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温氏股份:中华土鸡率先 “出海” 越南
(一)十年积累筑牢发展根基,出海战略顺应行业趋势
在养殖行业的广阔领域中,温氏股份历经 42 年的发展,已成为行业的重要支柱。2024 年,温氏肉鸡销售量突破 12 亿只,稳居亚洲首位;肉猪年销售量达 3018.3 万头,位列全国第二,成功跻身行业前列。
自 2015 年上市以来,温氏股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营收突破千亿,资产规模逼近千亿,累计分红超过 301 亿元,充分体现了其雄厚的实力和对投资者的回报。
十年来,温氏股份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投入,在育种领域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为养殖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不断升级养殖技术,引入先进设备与管理理念,实现了高效、科学的养殖模式。在管理层面,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营效率。在产业链布局上,温氏股份实现了从育种、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贯通,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有效增强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站在上市十周年的重要节点,温氏股份着眼于海外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面对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频繁的行业周期波动,海外市场蕴含的巨大机遇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温氏股份果断启动 “出海” 计划,旨在开拓新的增长空间,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二)越南成为首站战略要地,中华土鸡率先突破市场
温氏股份在 “出海” 战略中,将越南作为首站和桥头堡,这一决策基于多方面的战略考量。从地理位置上看,越南与中国接壤,地缘优势显著,有助于降低物流和运输成本,为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越南的气候条件适宜养殖业发展,饲料资源丰富,为养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越南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地市场对优质禽类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消费潜力巨大,为温氏股份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鸡、猪两大主业中,温氏股份选择中华土鸡率先 “出海”,这一举措经过了深入的市场分析和战略思考。中华土鸡作为温氏股份的特色产品,具有肉质鲜嫩、口感醇厚、风味独特的特点,符合东南亚市场的消费偏好。东南亚地区与我国饮食文化相近,对鸡肉的喜爱具有相似性,使得中华土鸡在当地市场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能够迅速融入当地饮食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相似的饮食文化为温氏股份复制现有养殖与运营模式提供了便利。从养殖技术到管理经验,从供应链体系到市场推广策略,都能够在越南快速落地。目前,温氏股份已收到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企业的合作意向,市场对其品牌和产品的认可度较高。温氏股份已组建专项业务团队,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 “出海” 战略的实施。未来,在中华土鸡业务模式成熟后,温氏股份将进一步推动肉猪业务 “出海”,拓展海外市场版图,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牧原与新希望:差异化策略深耕东南亚,各展出海竞争优势
(一)牧原股份:轻资产模式输出技术,楼房养殖项目落地越南
牧原股份在国内以规模化养殖和先进的楼房养殖技术著称,在行业内树立了较高的标杆。如今,牧原股份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市场,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采用轻资产模式 “出海”,开启海外拓展的新征程。
今年上半年,越南遭受非洲猪瘟的严重影响,牧原股份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从猪舍设计建造、疫病防控措施到饲养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有效提升了合作企业的生物安全水平和疫病防控效果,充分证明了牧原的技术和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和适应性。
近期,牧原与 BAF 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并运营楼房养殖项目。该项目是牧原股份未来几年海外资本投入的重点方向,标志着牧原在海外市场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牧原在国内的楼房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该模式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养殖效率提升、疫病防控效果好等优势。在越南实施楼房养殖项目,牧原不仅能够输出先进技术,还能借助当地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通过与当地企业的紧密合作,牧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为后续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二)新希望:早期布局抢占先机,全产业链优势助力海外拓展
新希望早在 1999 年便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饲料公司,成为中国养殖业 “出海” 的先行者。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新希望已在 15 个国家和地区运营 60 多家分子公司,海外市场布局广泛。
早期布局为新希望赢得了先发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投入,新希望在海外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政策法规和文化背景。这些经验为新希望在海外市场制定精准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海外经营过程中,新希望成功将国内先进的配方采购能力应用到海外市场,通过对当地原料市场的研究和分析,优化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并结合当地养殖品种和环境特点,研发适合当地市场的饲料配方,提升了饲料品质和营养价值,赢得了当地养殖户的信赖。
在生产、销售等环节,新希望积极推行本土化策略,大量招聘和培养当地人员,利用其对当地市场的熟悉和了解,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当地员工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市场,使新希望的产品和服务更贴近当地需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新希望的多元化业务涵盖饲料、生猪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布局。这一优势在海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为其在东南亚市场的深耕奠定了基础。在饲料业务方面,新希望凭借先进配方技术和优质产品占据重要市场地位;在生猪养殖领域,利用技术和管理优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食品加工业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生产优质肉制品,满足当地市场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各业务环节的协同发展,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行业专家解读:出海不仅是拓展增量市场,更是战略升级的重要支撑
(一)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三大关键因素分析
在养殖企业出海的浪潮中,东南亚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关键因素,揭示了东南亚市场的独特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南亚与中国相邻,地缘优势明显,能够有效降低物流和运输成本,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缩短了贸易周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
东南亚国家的气候条件适宜养殖业发展,饲料资源丰富,为养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当地拥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能够满足养殖企业对饲料原料的大量需求,降低采购成本,保障养殖过程的稳定供应。
