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产品分级上市:从 “模糊定价” 到 “价值显性化” 的变革
(一)政策东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产品分级上市成为关键议题。农业农村部高瞻远瞩,选取水果、牛肉等产品作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构建品质评价体系与分级标准,旨在推动农产品从传统 “论斤卖” 的粗放模式,向 “按级卖” 的精细化发展路径转变。这一变革并非单纯销售方式的改变,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通过标准化分级体系,有望有效解决农产品产销两端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优质农产品的隐性价值得以清晰呈现、量化与感知,进而在市场中精准定位,对接目标消费群体。
(二)消费升级倒逼下的市场细分逻辑
当前,消费者需求已从满足基本温饱向追求高品质饮食转变。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农产品的风味、营养、口感等隐性指标,已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分级上市通过建立可视化质量标准,对市场进行细分,将农产品从过去的 “盲盒式消费” 转变为 “明码标价的品质选择”。消费者可依据清晰的分级标识,结合自身需求与预算做出购买决策。对生产者而言,分级上市提供了精准市场反馈,有助于其调整生产策略,实现 “产 — 供 — 销” 链条的高效衔接,提升农业产业整体运行效率。
二、国内外实践:从地方试点到全球标准的启示
(一)深圳样本:主销区主导的分级创新
深圳在农产品分级上市探索中成绩斐然,为全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创新范例。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农产品 95% 以上依赖外地供应,属典型的农产品 “主销区”。基于此独特市场地位,深圳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大胆开展水果质量分级试点。
深圳构建了涵盖安全、外观、口感和营养的 “1+3” 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即 “深标”。在该标准下,苹果、蓝莓、香梨等水果被明确划分为 “A+、A、B” 三个等级。以苹果为例,团体标准对其维生素 C、总酸(以苹果酸计)、可溶性固形物(代表甜度)、硬度、水分等多项指标提出明确且细致的品质等级要求。其中,A + 级苹果在各项指标上表现优异,甜度高且维生素 C 含量突出。
消费者通过扫描水果二维码,可获取详细 “体检报告”,涵盖产品认证等级、果实甜度、果汁含量等数据指标,以及水果从种植到采摘的溯源信息,甚至能观看水果在基地挂果的现场视频,真正实现品质 “看得见、信得过”。对渠道商而言,分级制度使水果质量具象化,以往需亲赴生产源头查看并制定采购标准,如今有了统一分级标准,大大节省人力成本,采购资源也更丰富、可靠。
从市场反馈来看,深圳水果分级试点成效显著。打破传统产区主导认证模式,开创 “从餐桌到田间” 的逆向标准化新思路。不同产区水果可在深圳分级体系下公平竞争,优质水果精准对接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有效激发农业生产端提升品质的积极性,为全国农产品分级上市推广提供宝贵经验。
(二)国际经验:牛肉分级背后的全产业链标准化
在全球农产品分级领域,牛肉分级堪称经典范例,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分级标准引领行业潮流。
美国牛肉分级体系主要依据牛的屠宰年龄和大理石纹脂肪含量两大关键指标,将牛肉细分为 8 个等级。Prime(极佳级)为顶级等级,仅 2% - 3% 的牛肉可达此级别,其大理石花纹丰富,肉质鲜嫩多汁,主要供应高档餐厅,满足高端味觉需求;Canner(制罐级)因脂肪分布和大理石纹较差,多用于制作罐头。这看似简单的分级背后,是肉牛品种培育、科学饲喂方式、精准屠宰加工等一系列环节高度标准化的成果。从牧场到餐桌,各环节严格遵循标准,确保不同等级牛肉品质稳定。
日本牛肉分级评定综合考虑品种等级和肉质等级两个维度。品种等级包括纯种和牛、混血和牛以及其他国家牛,肉质等级从 1 至 5 级划分,5 级代表最高品质。由此,日本牛肉衍生出 15 个等级,从顶级的 A5 到普通的 C1,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日本和牛以细腻口感、丰富油脂香气闻名,分级体系紧密结合其独特养殖文化和地域特色,确保消费者能依据等级准确判断牛肉品质。
澳大利亚牛肉分级主要遵循澳洲肉类及畜牧业协会(MLA)制定的 MSA(Meat Standards Australia)标准,全面考量肉质的色泽、脂肪品质、成熟度,尤其是大理石花纹、脂肪色、肉色和生理成熟度等关键因素,将牛肉分为 M1 到 M9 九个常规等级,随着和牛品种的引进和培育,新增 M10 到 M12 三个更高等级,用于评价高品质的澳洲和牛肉。
这些国际成熟牛肉分级体系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全产业链的深度把控,从源头品种选育,到养殖过程饲料选择、生长环境控制,再到屠宰加工环节精准操作,每一步都为分级提供坚实支撑。我国在构建农产品分级标准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接轨国际标准,同时紧密结合本土消费习惯和农业生产实际,挖掘本土特色农产品独特价值,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分级标准,助力中国农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和清晰分级标识在国际国内市场脱颖而出。
三、破局之路:分级上市的三大核心挑战
(一)硬件投入:从 “靠手感” 到 “科技分选” 的成本关
