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曝光:18 元 “把把牛肉” 牵出食材造假事件
(一)消费者举报与执法部门介入
2025 年 7 月 17 日,消费者穆先生前往四川剑阁的 “胖妹烧烤城” 进行消费。期间,穆先生点购了一把标价 18 元、共 30 串的 “把把牛肉”。然而,在食用过程中,凭借丰富的饮食经验,穆先生敏锐察觉肉质纹理及咀嚼口感与牛肉存在明显差异,遂怀疑所食并非牛肉,而是鸭肉。
穆先生深知此类以次充好的商业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于 7 月 24 日向四川省剑阁县市场监管局提交举报。举报内容详实,涵盖购买时间、地点及对食材的质疑,请求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维护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
剑阁县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后高度重视,迅速响应。7 月 28 日,执法人员抵达位于下寺镇的 “胖妹烧烤店” 开展检查。在店内冷藏展示柜,执法人员对 “把把牛肉” 原材料进行查验,发现其外包装标注品名为 “汼肉风味小串”,配料包含鸭肉、饮用水、食用盐等,并无牛肉成分。同时,冰柜中 “把把羊肉串” 原材料外包装标识为 “新疆小肉串”,配料表显示为鸭肉、猪肉、饮用水、白砂糖等,同样未见羊肉。上述确凿证据表明,该烧烤店存在食材造假行为。
(二)经营策略中的不规范行为
随着调查的深入,“胖妹烧烤店” 的经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逐渐明晰。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该店多次从广元市城区官氏冷冻食品经营部,以每袋 50 元的价格购入 “汼肉风味小串” 和 “新疆小肉串” 等原料。这些原料进店后,被加工成 “把把牛肉” 和 “把把羊肉” 进行销售。
在销售渠道上,该店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于线下门店及美团平台,将以鸭肉、猪肉制成的肉串,以 “把把牛肉”“把把羊肉” 名义售卖,价格分别为每把(30 串)18 元和 15 元。这种名实不符的销售行为误导了消费者,并凭借价格差获取了不当利润。
7 月 29 日,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后,该店开始整改,将 “把把牛肉” 更名为 “牛肉风味把把肉串”,试图利用语义模糊消费者认知,同时下架 “把把羊肉”。但该店行为已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监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之规定,鉴于该店老板在调查中积极配合,最终对其作出罚款 5000 元的行政处罚。此事件不仅关乎行政处罚本身,更揭示了食品安全与市场诚信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二、行业现象:从 “风味小串” 到名实不符销售的行业问题
“胖妹烧烤店” 事件并非孤立个案,在餐饮行业中,以鸭肉冒充牛羊肉的现象已形成隐蔽产业链,广泛存在于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
(一)低成本原料替代的产业链剖析
市场上,鸭肉与牛羊肉价格差异显著。通常,每斤新鲜牛肉价格在 40 - 60 元,羊肉在 50 - 70 元,而鸭肉仅 15 - 20 元。巨大的价格差驱使部分不法商家构建起将低成本鸭肉伪装成高价牛羊肉的黑色产业链。
源头环节,部分肉类加工厂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大量采购鸭肉,通过添加牛肉味香精、羊肉味香精等食品添加剂赋予鸭肉牛羊肉香味,利用色素染色使其色泽接近牛羊肉,从外观上误导消费者。例如福建石狮,有烧烤店使用添加 “牛肉味香精” 的鸭胸肉制作 “腌制牛肉小串”,从原料阶段就开始造假。
经加工的鸭肉制品以 “风味小串”“特色肉串” 等模糊名称包装,借助冷冻食品批发市场、线上电商平台等渠道,流入各地烧烤店、火锅店、麻辣烫店等餐饮场所。北京海淀区某烤肉店从供应商处购进掺入猪肥肉的所谓 “牛肉串”,且加工时未标注真实配料成分,直接提供给消费者。云南昆明商家则直接将 “汼肉小串”(原料为鸭肉)冒充牛肉串在美团平台销售。
对于餐饮商家而言,使用假冒食材大幅降低成本,利润成倍增长。以制作 30 串牛肉串为例,使用真牛肉成本约 10 - 15 元,使用鸭肉成本仅 3 - 5 元,毛利率高达 300% 以上,成为其违法经营的主要驱动力。
(二)线上销售平台的监管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使线上餐饮平台成为重要消费渠道,但也为食材造假商家提供了隐蔽空间,成为此类问题的高发领域。
在美团、抖音等线上平台输入 “牛肉串”“羊肉串” 等关键词,众多商家展示商品。部分商家为吸引顾客,在宣传中使用 “牦牛肉”“纯手工”“草原直供” 等词汇营造食材优质正宗的假象,实际原料与宣传严重不符。江苏泰州某店在平台销售 “风味小牛肉串”,借助平台自动填充功能将主料误标为 “黄牛肉”,消费者收到的却是鸭肉串,反映出线上平台商品信息管理的漏洞。
线上平台运营中,对商家审核主要依赖商家自查自纠,缺乏有效事前监管手段。商品上架时虽要求商家提供资质和信息,但难以逐一核实食材实际成分,导致商家随意填写虚假配料信息,平台难以及时察觉。消费者发现问题举报后监管部门才介入,此时商家可能已大量销售假冒食材,损害消费者权益,凸显监管滞后性。这种信息不对称亟待平台与监管部门协同解决,以营造安全可靠的线上餐饮消费环境。
三、法律责任:造假商家面临的法律后果
(一)法律条款的适用与惩处
“胖妹烧烤店” 事件不仅是个体经营违规,更体现了法律在维护食品安全与市场秩序方面的具体实践。从法律角度分析,以鸭肉冒充牛羊肉的行为受到多维度法律条款规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 124 条,经营掺假掺杂食品的商家,若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在剑阁案例中,“胖妹烧烤店” 涉案货值约 2000 元,其以鸭肉冒充牛肉、羊肉销售,属经营掺假掺杂食品,按法律应处 5 - 10 万元罚款。因该店在执法检查后及时整改并积极配合调查,最终从轻处罚 5000 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6 条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角度,对商家虚假宣传行为进行约束。经营者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作虚假、引人误解宣传,除承担民事责任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规定执行;无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根据情节单处或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胖妹烧烤店” 将鸭肉制品标注为牛羊肉串销售,误导消费者,触犯该条款。
