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控人变更:从 “双雄共治” 到 “单一大股东”
(一)突然 “分手”:一致行动协议解除背后的权力重构
2025 年 8 月 25 日,天域生物发布公告称,实际控制人罗卫国与史东伟解除已持续多年的一致行动关系。史东伟辞去总裁职务,并放弃全部表决权,公司控制权自此由 “双控” 转变为罗卫国 “独掌”。需重点关注的是,双方在 3 个月前刚续签一致行动协议,此次 “分手” 距离上次续约仅 5 个月,且史东伟在辞职后仍担任副董事长,市场将此解读为 “主动让贤式退场”。
(二)史东伟的 “退场” 路径:辞职、放权与承诺
根据《不谋求控制权的承诺》,史东伟明确放弃对公司控制权的干预,其持有的 3233.88 万股股份仅保留分红权,表决权归零。这一安排打破了自 2017 年公司上市以来的 “罗史共治” 格局。此前,罗卫国通过一致行动关系间接控制 23.99% 表决权,解除后直接持股 12.84%,并通过定增计划拟将控制权提升至 29.98%,形成单一控股局面。
二、4.65 亿元定增 “救急”:稳股权与降负债的双重考量
(一)定增方案核心条款:实控人全额认购,股权集中度飙升
公司拟向罗卫国控制的导云资产发行不超过 7102.83 万股,募集资金 4.6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发行价格为 6.55 元 / 股,较市价折让 26%。发行完成后,罗卫国的表决权比例将从 12.84% 大幅跃升至 29.98%,远超第二大股东 5.8% 的持股比例,可彻底稳固控制权。此举被视为应对此前股权分散风险的关键举措。2025 年一季度末,前十大股东持股仅 38.7%,控制权稳定性遭到交易所问询。
(二)财务压力倒逼:资产负债率 75.91%,偿债压力超 15 亿元
此次定增的背后是天域生物紧迫的资金链危机。2020 - 2024 年,公司连续 5 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 12.53 亿元。2025 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 75.91%,在 46 家上市猪企中排名首位,短期偿债缺口超 8 亿元。此次募资将使流动比率从 1.13 倍提升至 1.45 倍,财务费用预计每年减少 2000 万元,为后续猪场扩建和光伏业务转型争取缓冲期。
三、连续亏损五年:生猪养殖承压与战略转型之痛
(一)主业单一化陷阱:生猪养殖占比 72%,周期波动成主因
自 2019 年转型生猪养殖后,公司 72.29% 的营收依赖生猪销售。但彼时恰逢行业下行周期,2021 - 2023 年生猪价格暴跌 40%,叠加非洲猪瘟导致防疫成本激增(年均增加 0.8 元 / 公斤),公司毛利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 3 个百分点。2024 年,生猪出栏 33.61 万头,虽同比增长 76.75%,但头均亏损达 137 元,全年净亏 4.62 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多元化转型遇挫:光伏与园林业务杯水车薪
公司试图通过生态能源(分布式光伏)和生态环境(园林工程)业务对冲养殖亏损,但成效不佳。2024 年,光伏业务收入仅占 3.17%,毛利率 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8%;园林工程受房地产行业拖累,营收同比下降 29%。两大板块合计贡献利润不足 500 万元,无法覆盖养殖亏损的 1/20。
四、未来展望:控制权集中能否开启 “救赎之路”?
(一)短期看股权稳定:避免 “野蛮人入侵” 风险
罗卫国集权后,机构投资者信心或得到提振。2025 年中报显示,社保基金及外资 QFII 合计增持 1200 万股,定增锁定期 36 个月,彰显实控人长期持股决心。但需警惕股价波动风险,8 月 26 日公告后首个交易日,股价低开 3.2%,反映出市场对 “高折价定增摊薄效应” 的担忧。
(二)中长期看降本增效:能否复制头部猪企路径?
公司计划在 2025 年将生猪完全成本从 16 元 / 公斤降至 14.5 元 / 公斤,主要依靠三项措施:①引入牧原系管理团队优化养殖效率,将 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目标从 22 头提升至 26 头;②扩大光伏自发电比例至 30%,每年节省电费 1500 万元;③剥离低效园林业务,将资源集中至生猪育种和屠宰深加工。
(三)行业周期窗口:猪价反弹能否助力扭亏?
2025 年三季度,生猪价格反弹至 15 元 / 公斤,公司 7 月生猪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1.35%。若四季度均价维持在 15.5 元 / 公斤,单季有望盈利 2000 万元,全年或终结 5 年亏损局面。但产能去化进度滞后,7 月末生猪存栏 16.38 万头,同比增长 10.26%,需警惕春节前集中出栏对价格的压制。
结语:一场输不起的控制权 “豪赌”
天域生物的实控人变更与定增计划,本质上是一场应对资金链危机的 “自救行动”。当生猪养殖行业进入深度整合期,控制权集中或许能提升决策效率,但能否真正破局仍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定增资金能否精准用于降本增效,二是罗卫国能否在周期底部完成产能结构优化。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 “集权” 背后的财务改善效果,将是未来 12 个月最核心的观察要点。(数据支持:天域生物公告、Choice 金融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