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大幅下跌 30%!行业陷入 “冰火两重天” 困局
(一)价格剧烈波动,养殖端承受巨大压力
“猪周期” 的剧烈波动,使生猪养殖行业再次处于关键转折点。9 月第 3 周,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急剧下降,平均价格降至 13.85 元 / 公斤 ,与 6 月高点相比大幅下跌 18%。这一价格走势对养殖户造成沉重打击。与此同时,生猪期货加权指数也创下年内新低,市场弥漫着浓厚的悲观情绪。
价格持续下跌,给养殖企业带来日益沉重的资金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5 年 6 月末,22 家上市猪企负债合计达 3720.47 亿元,整体负债率为 57.77%。其中,天域生物、新五丰和金新农 3 家企业负债率超过 70%,财务状况严峻。部分企业短期负债规模达到现金储备的 32 倍,资金链断裂风险极高,整个行业运营如履薄冰。
(二)盈利周期逆转:从 “15 个月持续盈利” 到 “周均亏损 200 元 / 头”
回顾过往,生猪养殖行业曾经历一段繁荣的 “黄金时期”。从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7 月,生猪养殖连续 15 个月保持盈利,前 7 个月出栏生猪头均盈利 108 元。彼时,养殖户收获颇丰,行业呈现繁荣景象。然而,进入 9 月,市场形势突变,自繁自养周均亏损 24.44 元 / 头,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更是扩大至 199.31 元 / 头。短短一个月,行业从盈利高峰跌入亏损谷底,超过 65% 的养殖户陷入亏损,曾经的繁荣迅速消逝,行业陷入 “周均亏 200 元 / 头” 的艰难境地。
二、上市猪企 “换帅潮”:压力之下的战略重构
(一)核心高管密集变动,释放转型信号
在猪价持续低迷、行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多家上市猪企出现 “换帅潮”,核心高管密集更迭,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天邦食品副总裁严小明,在公司预重整阶段发挥关键作用,于 9 月 19 日因个人家庭原因辞职 。严小明在天邦食品任职多年,凭借丰富经验和卓越能力,对公司发展贡献显著。他的离职给公司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天邦食品此前已连续两年亏损,负债率达 68.7%,正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严小明离任后,市场对公司战略执行的连续性表示担忧,公司后续如何应对变化、重新布局战略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
天域生物原副董事长兼总裁史东伟因个人规划退休离任,实控人罗卫国通过定增 4.65 亿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股。这一变动源于天域生物连续五年亏损、负债率高达 75.91% 的艰难处境。在此困境下,公司同步淘汰高负债低效产能,试图通过一系列变革实现业绩逆转 。
神农集团聘任具有投行背景的闫瑾出任财务总监,发力资本运作领域。闫瑾丰富的财务和投行经验,被视为公司破解资金困局的关键。上半年,神农集团流动比率仅为 0.82,短期偿债压力巨大,此次人事变动彰显公司强化资本运作、缓解现金流压力的决心 。
(二)换帅背后的深层逻辑: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优先”
头部企业的换帅潮并非简单的人事变动,背后蕴含深刻的战略调整逻辑。在猪价高企、市场前景良好时期,各大猪企将战略重点置于规模扩张,不断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改变,猪价持续下跌,这种粗放式规模扩张模式弊端渐显,企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和市场风险。
如今,在行业困境下,猪企深刻反思,将战略重心从 “规模扩张” 转向 “效率优先”。换帅成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手段。新上任管理者通常具备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管理理念,能够带领企业在降本增效、产能优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能繁母猪存栏从年初的 362 万头降至 343 万头,计划年底再减 13 万头,主动调减产能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公司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升养殖效率,有效控制成本。天康生物在副总经理郑东生离任后,加速淘汰 PSY 低于 20 头的低效母猪,致力于将育种效率提升 15%,通过优化猪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
这些举措表明,猪企已认识到,当前市场环境下,单纯规模扩张不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换帅潮是猪企在战略转型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是对市场变化的积极应对,也是寻求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国家多维调控启动:100 万头产能去化倒计时
(一)政策组合拳直击 “产能堰塞湖”
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行、行业深陷困境之际,国家迅速采取行动,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维调控措施,直击产能过剩核心问题,旨在稳定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储备收储作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再次发挥关键作用。9 月 23 日,1.5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行动启动 ,此次收储针对国产 II 号、IV 号分割冻猪瘦肉,通过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交易系统,以 300 吨 / 标的进行竞价交易。这一举措向市场传递明确政策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支撑低迷猪价,给养殖户带来希望。
除储备收储外,产能调控成为此次调控行动的关键着力点。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牧原、温氏等 25 家头部猪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 “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目标,并要求头部企业年底前率先减产 100 万头。为确保目标实现,配套出台财政补贴与金融惩戒措施。对积极响应、主动调减产能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对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企业采取金融惩戒措施,限制信贷额度,提高融资成本。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地方积极响应,协同推进。河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迅速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 400 万头压减至 370 万头,展现坚定决心和行动力。同时,河南省每周发布价格预警信息,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动态,引导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主动 “降体重、避压栏”。数据显示,7 月河南省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 12.3%,充分体现地方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
(二)技术赋能下的调控升级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推出的 “PSY 提升计划” 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该计划要求规模场将 PSY 提升至 25 头以上,通过提升母猪繁殖效率实现生猪产能优化。这一计划不仅有助于提高生猪产量,还能降低养殖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广泛应用。AI 疫病监测系统为生猪养殖带来变革。通过实时监测生猪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关键数据以及猪舍环境,该系统能及时发现疫病早期迹象,提前预警,为养殖户争取防控时间。统计显示,使用 AI 疫病监测系统后,生猪死亡率控制在 5% 以下,大大降低养殖户损失 。
智能化养殖设备的普及也为产能调控提供有力支持。自动喂料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设备实现养殖过程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这些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为生猪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促进生猪健康生长,提高生猪品质和产量 。
