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象曝光:从地域热词到全网争议的营销话术裂变
(一)“当代鸦片” 成城市美食新标签
2025 年 11 月,社交平台呈现出一个被 “当代鸦片美食” 占据的独特景象。“福州当代鸦片美食” 词条十分醒目,随后,“XX 城市必吃鸦片级小吃” 等相似表述不断涌现。在这些文案中,博主运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诸如 “好吃到成瘾”“一天不吃就浑身难受,存在明显戒断反应” 等,来描述那些令人难以抗拒的食物。配图中,热气腾腾的火锅、色泽诱人的奶茶、滋滋冒油的烧烤,均为大众日常喜爱的热门美食品类。
经进一步搜索发现,“当代鸦片” 表述已构建起庞大的地域化传播网络。在搜索框输入 “厦门”“广州”“北京” 等城市名称,“当代鸦片美食地图” 便会自动关联出现,如同为每座城市贴上特殊的美食标签。更为突出的是,部分敏锐的商家直接将 “当代鸦片美食” 印制在菜单封面,外卖包装也未能避免,试图借助该热词吸引更多食客下单。这一原本小众的表达,在美食营销领域迅速走红,从个别博主的创意,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美食热词热潮。
(二)00 后网友打响 “文字保卫战”
在 “当代鸦片美食” 热度持续上升之际,福建一位自称 @林则徐后裔的 00 后网友,于 B 站发布一则极具影响力的视频。视频中,一边是虎门销烟的历史影像,硝烟弥漫,展现民族抗争的壮烈场景;另一边是美食博主兴高采烈地解说 “鸦片级美味”,形成鲜明对比。该网友恳切指出,“鸦片” 二字背后,是中华民族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记忆,见证了列强的侵略、国土的沦丧、百姓的痛苦,是民族之殇的象征,绝不能作为普通词汇被随意异化为营销工具,成为博眼球、赚流量的噱头。
这则视频如同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引发广泛关注,短时间内获得 10 万 + 的转发量。评论区中,网友纷纷响应,“建议平台尽快屏蔽这类词汇,这并非小事,而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商家应认真学习历史,不能为追求利益而不顾一切” 等留言不断刷屏。19 岁的大学生小吴,更是以实际行动表达不满,实名向 12315 与平台举报福州 37 家使用该标签的商户。小吴表示:“我自幼听闻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看到这些商家如此使用‘鸦片’一词,内心极为不适,必须采取行动。” 正是他的举动,点燃了这场争议的导火索,使 “当代鸦片美食营销” 从网络热梗转变为全民热议的严肃话题。
二、争议交锋:当营销创意撞上历史情感红线
(一)支持者:不过是 “上瘾” 的文艺表达?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也有部分人支持 “当代鸦片美食” 营销话术。一些营销行业从业者认为,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若要使美食宣传脱颖而出,就需另辟蹊径。“当代鸦片” 只是一种极度夸张、形象的比喻,与网络流行的 “快乐肥宅水” 代表可乐、“续命咖啡” 指代咖啡一样,都是基于产品特性创造的新颖说法,本质上是互联网时代语言的自我发展,不应被过度解读。
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美食探店博主在直播中提到:“我们创作内容追求独特性,如今网友口味日益挑剔,普通夸赞难以吸引关注。提及‘当代鸦片’,是为让大家快速记住这些美食的魅力,并非有意冒犯历史。” 还有餐饮品牌的市场策划团队表示,自采用 “当代鸦片美食” 标签后,店铺线上曝光量一周内增长 50%,订单量也随之增加,切实获得流量红利,因此认为这种营销方式并无不妥。
(二)反对者:民族伤痛不该成为流量棋子
然而,这种辩解在多数人看来,只是为博眼球、逐利益寻找的借口。历史学者率先对这种营销乱象提出批评。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专家李教授指出:“鸦片贸易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残酷经济侵略,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经济濒临崩溃,无数家庭破裂,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直接将中国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虎门销烟是中华民族在黑暗中觉醒、反抗的伟大壮举,‘鸦片’ 已不再是单纯的物品名称,而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痛苦、最屈辱的符号。”
网友也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出各地鸦片战争纪念馆、虎门销烟主题教育基地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谴责:“这些地方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寄托,商家却用‘鸦片’进行营销,难道不感到愧疚吗?” 法律界人士从专业角度指出,《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中禁止使用 “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的用语,“当代鸦片美食” 营销明显违背公序良俗,涉嫌违法,理应受到惩处。
三、深层追问:流量经济下的历史记忆消费困境
(一)解构历史的营销套路何时休?
