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河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宝岐介绍我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打算,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苗冰松,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晓辰,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孙晨光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杨开锋主持。
发布会上,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宝岐介绍我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打算。以下是发言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河北“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全省正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高潮之际,我们召开这个发布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省“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打算。
“十四五”以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优,有效发挥了“基本盘”“压舱石”作用,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就主要体现为“两个进一步、三个显著”。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开展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90.2万亩、亩产403.4公斤、总产781.8亿斤,比2020年分别增加107万亩、7.3公斤、22.6亿斤,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手抓藏粮于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52万亩,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旱碱麦面积扩大到184.98万亩;一手抓藏粮于技,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优良新品种350多个,研制新装备新机具500多台套,试验示范新技术新模式5000余项,全省农作物优良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分别稳定在98%、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菜、肉、蛋、奶、果、水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裕,2024年产量分别达到5717.3万吨、478.1万吨、425.6万吨、560.4万吨、1217.6万吨和118.02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加519.1万吨、62.3万吨、35.9万吨、77万吨、186.2万吨和17.68万吨,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早宽简实”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将监测标准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共有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4.82万户、34.91万人,通过精准分类帮扶,10.89万户、25.52万人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的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持续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每个脱贫县培育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用足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优惠、社保补贴、一次性交通补助等就业奖补政策,2024年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人数达到95.13万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12712元增长至17836元,增速高于全省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7年在国家考核评估中被评为“好”的等次,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力实施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行动,聚焦农业主导产业,以“五大千亿级”工程为抓手,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4个,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等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持续推进“净菜进京”,着力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与北京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1.5万亩,2024年我省蔬菜北京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2.5%,“河北净菜”品牌在北京市民中影响力持续扩大。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3133家增加到3845家,营业收入达到6800余亿元,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到2.38:1。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培育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总数达62个,打造精品线路900余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从61.9亿元增至104.5亿元,接待人次增至8800万。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创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和国家数字农业区域(京津冀)创新分中心,“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智慧农业场景加快落地。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22元,较2020年增加55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26降低到2.07。
四是广大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收转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改造农村户厕967.17万户,29841个村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村庄面上基本实现干净整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1%、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81.25%、村医队伍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占村医总数比例达52.58%,分别提高3.5个、14个、15.8个百分点。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将整治高价彩礼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打造“冀农乐”农民文化体育品牌,15个乡(镇)、150个村选树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突出重点区域,连线成片布局建设33个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建设1.3万个和美乡村。
五是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化农村承包地改革,有序推进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6个县(区)已完成试点任务,探索形成了22项制度成果。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宅基地规范管理,定州市、平泉市、邢台市信都区、邯郸市峰峰矿区顺利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省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90.4%。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截至2024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11.13万户,纳入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达15.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83万家,2024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2.35亿亩次,稳居全国前列。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部署,为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编制我省“十五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
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环节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十四五”以来,河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很多具体举措,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另外是如何有效发挥“基本盘”“压舱石”作用的?
答问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孙晨光
感谢您对粮食安全的关心和关注。“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全省粮食总产连续12年超过700亿斤,有效发挥了“基本盘”“压舱石”的战略作用。今年我们克服洪涝灾害不利影响,夏粮亩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秋粮已经丰收到手,圆满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粮食生产任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压实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粮食生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解决困难和问题。省政府每年召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会议、秋收秋种视频会议,安排调度粮食生产工作。自2020年以来,每年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市、县,细化落实到乡、到村。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是完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热情。围绕构建保障粮食安全政策体系,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完全成本保险、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系列政策,通过优化土地流转服务、支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完善产销对接、打造粮食品牌、优化金融服务等举措,帮助种粮农户降成本、增效益,扩大种粮大户规模经营优势,发挥对小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小农户在种粮中获得收益。
三是狠抓管理服务,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决策部署。开展“小麦亩产跨千斤”“玉米亩产提百斤”两大示范行动,建设39个小麦、69个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强化高产要素集成融合,集成推广玉米“合理密植+水肥精准调控”、小麦“深翻耙压、宽幅精播、多次镇压”等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全方位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加快40个小麦、玉米、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打造1043个百亩田、787个千亩方、232个万亩片,示范带动全省大面积均衡增产。
四是加强基础支撑,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争取利用增发国债资金、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以来,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52万亩。强化农资保供,动态调度各地用种、用肥、用药需求和农资下摆到位情况,支持种粮农户组团采购,降低农资投入成本。推广高性能农机,加快提升“耕、种、管、收、储”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深挖农机装备增产潜力,截至2024年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较2020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由1.08%减少到0.86%,玉米机收损失率由3.26%减少到2.37%。
五是强化防灾减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完善同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修订完善我省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制定印发农业防汛抗旱工作方案和全力夺取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建立起协同高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农机具保障水平,立足“平急两用”统筹建设250家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立328个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增加移动式烘干机、履带式拖拉机等应急救灾机具储备。强化科技支撑,每年遴选发布高产抗逆农业主导品种,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防灾减灾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开展全生育期精细精准科学管理,建设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高产片,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稳定,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2021-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5年,请问河北省这5年来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并且有哪些成效?
