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异象:猪价 “跌穿地板”,资本 “逆流而上”
(一)生猪价格持续探底,养殖端 “越卖越亏”
近期,生猪市场呈现出极为低迷的态势。9 月 14 日,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下跌至 13.32 元 / 公斤,创下本年度最低纪录,与 2024 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31%。众多上市猪企的完全成本处于 15 - 16 元 / 公斤区间,这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猪,企业将面临 200 多元的亏损,经营状况极为严峻。
养殖户面临着两难困境,养殖规模越大,亏损幅度越高。但由于生猪饲养需持续投入饲料成本,为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出售生猪成为止损的无奈之举。以资深养殖户老李为例,其在生猪养殖行业深耕多年,今年所面临的市场行情使其经营目标受挫,原本期望通过养殖盈利为子女筹备学费,却因市场价格下跌而亏损严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 股生猪养殖板块走势与现货市场背道而驰。9 月以来,板块指数涨幅达 5.89%,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股价表现强劲,创下 2021 年以来的新高。这种 “现货跌、股价涨” 的背离现象,在市场中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二)重要股东密集减持,套现金额创季度新高
在生猪市场呈现复杂局面的背景下,9 月 9 日 - 11 日,大北农与京基智农相继发布减持计划,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大北农实际控制人邵根伙计划减持 1.99% 的股份,按近期股价 4.31 元估算,预计套现金额高达 3.69 亿元,减持原因为 “降低融资杠杆” 。京基智农控股股东京基集团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 5% 的股权转让给中恒通私募,套现 4.25 亿元,转让理由为 “基于自身资金需求” 。
这两起减持事件累计套现 7.8 亿元,达到 2025 年单月套现金额的最高水平,引发市场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分歧的关注。实控人在此时减持,引发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质疑,减持背后的动机和影响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二、两大减持事件深析:一个 “降杠杆”,一个 “调结构”
(一)大北农:实控人 “抽丝剥茧” 式减持,五年套现超 63 亿
1. 减持动机:高负债倒逼下的被动选择
根据大北农 2025 年中报数据,公司财务状况面临较大压力。总负债达到 194.96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63.98%,流动比率仅为 0.78 ,表明公司短期偿债压力显著,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较低。在此情况下,邵根伙多次减持大北农股份以 “降低融资杠杆”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自 2019 年 5 月 27 日首次减持以来,邵根伙累计减持公司股票 7.73 亿股,累计套现约 59.78 亿元。若加上本次拟减持的 3.69 亿元,累计套现金额将超过 63 亿元,年均套现超 12 亿。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减持行为,引发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的担忧,市场对实控人减持动机和公司前景的猜测不断。
2. 业绩与估值背离:盈利增长难掩转型阵痛
2025 年上半年,大北农归母净利润为 2.35 亿元,同比增长 250.93%,但营收仅增长 3.5%,盈利增长主要得益于饲料业务的成本控制。在生猪养殖板块,大北农仍处于微亏状态,行业竞争激烈和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公司在该业务领域的盈利能力。
在资本市场,大北农当前市盈率(TTM)为 13.4 倍,低于行业均值,反映出市场对公司 “农业科技转型” 的预期尚未完全实现,对其未来增长潜力存在疑虑。此次邵根伙的减持计划,可能进一步加剧股价下行压力,对市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二)京基智农:控股股东 “主动瘦身”,私募接盘释放什么信号?
1. 股权转让背后的战略调整
京基集团以协议转让方式将 5% 股权售予中恒通私募,交易金额达 4.25 亿元,转让价格较市场价格折让 5%。转让完成后,京基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 57.15% 降至 52.15%,仍保持控股股东地位。
此次股权转让具有战略意义。京基集团作为多元化企业,近年来在房地产、文旅等领域加大投入,面临资金需求压力。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城市更新项目和文旅项目的开发运营需要大量资金。通过转让京基智农部分股权,京基集团可回笼资金,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源发展具有增长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业务板块。
中恒通私募接盘并非偶然。中恒通在农业养殖领域投资经验丰富,曾参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的定增,擅长逆向布局周期底部。京基智农在养殖业务上的出色表现吸引了中恒通,2025 年上半年,京基智农养殖业务营业收入达 19.25 亿元,同比增长 11.13% ,营收贡献占比 80.67%,毛利率为 19.35%,同比增长 3.27% 。生猪养殖业务在粤港澳大湾区成效显著,销售生猪 106.21 万头,生猪销售收入 18.95 亿元,同比增长 11.65%,毛利率 19.84%,同比增长 3.72% ,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2. 与大北农的本质区别:“被动减持” vs “主动优化”
与大北农实控人因高负债被动减持不同,京基智农的减持是集团层面的资产配置调整,属于主动优化行为。京基集团在农业板块布局已久,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资产结构,向优势业务倾斜资源,是一种常见的战略决策。
从市场影响来看,由于接盘方中恒通私募为长期投资者,看好京基智农的发展前景,此次股权转让对股价的短期冲击较小。相反,引入专业投资机构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为公司发展带来资源和经验,推动京基智农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发展。
三、资本市场 “逆向思维”:为何减持频现反推股价上涨?