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产品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对高品质、多样化肉类产品的追求为中国养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肉类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为拥有先进养殖技术和优质产品的中国企业创造了机遇。
(二)出海战略的深层意义:跳出周期、输出模式、获取溢价
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出海服务业委员会主任郑磊从战略高度解读了养殖企业出海的意义。他指出,对于头部养殖企业而言,“出海” 不仅是开拓增量市场,更是实现跨越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国内养殖行业受周期性波动影响较大,市场行情不稳定,价格波动、供需失衡和政策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挑战。海外市场,尤其是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东南亚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跳出国内周期波动的机会。通过海外市场布局,企业可以分散风险,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当国内市场处于低谷时,海外市场的增长能够支撑企业整体业绩。
头部养殖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包括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市场营销策略。将这些优势输出到海外市场,不仅能够提升当地养殖业的发展水平,还能为企业赢得良好声誉和口碑,巩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具有全球化布局和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估值和资本溢价。养殖企业通过 “出海” 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能够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为企业带来资金支持,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资本增值,为长远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中国头部养殖企业在 “出海” 过程中,凭借各自优势在东南亚市场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它们将国内成功经验与海外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创新和优化商业模式,为全球养殖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随着出海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些企业有望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成就,实现从国内领先到国际卓越的转变,在全球农牧业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挑战与前景:机遇与风险并存,巨头能否重塑全球格局
(一)潜在挑战不容忽视
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但中国养殖企业在 “出海” 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国家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和消费习惯存在差异,给企业带来了政策风险、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
政策方面,各国对养殖企业的环保、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等要求不同,企业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并适应这些政策,调整运营模式和发展策略,否则可能面临项目受阻或延误。
产业基础方面,一些国家养殖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物流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增加了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难度,提高了运输成本和产品损耗。
消费习惯的差异要求企业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调整产品规格、包装和销售方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疫病防控是养殖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是疫病高发地带,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病时有发生,且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企业需要重新建立适应当地环境的疫病防控体系,投入资金用于防疫设施建设和疫苗研发,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机构的合作。
环保要求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东南亚各国对养殖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养殖,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技术管理难度。
海外市场竞争激烈,当地企业在本土市场具有资源和市场了解优势,国际竞争对手也早已布局,凭借资本实力、技术和管理经验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中国养殖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前景广阔,有望重塑全球农牧业版图
尽管面临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头部养殖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前景广阔。温氏、牧原、新希望等企业凭借在国内积累的丰富经验,拥有先进技术、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优势,这些是它们在海外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在技术方面,中国养殖企业在育种、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新品种,以及智能化养殖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技术的输出有助于提升东南亚国家养殖业的发展水平,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赢得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认可。
成本控制能力是中国养殖企业的优势之一。通过规模化养殖、优化供应链管理和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中国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高质量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竞争力和利润空间优势。
随着温氏、牧原、新希望等企业 “出海” 计划的稳步推进,它们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将逐渐完善,有望取得良好成效。这些企业的成功出海不仅为自身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还可能推动中国农牧业技术和标准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在全球农牧业领域的影响力。海外市场有望成为中国养殖企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助力企业跨越周期,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养殖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成功实践可能改写全球农牧业竞争格局。长期以来,全球农牧业竞争格局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主导,中国养殖企业的崛起为市场注入新活力,打破了原有格局。通过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和发展,中国企业能够积累国际市场运营经验,提升全球影响力,与国际巨头展开更激烈的竞争。未来,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有望在全球农牧业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地位,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为全球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温氏股份、牧原股份和新希望在东南亚市场的 “出海” 实践,是中国养殖行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海外市场,它们能否凭借各自优势打开新局面,值得持续关注。期待这些企业在海外市场创造更多辉煌,为中国养殖行业争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