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对欧盟猪肉实施反倾销措施,影响 20 亿美元贸易
2025 年 9 月 5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涉及西班牙、荷兰、丹麦等主要出口国,涉及产品价值超过 20 亿美元。该措施自 9 月 10 日起生效,配合调查的企业,如西班牙 Litera Meat、荷兰 Vion,被征收 15.6%-32.7% 的较低税率;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则面临 62.4% 的最高税率,这是近年来中欧农业贸易领域较为严厉的单边措施。此次反倾销措施源于 2024 年 6 月启动的反倾销调查,中方认定欧盟低价猪副产品(猪耳、猪蹄、内脏等)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欧盟在中国猪肉进口量中占比 54%,其中仅西班牙就占据中国市场 21% 的份额,长期的低价策略使中国国内生猪养殖企业面临较大压力。
二、欧盟三国应对:西班牙关注行业影响、荷兰评估企业冲击、比利时担忧物流困境
西班牙:作为欧盟对华猪肉出口第一大国(2023 年出口额达 12 亿欧元),西班牙肉类行业协会(Anice)表示,此次反倾销结果超出预期。尽管 Litera Meat 因配合调查获得欧盟最低税率 15.6%,但行业整体需缴纳 20% 的保证金,预计出口成本将增加 18%-25%。西班牙农业大臣路易斯?普拉纳斯紧急呼吁通过对话解决贸易冲突,并强调中国是西班牙猪肉的战略市场,约 8.6 万从业者依赖对华出口。然而,企业间的差异化税率未能缓解行业整体的担忧。西班牙白猪跨专业组织(Interporc)表示,即使税率低于预期,中国市场的利润空间也已被压缩,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对非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
荷兰:荷兰中央肉类组织(COV)对 32.7% 的最高企业税率表示震惊,认为这将严重削弱荷兰猪肉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荷兰最大肉企 Vion 每年向中国出口超过 5 万吨猪副产品,32.7% 的保证金意味着每公斤成本增加 0.6-0.8 欧元,而巴西同类产品价格仅为欧盟的 70%。Westfort 采购总监 Jaap de Wit 指出,原本中国是荷兰猪肉的溢价市场,但现在产品价格上涨,竞争力甚至不及俄罗斯和巴西。荷兰企业的困境反映出欧盟猪副产品对中国市场的结构性依赖,在欧洲,猪耳、猪蹄等副产品因消费习惯差异价值较低,而出口到中国则可获得 3-5 倍的溢价,关税壁垒将直接导致欧盟生猪屠宰利润减少 15%-20%。
比利时:比利时屠宰场联合会(Febev)主要关注短期影响,指出数十个满载猪副产品的集装箱正在运输途中,保证金措施将直接导致进口商现金流紧张。该国 40% 的猪副产品依赖中国市场消化,关税生效后,即使税率为 20%,每个集装箱成本也将增加 2.5-3 万美元,中小出口商面临到货即亏损的局面。比利时农业大臣 David Clarinval 紧急呼吁欧盟启动 WTO 争端解决机制,同时加快与中国协商物流缓冲期,以避免行业遭受严重冲击。
三、欧盟回应与俄罗斯市场拓展:地缘政治考量与贸易格局变化面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欧盟委员会迅速作出回应,对倾销指控表示质疑,并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欧盟生产者利益。欧盟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将此次事件提升到地缘政治层面,称其发生在中欧关系紧张时期,欧盟不会接受将农业作为政治博弈的手段。在此期间,俄罗斯成为贸易格局变化中的受益者。自 2024 年解禁输华猪肉后,俄罗斯凭借低价策略(猪副产品价格较欧盟低 10%-15%)和肉类运输专线,2025 年 1-8 月对华出口大幅增长 150%,并计划在 3-4 年内占据中国进口市场 10% 的份额。西班牙媒体认为,俄罗斯和巴西正在抢占欧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欧盟猪农可能失去中国这一重要市场。
四、中国反制策略:产业保护与产业链调整
此次反倾销措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应对欧盟贸易摩擦的系列举措之一。2024 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并限制半导体出口。中国选择猪肉等农产品进行反制,精准打击了欧盟的薄弱环节。西班牙、荷兰等国农业产值占 GDP 的 5%-8%,猪肉出口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比超过 30%,远高于中国的 1.8%。对中国而言,短期来看,这有助于缓解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压力(2025 年生猪均价跌破 14 元 / 公斤,行业亏损加剧);长期来看,为国产猪副产品开拓了市场空间。数据显示,国内猪蹄、猪耳等加工品需求每年增长 12%,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双汇、新希望等企业的国产替代品订单已增长 25%。
五、未来展望:贸易谈判与全球市场格局调整
尽管中国表示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欧盟极有可能启动 WTO 诉讼程序,预计在 12 月终裁前双方难以达成和解。欧盟目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难以找到替代市场,东南亚、中东市场对猪副产品接受度较低,南美市场被巴西、阿根廷占据,短期内无法消化欧盟的过剩产能;二是内部利益分歧加剧,西班牙、荷兰等出口国与德国、法国等工业国利益诉求不同,前者倾向于妥协,后者坚持强硬立场,影响欧盟决策效率;三是俄罗斯的竞争压力增大,随着俄罗斯猪肉产能增至 520 万吨 / 年,其非欧盟身份使其在中美欧三角博弈中更具灵活性。对于中国从业者而言,反倾销措施创造了国产替代的机遇,但需警惕短期进口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终端价格上涨。专家建议,企业可借此机会布局冷链物流,开发高端分割产品(如无抗猪蹄、有机猪耳),将成本压力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动力。
结语
围绕猪耳、猪蹄等猪副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揭示了中欧贸易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欧盟依赖中国市场消化过剩副产品,而中国则需要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产业安全。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此次贸易摩擦可能成为重塑全球猪肉贸易规则的重要契机。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有效的产业保护行动,也是向全球表明中国在贸易反制方面的合理性和策略性。 (数据来源:卓创资讯、路透社、欧盟委员会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