳定玉米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过,此次收购主要针对优质粮,对市场整体的玉米供应格局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对市场情绪的提振作用有限。此外,生猪期货市场持续低迷,价格走势不容乐观,这反映出市场对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产业资本为规避风险,纷纷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减少在生猪养殖及相关饲料市场的投资,这也对饲料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为主,关注两大关键变量
展望 11 月中下旬,饲料原料市场仍将在供需博弈中寻求新的平衡,玉米与豆粕作为核心变量,其价格走势将受到政策、库存等多因素的影响。
(一)玉米:11 月下半月关注深加工补贴政策
玉米市场短期走势的关键在于山东、河南等主销区深加工补贴政策的动态变化。若政策出台,企业开工率有望从当前的 70% 提升至 75% 以上,届时玉米日消化量将增加 5 - 8 万吨,阶段性提振需求,价格有望企稳回升。以 2024 年山东实施补贴为例,政策落地后当地玉米价格反弹 100 - 150 元 / 吨,且带动周边省份价格联动上涨。若政策落空,东北新粮上市高峰将持续至 12 月上旬,日均上市量或维持在 40 - 50 万吨的高位,在供应压力下,均价存在下探 2300 元 / 吨整数关口的风险。
(二)豆粕:需警惕美盘回调与国内库存消化进度
豆粕市场在当前基差修复至 - 50 元 / 吨的背景下,价格对美豆走势的敏感度提升。若未来两周美豆因巴西天气利好兑现(预计 11 月降水充沛利于大豆结荚),主力合约回调至 1200 美分 / 蒲式耳附近,国内豆粕期现货将同步下行,预计回调空间为 100 - 150 元 / 吨。同时,国内养殖端补库节奏至关重要,若补库不及预期,油厂豆粕库存将持续累积,现货价格也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对于养殖企业而言,可在豆粕回调至 3000 元 / 吨以下时建立 15 - 20 天的库存,玉米维持 5 - 7 天的安全库存,密切关注 11 月中旬生猪存栏数据及 USDA 供需报告,以便及时调整采购策略,降低饲料成本波动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