在农产品分级转型过程中,硬件设施升级是不可回避的 “成本门槛”。以往农产品分级多依赖人工经验,果农凭借手感、眼力判断水果大小、形状,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分级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随着科技发展,果蔬多功能分选机等智能设备为精准分级带来希望。这些设备通过 X 光、光谱分析等技术,可对农产品内部品质和外观特征进行全方位检测,实现快速、精准分级。
然而,引入先进设备并非易事。一套果蔬多功能分选机价格动辄数十万元,配套建设分拣中心、冷链中心、催熟实验室等设施,需大量资金投入。对于资金相对薄弱的中小农户而言,成本负担过重,使其在分级上市浪潮中望而却步。
为跨越这一成本关,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基础设施共享模式。部分地区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购置分级设备的农户或企业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支持,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同时,鼓励企业与农户共建共享分拣中心等设施,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建设现代化分级设施,农户以农产品入股或支付一定服务费用的方式享受分级服务。例如,某水果主产区成立农产品分级服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购置设备、建设分拣中心,为周边农户提供水果分级、包装、仓储等一站式服务,农户按使用次数支付少量费用,大大降低单个农户分级成本,使科技赋能农产品分级惠及广大生产者。
(二)主体协同: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双轮驱动
农产品分级上市是复杂系统工程,需众多主体协同发力,其中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作用关键。龙头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渠道成熟,具备规模化运营和严格品控能力,在分级上市中可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源头把控农产品品质,利用先进分选设备精准分级,并借助自身品牌和销售网络,将分级后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
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要实现分级上市全面推广,需破解 “小农户分散生产 — 大市场统一标准” 的矛盾。“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组织模式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社组织农户按企业制定标准生产,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收购等服务,将分散小农户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例如,在某蔬菜产区,龙头企业与当地蔬菜合作社合作,为农户提供优质蔬菜种子、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农户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蔬菜成熟后,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采收,运往企业分拣中心分级、包装,再通过企业冷链物流配送至各大超市,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流通。
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在农产品分级上市中也肩负重要使命。一方面,汇聚行业内专家、企业代表等各方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的分级标准,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和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质量认证、品牌推广等活动,增强消费者对分级农产品的认知和信任。在牛肉分级领域,行业协会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国内肉牛养殖实际,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牛肉分级标准,并对符合标准的牛肉产品进行认证,颁发认证标识,提升国产牛肉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品牌推介会等活动,向消费者宣传分级农产品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公信力建设:比二维码更重要的是 “市场信任”
在农产品分级上市进程中,公信力是分级体系的核心。农产品鲜活易腐、个体差异大,质量分级难度远超工业品。若分级标准执行和监督不力,市场易出现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分级上市生态。
为构建分级公信力,需建立全流程追溯与监督机制。“检测认证 — 市场监督 — 消费者反馈” 的闭环体系至关重要。在检测认证环节,引入专业、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运用先进检测技术和设备,严格检测农产品各项质量指标,确保分级结果准确、公正。例如,水果分级不仅检测外观大小、色泽、形状,还深入检测内部糖分、酸度、营养成分等指标。市场监督环节,政府监管部门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分级、虚假标注等行为。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信息透明化和可追溯。消费者反馈是检验分级公信力的关键,通过建立便捷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反馈分级农产品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投诉和建议,不断优化分级标准和监管措施。