(一)产能去化预期升温,资金博弈 “周期反转”
尽管当前生猪市场供应过剩,价格持续低迷,但从农业农村部数据来看,8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仅增长 0.07%,为三年来最低增幅。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供应的先行指标,其变化直接影响未来 10 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这一数据表明产能去化正在加速,市场对 2026 年生猪供需缺口的预期逐渐增强。
在资本市场,投资者具有前瞻性,提前交易 “2026 年供需缺口” 的预期。他们认为随着产能逐步去化,生猪价格有望触底反弹。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股价走高,体现了市场对行业出清后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提升和盈利空间扩大的预期。这种乐观预期促使资金流入生猪养殖板块,推动股价上涨。
(二)减持性质分化:“战略套现” vs “被动离场”
市场对减持行为的反应因减持性质而异。大北农因资金链紧张被迫套现的 “被动减持” ,传递出短期风险信号,引发投资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担忧,导致股价短期内承压。
京基智农的 “战略减持” 则被市场视为 “治理升级” 的积极信号。控股股东通过协议转让股权引入长期投资者中恒通私募,不仅为公司带来资金,还可能凭借其在农业养殖领域的经验和资源助力公司发展。这种减持增强了公司的抗跌性,提升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政策托底预期增强,估值修复窗口开启
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召开 25 家龙头猪企座谈会,明确提出 “严控新增产能、加速淘汰低效母猪”,体现了政府稳定生猪市场的决心。同时,中央储备肉投放力度加大,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稳定生猪价格。这些政策措施表明政策底已现,为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生猪养殖板块市盈率(TTM)为 13.4 倍,处于近十年 14.9% 的分位点 ,估值偏低。在政策托底和产能去化的双重作用下,市场对生猪养殖板块未来表现充满期待。资金逢低布局意愿强烈,认为此时是布局的良好时机,未来随着行业复苏,股价有望大幅上涨,实现估值修复。
四、深层思考:股东减持背后的产业转型阵痛
(一)养殖巨头的 “成长烦恼”:规模扩张遭遇盈利瓶颈
大北农和京基智农的减持事件,反映出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大北农致力于构建 “农业科技帝国”,在饲料、种业、生猪养殖、金融科技等多领域布局,但多元化发展导致资源分散。在生猪养殖业务上,大北农成本居高不下,2023 年养猪业务亏损达 21.74 亿元 。相比之下,牧原股份凭借集约化养殖模式和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温氏股份通过 “公司 + 农户” 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大北农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京基智农则过度依赖单一养殖业务,2025 年上半年养殖业务营收贡献占比超过 80% 。这种模式在生猪价格上涨时利润丰厚,但市场行情逆转时面临较大风险。当前京基智农毛利率仅为 8.7%,急需向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下游产业拓展,以降低对养殖业务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实控人 “套现潮” 警示:股权结构与企业长远绑定
邵根伙的减持行为引发对实控人与企业关系的重新审视。从 2018 年至今,邵根伙持股比例从 41.25% 降至 22.73%,累计套现金额超过 63 亿元 。尽管仍为大北农控股股东,但大幅股权稀释引发市场对其与公司利益绑定的质疑,可能引发市场信任危机。
牧原股份秦英林家族始终持有公司 55% 以上股份,将自身利益与公司长期发展紧密结合,并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核心团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面对市场波动,牧原股份凭借稳定股权结构和团队凝聚力,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成为行业典范。
(三)散户投资者如何应对?三招辨别 “真减持” 与 “假利空”
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面对股东减持这一复杂市场信号,可通过以下要点辨别 “真减持” 与 “假利空”。
首先,关注减持主体。实控人频繁减持,如大北农的邵根伙,可能暗示其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投资者需谨慎对待;机构股东或战略投资者减持,如京基智农引入私募接盘,可能是投资策略调整,不一定代表对公司前景不看好,可相对中性看待。
其次,核查减持用途。因 “降低质押杠杆”“个人资金需求” 等被动原因减持,可能对公司资金链和经营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风险相对较高;减持资金用于 “产业投资”“公司回购” 等主动行为,表明公司对未来发展有明确规划,对公司影响较小,甚至可能是积极信号。
最后,紧盯行业周期。当前生猪行业处于周期底部,市场供需关系正在调整。若减持方为中小散户或低效产能,可能是行业加速出清的利好信号,随着低效产能退出,市场供需关系将改善,行业龙头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迎来发展机遇。
结语:减持潮下,谁在 “裸泳” 谁在 “布局”?
大北农与京基智农的减持行为,反映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猪周期的不同判断:前者因高负债被迫 “止血”,后者在战略调整中主动 “换血”。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短期股价背离是周期波动的表象,关键在于关注减持潮后,哪些企业能凭借成本优势、产能弹性和全链布局,成为下一轮周期的领跑者。在猪价低迷期,股东减持究竟是 “用脚投票” 还是 “战略调整”,值得市场参与者深入思考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