答问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樊晓辰
感谢这位记者对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心。2020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中央设立从2021年到2025年的五年过渡期。过渡期以来,我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不断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精准落实动态监测和帮扶措施,坚持“早宽简实”,以县为单位建立健全帮扶政策“工具箱”,将监测范围从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调至2025年的9000元。统筹“农户申报+基层排查+部门预警”三位一体监测方式,优化监测对象识别认定工作流程,认定时间由30天缩短至15天,让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帮扶。出台了产业就业等11方面针对性帮扶措施,创新开展“1+9”重点群体帮扶工作,分层分类开展帮扶,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稳定消除风险。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回头看”,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动态清零。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养老和临时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累计识别34.91万监测对象,25.52万人已稳定消除风险,其余未消除风险的已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全省未发生返贫致贫问题。
二是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显著提升。强化多干多补、少干少补的正向激励机制,聚焦家庭有劳动力的监测对象,逐户优化调整到户帮扶措施,突出产业就业奖补、产业项目带动、强化技能培训等开发式帮扶政策,切实提升帮扶效能。开展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增收行动,通过带动生产、吸纳就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安置、以工代赈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务工规模持续稳定在90万人以上。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712元提高到2024年的17836元,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三是脱贫地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过渡期内,全省累计投入四级财政衔接资金786.29亿元,用于支持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选优派强驻村干部,实现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乡村振兴任务较重村、基层治理薄弱村全覆盖。深化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性结对帮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9.9%,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巩固提升脱贫地区农业特色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达到309家、7.2万家。加强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33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配套建成后续产业设施604个、巩固公共服务设施2401个,实现基层党组织和基本管理单元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完善帮扶政策体系,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长久、永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谢谢!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十四五”期间,河北在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同时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答问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孙晨光
感谢您对我省盐碱地的关心和关注。2023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重要指示和视察河北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聚焦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盐碱耕地改造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等领域,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一是加大盐碱地改造利用力度。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全省盐碱地资源底数,全省盐碱地面积583.42万亩,其中盐碱耕地570.25万亩,盐碱荒地13.17万亩。除石家庄、保定外,其余9个市的35个县均有盐碱地分布。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盐碱地实施上的倾斜力度,2023、2024两年合计建设盐碱地高标准农田52万亩,显著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推广中度盐碱地苜蓿—旱碱麦“5+2”粮饲轮作技术20万亩,耕层土壤含盐量降低60%以上。
二是强化耐盐碱作物品种研发推广。组织制定了玉米耐盐碱鉴定评价技术规程,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耐盐碱小麦、大豆品种审定,旱碱麦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我省培育的捷麦20和沧麦6005入选2024年国家推介品种。2025年全省种植旱碱麦184.98万亩,亩产289.5公斤、较2024年提高29.5公斤,总产53.55万吨、较2024年增加13.33万吨,种植面积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三是积极推广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唐山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1.52万亩,年产水产品5110吨,与水稻单作相比,稻渔综合种养亩均收益提高1倍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降低30%和50%。曹妃甸区四农场“聚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稻田综合种养1500亩,亩均纯收益达1300元,比水稻单作提高800元。芦台经济开发区“芦海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全省唯一一家稻渔综合种养类国家级示范区。
四是加快发展特色精深加工。围绕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沧州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139亿元,市级以上盐碱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至25家,其中旱碱麦加工企业19家、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以旱碱麦为原料,开发出全麦冲调粉、全麦饼干等23个系列、297个深加工单品,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小麦产品。比如,旱碱麦面粉价格比普通面粉每斤贵0.3-0.5元;用旱碱麦加工成的面花售价每斤8元、效益提高3倍;利用麦麸等副产物加工成的高膳食纤维食品配料,售价每斤10元、效益提高10倍。
五是着力打造盐碱地产品品牌。“黄骅旱碱麦”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及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沧州旱碱麦”获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黄骅苜蓿”“黄骅冬枣”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张家口“谷麦郎”“华藜”藜麦品牌产品打入京津沪商超。芦台芦海岭专业合作社“岭翠”品牌“蟹田香米”及“曹妃甸大米”获绿色食品认证。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谢谢!