技术赋能下的调控升级,使产能调控从单纯数量调整转向注重质量优化。通过提升 PSY 水平、降低生猪死亡率,实现从 “量的调控” 到 “质的优化” 转变,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四、企业破局路径:从 “被动承压” 到 “主动变革”
在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养殖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中也蕴含机遇,众多企业积极调整策略,从产能、成本和资本等多维度发力,寻求破局之道,实现从 “被动承压” 到 “主动变革” 的转变。
(一)产能收缩:以 “瘦身” 换 “生存空间”
产能收缩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要策略。牧原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 ,温氏也同步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这一举措体现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全国生猪宰前均重数据显示,8 月降至 128.3 公斤,较 6 月减少 2.6 公斤。虽看似差距不大,但按行业生产规模计算,相当于每月减少 20 万吨猪肉供给。这一变化有效缓解短期供需矛盾,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 。
(二)降本增效:构建 “成本护城河”
除产能收缩外,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育种方面,牧原取得重大突破,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平均达到 29 头,优秀场区超过 35 头 ,断奶仔猪成本降至 350 元 / 头,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20%。这得益于牧原多年在育种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通过精准基因筛选和科学养殖管理,大幅提升母猪繁殖效率 。
在饲料革新领域,海大集团走在行业前列,大力推广杂粕替代技术,成功将豆粕用量减少 30%。同时,配合智能喂料系统应用,实现饲料精准投喂,料肉比降至 2.8:1 ,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该技术减少对传统豆粕原料依赖,降低成本波动风险,提高饲料利用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
新希望在管理提效方面成效显著,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对生猪养殖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这不仅提高养殖过程透明度,增强消费者对产品信任,还将生猪死亡率从 8% 降至 4% ,单头养殖人工成本下降 15%。通过精细化管理,新希望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有效控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三)资本运作:破解 “资金链死结”
面对资金链紧张困境,企业积极探索资本运作,力求破解难题。天域生物通过实控人定增注入 4.65 亿元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缓解资金压力,为后续战略布局提供资金保障 。
神农集团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将优质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一创新融资模式为企业发展开辟新资金来源,增强资金流动性 。
部分企业通过清退高成本租赁猪场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负债水平。统计显示,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较 Q1 下降 3 个百分点 ,反映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资金链状况改善,财务风险降低 。
五、未来展望:短期阵痛与长期重构
(一)短期:3.0 元 / 斤保卫战与消费博弈
展望未来,生猪市场短期内仍面临严峻挑战。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可能为低迷市场带来一定提振,猪价有望在传统消费旺季出现季节性反弹,预计回升至 14 - 14.5 元 / 公斤 。但这只是短暂缓解,难以根本改变市场颓势。从供应端看,2025 年 2 - 7 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9.3%。按生猪 6 个月育肥周期计算,到 2026 年 1 月,生猪出栏量将大幅增加 12%,市场供应过剩局面将加剧 。
在此情况下,猪价可能陷入 “供给过剩 - 价格下跌 - 加速出栏” 的恶性循环。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加速出栏,导致市场生猪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价格进一步下跌,进而使养殖户亏损加剧,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为避免这种情况,养殖户需保持理性,合理判断市场形势,调整出栏节奏,避免盲目跟风。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周期拐点
从中长期看,产能去化的程度和速度将是决定猪周期拐点的关键因素。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25 年底成功降至 3950 万头,到 2026 年二季度,生猪供给压力将有效缓解,猪价有望回升至 15 - 16 元 / 公斤 ,行业逐步回归盈利区间。在此过程中,规模企业凭借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在产能去化中占据主动,能够灵活调整产能,优化养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然而,若产能去化不及预期,行业可能面临更深度调整和出清。中小散户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冲击下,存栏占比可能从目前的 32% 进一步降至 25%。这将导致市场格局重大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
(三)产业升级:从 “周期博弈” 到 “价值竞争”
面对市场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单纯 “周期博弈” 难以立足,必须向 “价值竞争” 转型,通过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头部企业加大在屠宰加工和冷链物流领域布局,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牧原股份屠宰产能达到 5000 万头 / 年,通过养殖与屠宰环节紧密结合,实现产品快速流通和价值最大化 。温氏股份建成 10 万吨级冷库,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猪肉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有效降低损耗 。
通过这些举措,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毛利率提升 5 个百分点,实现从养殖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在此过程中,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加强质量控制、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从 “周期博弈” 到 “价值竞争” 的转变 。
中小养殖户也积极寻求转型,通过 “公司 + 农户” 合作模式融入产业链。这种模式发挥公司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利用农户养殖经验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农户按公司标准和要求养殖,公司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饲料供应、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有效降低中小养殖户市场风险,统计显示,该模式可帮助中小养殖户降低 60% 的市场风险 。
结语:猪周期 “变形记”,谁能穿越寒冬?
当猪价跌破成本线,3720 亿负债重压之下,生猪行业正经历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提升” 的深刻变革。换帅潮是行业压力下的战略调整,产能调控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构优化,而企业降本增效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对于养殖户而言,摒弃 “赌行情” 的做法,重视 “技术 + 合规”,才能在 100 万头能繁母猪去化浪潮中,把握 “猪周期” 反转机遇。只有尊重市场规律、积极参与产业变革的参与者,才能在 “后猪周期” 时代取得成功。(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上市公司公告、卓创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