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 月生猪销售数据全解析:量增价跌下的行业分化
(一)销量逆势上涨,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显著
在 8 月这一传统生猪销售淡季,市场表现活跃。统计数据显示,8 月 22 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生猪 1720.9 万头,环比增长 7.4%。1 - 8 月累计销量达 1.32 亿头,同比增幅 15%,体现出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
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在销量方面表现突出,8 月销售商品猪 700.1 万头,环比增长 10.2%,其庞大的出栏规模在行业中优势明显。温氏股份以 324.57 万头的销量位居其后,环比增长 2.56%,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巨星农牧环比增幅达 62.96%,成为当月的突出增长点。
值得关注的是,有 7 家企业同比增幅超 50%,克明食品、正邦科技等企业实现销量翻番。这反映出龙头企业逆周期扩张的策略成效,通过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价格全线承压,成本线成盈亏分水岭
尽管销量增长,但生猪价格处于低迷状态。全行业销售均价跌破 14 元 / 公斤,仅东瑞股份(15.86 元 / 公斤)、京基智农(14.95 元 / 公斤)凭借区域优势维持一定溢价,其余企业均价在 13 - 13.9 元 / 公斤区间。
与 7 月相比,价格下跌趋势明显,新希望、大北农等龙头企业环比跌幅均超 0.9 元。多数企业成本逼近盈亏线,而牧原(11.7 元 / 公斤)、温氏(12.2 元 / 公斤)等企业凭借先进养殖技术、高效管理模式和完善产业链布局,保持单头超 200 元的盈利,抗风险能力较强。
(三)收入 “量增利减”,规模扩张难掩价格压力22 家企业中仅牧原股份销售收入环比微增 1.8%,其余多数企业收入下滑。新希望同比降 30.73%,温氏同比降 17.7%,天邦食品环比降 9.43%。
主要原因是销售均价大幅下跌,超过出栏量增长幅度,凸显出生猪市场 “以量补价” 的被动局面。企业需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市场挑战。
二、逆周期生存密码:成本控制能力决定企业韧性
(一)牧原股份:规模与成本的双重碾压
牧原股份在生猪养殖行业凭借规模与成本双重优势占据领先地位。8 月,其出栏量再创新高,单月销售商品猪 700.1 万头,1 - 8 月累计出栏达 5216 万头。
通过智能化养殖,牧原实现生猪成活率高达 95%,优化饲料配方使豆粕用量降低 18%,有效控制成本。其固定成本分摊至行业最低水平,完全成本降至 11.7 元 / 公斤,较行业平均低 2.3 元。按 8 月均价 13.51 元计算,单头盈利 217 元,月盈利达 15.21 亿元,占 22 家企业总盈利的 40%。
(二)温氏股份:结构优化对冲价格下行
温氏股份 8 月销售生猪 324.57 万头,其中仔猪占比 15.7%(51.06 万头),通过外卖仔猪策略有效平滑利润。
尽管毛猪均价 13.9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66%,但通过减少二次育肥、推广低蛋白日粮(豆粕用量降 10%)等措施,成本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1.8 元 / 公斤,抗跌能力增强。单头盈利仍达 204 元,月盈利 6.62 亿元,体现出成本控制和结构优化的成效。
(三)区域龙头的差异化突围
除牧原和温氏外,一些区域龙头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在市场中取得发展。
华南地区的东瑞股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30% 生猪以 “供港鲜品” 形式销售,8 月均价 15.86 元 / 公斤,较行业高 13.3%。
西南地区的巨星农牧聚焦四川、重庆市场,主打 100 - 110 公斤中小体重猪,契合当地屠宰厂偏好,环比增幅 62.96%,成为区域扩张典范。
三、行业深层挑战:价格低迷下的产能与成本博弈
(一)产能过剩压力未解,价格磨底持续
当前生猪市场存在产能过剩问题,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6%。2024 年 12 月 - 2025 年 5 月新生仔猪同比增长 9.9%,预示未来 6 个月生猪出栏量将达历史峰值。
生猪期货 2509 合约结算价已跌至 13.17 元 / 公斤,反映市场对短期价格的悲观预期。部分成本控制能力弱的企业面临亏损风险,市场何时走出价格低迷成为关注焦点。
(二)成本竞争白热化,散户加速出清
头部企业通过先进育种技术将 PSY 提升至 28 - 29 头,规模采购降低饲料成本 15%,高效管理使人工成本占比降至 8%。
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4 - 15 元 / 公斤,在当前猪价(13 - 13.5 元 / 公斤)下每头亏损 50 - 100 元。政策层面的环保整治和产能调控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预计 2025 年底散户存栏占比将从 30% 降至 25%。
(三)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行业加速洗牌
面对产能过剩和价格低迷,政策与市场共同推动行业变革。农业农村部提出 “能繁母猪调减 100 万头” 目标,牧原、温氏等行业巨头已率先减产,8 月规模场母猪淘汰量环比增长 2.1%。
国家启动生猪期货套保试点,牧原、温氏套保覆盖率达 30%,有效对冲价格风险。中小散户因缺乏风险工具在价格波动中处境被动,行业加速洗牌,未来格局有待观察。
四、未来展望:在 “量增价跌” 中寻找新平衡
(一)短期:价格承压,出栏量或见顶
进入 9 月,生猪市场形势严峻,均价跌破 6.7 元 / 斤(13.4 元 / 公斤),散户亏损扩大,每头猪亏损超 100 元,而龙头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仍能保持微利。
展望四季度,出栏量预计达到峰值,牧原、温氏等计划月均出栏 750 万头、350 万头。价格预计在 13 - 14 元 / 公斤区间震荡,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二)中期:产能去化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向 3950 万头目标靠近(当前为 4042 万头),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预计到 2026 年,生猪供应量有望减少 2800 万头,猪价中枢或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
环保政策与产能调控加速中小散户出清,规模化养殖率预计提升至 75%,行业竞争将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效率比拼”。
(三)长期:差异化竞争与价值升级
头部企业开始多元化布局,牧原发力屠宰加工,自建 600 万头 / 年屠宰厂;温氏拓展预制菜业务,推出 30 款高附加值产品;天邦食品加大仔猪外销,8 月仔猪销售占比 38.2%。
未来,生猪产业将向 “养殖 + 加工 + 服务” 全链条竞争转变,成本优势与价值升级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需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和加强品牌建设以增强竞争力。
结语:猪周期寒冬下,谁能笑到最后?
2025 年 8 月生猪市场的变化反映出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凭借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中占据优势,而中小散户面临较大压力。
当猪价跌破成本线成为常态,只有技术储备深厚、具备规模效应和风险抵御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这一轮 “量增价跌” 将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促进中国生猪养殖向 “高质量、稳收益” 新周期发展。未来生猪产业的发展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