河北日报记者:河北净菜进京,是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推动“净菜进京”,河北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答问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苗冰松
感谢记者的关注和提问。北京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河北是农业资源大省,两地互补性极强,“净菜进京”协作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京津冀三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净菜进京”作为农业协同发展落实落细的关键举措,列入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议确定的共同推进事项。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净菜进京”部署,坚持生产、质量、流通、销售、品牌全链条一体化推进,在对接北京、服务北京中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比超过40%,位居第一。
一是以环京蔬菜产业带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环京津设施蔬菜、越夏食用菌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在环京周边布局建设玉田、固安、永清等9个20万亩以上的蔬菜重点县。实施千亿级蔬菜产业工程,推动设施规模扩大和老旧设施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48万亩、达到353万亩。支持邯郸建设北方最大拱棚叶菜基地、支持承德建设全国最大越夏香菇基地,环京津6市蔬菜达718万亩,形成环京1小时供应圈,北京市民形象地说“清晨河北园中蔬,正午北京盘中餐”。
二是以全程标准化引领高品质蔬菜生产。建立国家蔬菜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等3个“国字号”研发机构,萝卜、甘蓝、茄子、大白菜、大葱等育种能力居全国前列,白萝卜种子占全国50%以上。创建衡沧高品质蔬菜示范区,建设100家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制定并推广“饶阳番茄”“肃宁圆茄”等10种高品质蔬菜指标体系,实现规模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制定“河北净菜”产地初加工指导规范,确定胡萝卜、黄瓜等11种主栽蔬菜的分级标准,推进产地初加工。坚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推行从基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管,产地抽检合格率99%以上。
三是以京冀协作推动全产业链对接融合。与北京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每年引进培育新品种50多个。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183家、11.5万亩,年生产能力50万吨。联合开展供京基地全覆盖现场核验,强化建设和管理。支持北京新发地在我省建设10个分市场,北京商户在我省建设直供或订单基地60万亩。组建京津冀农产品行业联盟,合作建设8个直采直供中心,共同举办京津冀蔬菜产业大会、加工业大会,推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和市场开拓。
四是以产销精准对接提升“河北净菜”影响力。持续开展走进新发地、品味河北、金秋消费季、品牌年货节系列活动。2022年以来,每年举办“河北净菜”进市场、进超市、进社区、进饭店、进食堂、进餐桌“六进”活动100场次以上,覆盖北京市130个街道、2000多个社区、300家星级餐饮企业。在北京电视台投放宣传片16个、专题片50集,与京东、美团、东方甄选等主流电商建立合作关系,畅通农产品销路,有效提升了河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河北农户从“净菜进京”中获得更多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推动“净菜进京”为切口,深入推进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切实抓好蔬菜、肉类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不断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确保京津冀地区“菜篮子”拎得稳,让京津居民更多消费我省优质、新鲜农产品,让我省农民更多分享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谢谢!
人民网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河北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中,有哪些创新性的载体抓手和推进举措?
答问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宝岐
首先感谢记者朋友对河北省和美乡村建设的关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安排部署。这几年,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和美乡村连线成片建设,引领全省村庄迭代升级。截至2025年10月底,累计布局建设省级和美乡村重点片区33个,建设省级和美乡村1.3万个以上,全省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改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
一是建立高位推进机制。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专班推进。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2023、2024年分别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井陉县及衡水市故城县组织召开全省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组织各市县观摩学习,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和美乡村建设情况进行安排部署,带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二是制定和美乡村标准指引。学习借鉴浙江省、广东省、安徽省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河北农村实际,制定了和美乡村建设参考标准,将全省村庄划分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和美共富村,分别明确建设重点,让每个村都有目标、有任务,梯次推进乡村建设。配套编制和美乡村建设指引,分要素提供实景图片和典型案例,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对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事项给出方向指引和技术导引。
三是打好和美乡村“第一仗”。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彻底清除存量、严格控制增量,建立精准发现、交办整改、解剖研判、优化机制的工作闭环,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了收运处体系全覆盖,60.65%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0.89%。坚持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通过小微改造、精细提升,因地制宜提升村容村貌,全省农村面貌和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四是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紧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90%的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运用市场手段,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休闲康养、旅游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新机制。将整治高价彩礼问题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破除陈规陋习,乡风文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五是连线成片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围绕环京津、雄安新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点区域,通过竞争性遴选,每年择优布局建设一批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引导各级各类资源向片区倾斜集聚。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及京、津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和美乡村资源对接活动,引导有需求的片区和有资源的企业深入合作。会同乡村建设高校联盟,重点聚焦片区内村庄,按照低成本、微改造、精提升原则,改造提升乡村小微空间,发挥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以和美乡村片区为载体,探索和创新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路径和机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厕所管护“五项”机制,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