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离奇标签引发广泛关注:冷鲜鸡 “保质期 5 年” 背离行业常识
2025年 11 月 12 日,有网友于社交平台披露,其在盒马超市购入的 “日日鲜冷鲜鸡” 外包装上,保质期一栏明确标注为 “5 年”,然而该产品贮存条件要求为 0-4℃冷藏,且开封后需在 24 小时内烹煮。相关图片显示,该产品委托商是北京中润长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商为浙江中润万家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类别注明为 “冷鲜禽”。“冷鲜鸡在 0-4℃冷藏条件下怎么可能保存 5 年?” 这一话题迅速在网络传播,引发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标签规范性的广泛质疑。依据行业常识,冷鲜禽产品因未经过深度加工,主要依靠全程 0-4℃冷链保鲜,其保质期通常在 3-7 天,而冻禽产品保质期一般不超过 12 个月。此次 “5 年保质期” 的标注与行业通行标准形成鲜明对比,被网友调侃为 “超越时代的保鲜奇迹”。
二、委托商迅速回应:系标签修改失误,涉事产品已全面下架
事件曝光后,委托商北京中润长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发布致歉声明,称 “5 年” 为标签印刷错误,实际保质期应为 5 天。该公司解释,此失误系标签模板修改过程中操作疏忽,误将 “5 天” 错印为 “5 年”,但产品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始终按照 5 天保质期进行管控,贮存、运输等环节均严格符合冷鲜禽冷链标准。生产商浙江中润万家工作人员也向媒体证实:“鲜品保质期不可能超过 7 天,我们已启动内部全面核查工作,涉事批次产品在发现问题后的 24 小时内已完成全国门店下架处理,并为消费者提供无理由换货或退款服务。” 据了解,盒马超市同步开展全品类标签排查工作,旨在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三、冷鲜禽标签规范问题剖析:保质期标注为何成为 “问题高发领域”?
(一)行业标准明确:冷鲜禽保质期由加工工艺等因素决定
根据《冷鲜禽加工经营卫生规范》,冷鲜禽保质期需由企业依据屠宰工艺、包装形式及冷链条件等自主进行标注,通常在 3-7 天。例如,采用气调包装的冷鲜鸡保质期可达 5-7 天,普通包装的冷鲜鸡保质期则多为 3-4 天。此次涉事产品标注 “5 天” 符合行业常规标准,但 “5 年” 的标注显然严重违背了食品安全的基本认知。
(二)标签错误频繁出现:人工操作失误与监管漏洞并存
近年来,食品标签错误事件屡有发生:河北某羊肉片将生产日期印成 2005 年,杭州某坚果礼盒因活字印章磨损导致保质期标注提前一年。此次冷鲜鸡事件充分暴露了标签管理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流程管控存在缺失,标签设计、审核、印刷等环节未建立有效的多重校验机制,人工操作失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二是标准宣贯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对冷鲜禽保质期的科学定义理解不够清晰,未严格遵循 “贮存条件 + 保质期” 的关联标注原则。
(三)消费者如何快速准确辨别冷鲜禽保质期?
行业专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查看贮存条件,冷鲜禽产品必须标注 “0-4℃冷藏”,若标注常温保存则可能为调理禽制品;二是关注保质期时长,冷鲜禽保质期多以 “X 天” 为单位,若出现 “月”“年” 等单位需格外警惕;三是扫码溯源,正规冷鲜禽产品应附有脚环或二维码,通过扫码可查询屠宰日期、保质期及冷链运输记录。
四、从 “标签错误” 到 “信任考验”:企业如何重塑消费者信心?
此次事件虽被认定为 “单一批次印刷失误”,但深刻反映出消费者对于食品标签的高度关注与敏感。北京中润长江食品有限公司在回应中强调,已对标签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引入 AI 智能校验技术,确保 “标签内容与实物信息 100% 匹配”。盒马方面也表示,将对所有生鲜标签实行 “一品一验” 制度,并联合供应商建立标签审核区块链存证机制。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当遇到疑似标签问题时,可通过以下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一是保留购物凭证,及时联系商家进行退换货;二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若涉及虚假标注可依法主张赔偿;三是通过 12315 平台进行投诉,推动企业改进标签管理工作。
结语:标签虽小,却关乎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冷鲜鸡保质期印成 5 年,看似是一个简单的 “低级错误”,实则暴露出食品生产流通环节中的细节漏洞。对于企业而言,标签是食品安全的直观体现,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对于消费者而言,多一份对标签的关注,就能降低一分误食风险。当 “5 年保质期” 的错误被纠正为 “5 天”,我们期待企业能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构建更严谨的品控流程、更透明的溯源体系,重新赢得消费者对 “日日鲜” 产品的信任 —— 毕竟,真正的 “保鲜”,绝不仅仅依赖于标签上的数字。(数据支持:《冷鲜禽加工经营卫生规范》、企业公开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