并非所有此类案件处罚较轻。浙江宁波一家烧烤店老板长期大量采购鸭肉串冒充羊肉串销售,涉案金额 7 万元,达到《刑法》中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标准(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并禁止在一定期限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此案例彰显法律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法律制裁力度逐步加大,为食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二)监管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执法中不断探索创新监管模式,从单一行政处罚向社会共治转变。
行政处罚方面,各地强化 “处罚 + 公示” 措施。以北京海淀区为例,市场监管局查处 “牛肉串掺猪肉” 等案件后,及时在官方平台公开典型案例,详细披露商家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和结果,起到警示违规商家、引导其他从业者规范经营的作用。同时,处罚力度持续加强,除常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外,对情节严重的商家吊销营业执照,提高违法成本。
为从源头上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各地监管部门联合多部门构建 “举报 - 查处 - 整改” 闭环。福建石狮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安局、农业农村局向社会征集制售假劣肉制品违法犯罪线索,鼓励群众参与监督。接到举报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对涉案商家突击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并依法处罚。消费者维权渠道也更加便捷,可通过 12315 平台实时投诉,平台数据直接接入监管系统,投诉处理效率大幅提高,查处周期从以往平均 15 天缩短至 7 天左右,及时保障消费者权益。
这种从行政处罚到社会共治的转变,体现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与决心。通过法律威慑、强化监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保障将不断加强,消费者将能更放心消费。
四、消费者指引:识别与防范消费陷阱的方法
在食材造假的市场乱象中,消费者易受侵害。掌握有效辨别技巧和维权方法对消费者至关重要。以下提供三种方法,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家误导性宣传,维护自身权益。
(一)解读配料表,识别模糊表述
购买肉串时,配料表是判断食材真实成分的关键依据。正规肉串配料表首位应明确标注主料,如 “牛肉”“羊肉”。若出现 “XX 风味”“复合肉串”“调理肉” 等模糊表述,需谨慎对待。如 “胖妹烧烤店” 售卖的 “汼肉风味小串”,虽含 “肉” 字,但配料表首位是鸭肉,此类产品可能使用混合原料或替代肉类。
部分商家使用 “秘制”“特制” 等词汇模糊配料信息,如标注 “秘制牛肉串” 却不详细列出配料。遇此情况,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以防高价购买低质产品。
(二)价格与分量分析,避免低价误导
价格是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肉串市场亦如此。以 30 串牛肉串为例,按当前牛肉市场价格,每斤 40 - 60 元,制作 30 串纯牛肉串成本约 12 - 15 元(不含调料、加工等其他成本)。若商家售卖价格低于 15 元,极有可能使用低成本鸭肉或其他肉类替代牛肉,商家通常不会做亏本生意。
线上点餐时,需留意外卖平台 “促销套餐”。部分商家通过混淆规格掩盖成本问题,如将 20 串肉串标注为 30 串,看似价格优惠,实际性价比低。下单前,应仔细对比不同商家价格和分量,避免被表面低价迷惑。
(三)证据留存与权益维护
消费过程中,保存相关凭证是维护权益的关键。无论线下消费还是线上点餐,都应养成留存订单截图、包装照片的习惯。这些凭证记录购买时间、地点、商品名称及价格等重要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可作为维权有力证据。
若发现购买肉串存在以次充好问题,消费者应积极维护权益。可先向外卖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调查,同时向 12315 平台举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应按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可依据《食品安全法》主张 10 倍赔偿。如广东深圳消费者小王在某烧烤店购买 “羊肉串” 发现是鸭肉制成,向 12315 投诉,经调查属实,商家退还消费金额并给予三倍赔偿。因此,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应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行业思考:信任危机与责任担当
“胖妹烧烤店” 事件引发行业深刻反思,暴露的不仅是个别商家诚信缺失,更是烧烤行业长期存在的不规范经营问题。当 “牛肉风味” 成为鸭肉伪装,“把把串” 沦为误导工具,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正受到侵蚀。
消费者对烧烤美食寄予期待,不良商家的行为将这种期待转变为担忧。曾经放心品尝的肉串,如今因 “风味” 二字引发疑虑,消费者难以判断食材真伪。
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如剑阁县市场监管局迅速处理举报,通过检查、处罚等手段震慑违法者。但根治乱象不能仅依靠监管,商家应坚守食品安全底线。诚信经营是商家立足市场、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根本。
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监督。下次消费时,多花 10 秒钟查看配料表,可能避免被误导。消费者的谨慎选择、质疑和举报,是对行业乱象的有力监督。只有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商家共同努力,才能让烧烤行业回归正轨,保障消费者放心享受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