此外,分级标识不应仅是简单二维码,而应成为消费者信任的品质承诺。要避免形式主义,确保分级标签代表农产品真实品质。部分地方推广农产品分级时,过于注重二维码形式,忽视分级标准执行和后续监管,导致消费者扫码后发现信息与实际品质不符,降低对分级农产品信任度。只有将分级标识与真实可靠品质紧密相连,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品质差异,分级上市才能赢得市场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理性看待分级上市:不是万能钥匙,而是改革起点
(一)分级与价格的辩证关系:流通优化而非定价决定
在农产品分级上市热潮中,需清醒认识到,分级上市主要目的是优化农产品流通环节,使不同品质农产品高效对接匹配消费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其为农产品价值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框架,但并非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农产品价格形成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当市场某种农产品供应过剩,即便评为高等级,价格也可能下行;反之,供不应求时,低等级农产品也可能有较好价格。
成本构成同样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从生产端种子、化肥、农药、人工成本,到流通环节运输、仓储、保鲜成本,均会反映在农产品价格中。以苹果为例,有机种植苹果生产成本高,即使分级为中等等级,价格也可能高于普通种植的高等级苹果。此外,市场竞争、季节因素、政策调控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等,都会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因此,生产者不能仅依赖分级获取高溢价,还需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展、成本控制等方面发力,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与分析,防止分级体系被恶意利用进行价格炒作,确保农产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二)从 “怎么产” 到 “怎么卖” 的理念重构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各地特色农业竞争焦点已从单纯 “怎么产” 拓展到 “怎么卖”。这一转变源于市场结构和消费需求的深刻变革,农产品分级上市是这场变革的关键环节,成为撬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以质量等级为切入点,农业生产需全面迈向标准化。品种选择上,依据市场需求和分级标准,选育更优质、特色品种。如水果种植选择甜度高、色泽好、耐储存品种,为高等级水果产出奠定基础。种植过程严格遵循标准化种植规范,从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到采摘时间,精准把控每个环节,确保农产品品质稳定,为分级提供可靠依据。
包装规格化也不容忽视。不同等级农产品适配不同品质和消费场景的包装。高档礼盒装适用于作为礼品的高等级农产品,简洁实用包装更适合日常消费的中低等级产品。包装不仅保护农产品,还通过设计、材质等传递品质信息,吸引消费者。标识规范化同样重要,统一、清晰标识让消费者快速了解农产品等级、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增强消费者信任。
当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格化包装和规范化标识,品牌化建设自然推进。品牌是农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知名品牌可使农产品在市场脱颖而出,获取更高附加值。各地应挖掘本土农产品特色文化、地域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陕西洛川苹果凭借独特地理环境和悠久种植历史,打造地域特色品牌,通过分级上市,不同等级洛川苹果精准定位市场,实现从产地到品牌的价值提升。由此形成 “分级 — 定价 — 品牌” 的价值提升闭环,推动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升级。
结语:以分级为始,叩开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门
农产品分级上市,并非简单销售模式转变,而是对农业经营理念、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在此变革中,我们见证市场主导力量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引导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认识到标准先行的重要性,科学、合理、严格的分级标准是农产品价值彰显的基石;更体会到全链协同的关键作用,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紧密配合,方能使分级上市红利惠及各方。
展望未来,秉持 “市场主导、标准先行、全链协同” 理念,农产品分级体系将成为连接农产品供需两端的坚实桥梁。助力各地 “土特产” 突破地域限制,摆脱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在品质竞争舞台绽放光彩。让优质农产品精准对接消费者,实现从 “卖得出” 到 “卖得好” 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引领中国农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