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标价刺客” 事件发酵:250 克背后的消费认知偏差
(一)消费者反馈:从 “默认一斤” 到 “结账翻倍” 的价格冲击
近期,多位消费者于社交平台披露,在购买绝味鸭脖鸭舌时遭遇 “价格刺客” 现象。标价 89 元的鸭舌,结账时发现重量仅为 250 克(即半斤),实际单价高达 178 元 / 斤,远超消费者心理预期。有消费者晒出 63 元的小额账单,并指出 “明明仅购买了掌心大小一袋,价格却高于熟食店整只烤鸭”。此类反馈迅速引发广泛共鸣,话题 #绝味鸭脖 250 克标价引争议 #登上热搜,凸显出消费者对于 “克重单位” 与 “传统斤两” 认知错位的普遍不满。
(二)企业回应:“明码标价” 背后的单位选择争议
面对质疑,绝味门店工作人员称 “所有商品均按 250 克标价,一直保持此标准”,强调标价符合 “克” 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规范要求。然而,消费者争议的核心在于:为何选用非整数单位(250 克而非 500 克),以及为何单位标识不够醒目。在 89 元 / 250 克的价签中,“250 克” 字样常处于角落或采用小字号标注,与主价格形成视觉反差,致使消费者易误读为 “89 元 / 斤”。这种 “合规但不够友好” 的标价方式,被指利用计量单位营造 “低价错觉”。
二、标价策略的双重争议:合规性与信任度的双重审视
(一)标价合规但不够 “醒目”,游走于监管边缘
依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明码标价需做到 “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标示醒目”。绝味以 250 克为单位标价本身并不违法,但其单位标注的字体大小、位置设计未能达到 “一目了然” 的标准,实际上对消费者知情权造成了隐性干扰。正如极目新闻评论所指出,若商家真心追求透明定价,完全可以采用 “半斤”(更贴近日常认知)或与价格同等醒目的字体标注单位,而非依赖消费者进行 “自备放大镜” 式的精细阅读。在实际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往往在快速浏览价签时形成初步价格判断,这种微小且隐蔽的单位标注,无疑增加了误判风险,也对明码标价制度 “公开透明” 的初衷构成挑战,使得消费者在付款前难以准确评估商品价值与自身预算的匹配程度。
(二)从 “信任首选” 到 “套路玩家”,品牌形象受损
作为 “卤味三巨头” 之一,绝味曾凭借门店覆盖广泛、标准化程度高,成为消费者 “随手购买” 的优先选择。但此次事件暴露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任纽带的松动。当大企业利用计量单位的 “专业优势” 制造价格误解,而非主动降低认知成本时,本质上是对 “品牌溢价” 的消耗。消费者的不满不仅源于价格较高,更在于 “被套路”。明明可以直接标注 178 元 / 斤,却通过拆分单位营造 “89 元即可购买” 的错觉,这种 “精明定价” 正在逐步消解品牌长期积累的信任感。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表示 “以后不会再冲动消费”“好感度大幅下降”,这反映出品牌一旦被贴上 “套路” 标签,恢复口碑将面临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曾经的市场优势也可能在信任危机中逐渐被削弱。
三、行业普遍现象:从绝味到杨国福,“克重刺客” 为何频繁出现
(一)杨国福豆芽事件:相同策略下的价格反差
绝味并非个例。此前,杨国福麻辣烫因 “2.88 元 / 50 克” 的豆芽标价遭到吐槽,换算后单价达 28.8 元 / 斤,远超市场价格。这类案例的共同逻辑是:通过缩小计量单位(如 50 克、250 克)降低单价的视觉冲击,利用消费者对 “克” 单位的相对不敏感(日常购物更习惯 “斤 / 两”),在结账时产生 “总价突袭” 效果。餐饮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定价策略本质上是一种 “价格心理战”,即将高价商品拆分为小单位标价,使消费者在选购时因 “单价低” 而放松警惕,最终为 “积少成多” 的总价付费。
(二)业绩压力下的 “策略依赖”:从扩张到收缩的行业困境
相关资料显示,2024 年绝味、周黑鸭、煌上煌等卤味行业头部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绝味营收同比下降 13.84%,周黑鸭净利润大幅下跌 67.7%,背后是门店数量过剩、成本居高不下以及消费者对高价卤味的抵触情绪。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放弃通过产品创新、成本优化来提升竞争力,转而依赖 “标价策略” 维持表面的价格优势,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绝味 2024 年上半年关闭近千家门店,但仍未改变以 250 克为核心的标价体系,反映出其对 “策略引流” 的路径依赖。
四、卤味头部企业失宠的启示:当 “价格策略” 遭遇 “消费理性”
(一)消费者行为转变:从 “冲动消费” 到 “理性消费”
当前,消费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已从过去的 “品牌溢价驱动” 全面转向 “性价比主导”。年轻消费者作为市场主力,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高,消费决策更加谨慎。相关数据表明,60% 的消费者在结账前会主动计算商品单价,对价格细节进行精确把控;30% 的消费者因遭遇 “标价不透明” 问题,明确表示拒绝再次购买该品牌产品。绝味等卤味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本质上是高估了消费者对 “品牌信任” 的容忍程度,以及对 “价格策略” 的接受程度。当消费者发现一直信赖的大品牌在价格计量上 “暗藏玄机”,内心的信任感会瞬间瓦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会将目光转向更具性价比的平价替代品,如量贩零食店提供的散装卤味,价格亲民且分量充足;社区团购平台上的新鲜卤味,不仅价格实惠,还能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这些替代品凭借价格与服务优势,迅速吸引了大量追求实惠的消费者。
(二)监管与行业自律双重缺失下的信任危机
尽管绝味鸭脖以 250 克为单位标价的行为在法律层面未违反规定,但这种做法对消费者购物体验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市场监管部门虽明确规定 “标价需醒目” 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具体细化标准,如价签上字体大小的比例规范、单位位置的明确要求等,这为企业留下了 “打擦边球” 的空间。而在行业内部,作为龙头企业的绝味未能发挥表率作用,建立定价透明化的行业标准,反而采用这种易误导消费者的标价策略,引发其他企业跟风,最终导致整个卤味行业陷入信任危机。盘古智库研究员江瀚指出,卤味企业若一味沉迷于这种 “计量游戏”,只注重在价格上做文章,而忽视产品创新与价格诚信,最终将被消费者摒弃。消费者不会一直被误导,当他们对行业失去信任,就会用 “放弃购买” 这种无声却有力的方式促使市场重新调整。
五、结语:大品牌的 “明码” 与 “暗码”
绝味鸭脖围绕 250 克标价引发的争议,揭示的不仅是个别品牌的定价 “策略”,更是整个消费品行业的 “定价伦理” 问题。当企业将过多精力投入到 “如何让价格看起来更低”,而非 “如何让产品更具价值” 时,或许短期内能借助价格错觉吸引客流、提高销量,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在消耗品牌的未来发展潜力。
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并非 “合规的策略”,而是 “真诚的对等”。明码标价的核心不在于 “标”,而在于 “明”,即信息的充分对称与相互尊重。对于深陷业绩困境的卤味头部企业而言,与其在计量单位上玩弄文字游戏、考验消费者耐心,不如回归产品本身,在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性价比和升级消费体验等方面寻求突破。毕竟,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没有人会持续为 “被破坏的信任” 买单,唯有真诚与品质,才是跨越消费周期、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