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强化食品生产环节数字化监管。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小作坊推进“浙食链”应用,归集“从车间到餐桌”全过程生产流通交易数据,打造“厂厂(场场)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件件扫码,时时追溯、事事倒查”全要素治理场景,建设阳光工厂、阳光食品作坊,推动改善生产环境、提升管理规范,将阳光食品作坊建设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二是强化“两超一非”治理。聚焦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粮食加工品、豆制品等重点品类,着力整治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顽瘴痼疾。
三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专业信用评价体系。起草《浙江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专业信用评价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量归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基础信息、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行政处罚、投诉举报、食品安全失信惩戒等信息,建立信用分级评价模型,实施信用奖惩。
四是强化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通过省市场监管局官网、“浙里好市监”公众号和视频号,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等信息,2025年以来共发布相关信息688期。
五是强化科普宣传。精心策划“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打造“浙里食安”宣传品牌,发布短视频279个。成立第三届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实施“食安科普达人计划”,推动浙江科学传播融媒体联盟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全网阅读量达4.8亿人次。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加大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力度,深化“两超一非”等专项治理。加快出台《浙江省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专业信用评价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信息采集、信用评级、结果运用等全链条信用评价管理机制。加快建立“队伍+矩阵+活动+场所+作品”五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科普格局,提升全民食品安全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