回顾网络文化发展历程,从 “佛系青年” 衍生出的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到 “躺平文化” 所传递的对竞争压力的短暂逃避,这些流行语通过解构传统价值观,赋予日常概念全新内涵,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引发大众共鸣,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成为特定时期社会心态的生动体现。但 “当代鸦片美食” 表述却走向危险境地。它将本应被严肃铭记的历史伤痛与满足口腹之欲的美食相提并论,是对民族创伤的无情消解。
在涉事平台 #当代鸦片美食# 话题下,内容生态令人担忧。数据显示,30% 的视频博主出生于 2000 年后,他们充满活力与创意,是网络内容创作的新生力量;而该话题受众中,15 - 25 岁的年轻群体占比高达 68%,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对新事物接受度高,但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鸦片历史是他们从课本、长辈讲述中熟知的沉重过往,而年轻人获取历史知识更多依赖碎片化网络信息。在这种认知差异下,“当代鸦片美食” 营销话术频繁出现,极易使青少年对鸦片危害的认知停留在 “能带来快乐” 的浅层,模糊历史记忆,甚至在潜意识里淡化那段屈辱历史的严肃性。
(二)平台审核为何陷入 “合规盲区”?
面对大量的质疑与举报,涉事平台客服的回应引发更多思考。客服称,当前平台审核规则重点关注 “毒品宣传”“违禁品” 等明确违规内容,由于 “当代鸦片” 表述未直接涉及毒品交易、吸食行为的宣扬,所以暂未被判定为违规,未触发删除或整改机制。
但深入探究会发现,平台规则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在搜索框输入 “纳粹”,页面会直接弹出 “相关内容违反社区规定,无法显示”;输入 “南京大屠杀”,也会出现类似屏蔽提示,平台对这些历史敏感词严格管控,旨在维护历史尊严,避免伤害民族情感。然而,“当代鸦片美食” 却能在平台畅通无阻,这让用户难以理解。有业内人士透露,平台算法主要聚焦于内容质量,如是否存在低质拼凑、虚假宣传等问题,对涉及 “历史情感伤害” 这类难以量化、较为软性的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识别能力。这就导致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部分商家与博主钻规则漏洞,打着创意营销的旗号,伤害大众的历史情感。
四、破局之路:从争议到共识的三步修复
(一)平台:建立 “历史情感风险” 审核维度
在信息洪流时代,平台作为内容的 “把关人”,承担着重大责任。面对 “当代鸦片美食” 这类争议性营销话术,平台亟需做出改变,构建更为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可参考现有的成熟审核维度,例如 “未成年人保护” 维度,平台会严格筛查涉及未成年人不良导向的内容,从图像到文字,全方位杜绝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身心伤害的信息传播;“民族宗教政策” 维度,也确保了平台上关于民族、宗教相关的内容,始终秉持尊重与客观的态度,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平台完全可在此基础上,增设 “历史情感风险” 审核维度。建立专门的 “历史伤痛词库”,将 “鸦片”“虎门销烟” 等与民族伤痛紧密相关的词汇,以及这些词汇可能出现的各种变体、组合,全部纳入重点监测范围。一旦检测到相关词汇出现在营销文案中,系统立即启动深度审核流程。小红书在这方面已进行积极探索,试点推行的 “敏感历史意象评估” 机制效果显著。当有营销内容试图使用 “东亚病夫”“租界” 等敏感词汇时,会被自动拦截,无法出现在用户浏览界面。这种做法不仅有效维护了历史尊严,也为平台营造了健康的内容生态,其他平台可借鉴并推广这一机制。
(二)商家:营销创意应有 “文化自觉”
对于商家而言,营销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助力品牌发展,运用不当则可能损害声誉。在追求流量与曝光的过程中,必须坚守文化底线,培养 “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自身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那些一味博眼球、触碰红线的营销手段,或许能带来短暂热度,但从长远看,必然会遭到市场与消费者的摒弃。
商家若想实现成功营销,可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从悠久历史中挖掘正向文化符号。如 “故宫文创”,巧妙将故宫的建筑元素、文物图案、宫廷文化等融入各类文创产品,像以故宫馆藏书画为蓝本制作的文具、印有宫廷祥瑞图案的饰品等,既保留传统文化韵味,又贴合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文创领域的典范。
福州百年小吃店 “聚春园” 也为餐饮行业树立了良好榜样。其推出的 “林则徐养生宴”,以独特方式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融入菜品故事。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民族英雄的气节与担当。这一举措不仅未伤害大众历史情感,反而凭借独特文化魅力吸引大批年轻食客,让老字号重焕生机。商家若能像 “聚春园” 一样,用心挖掘文化价值,将美食与文化深度融合,不愁没有市场,也不愁无法赢得消费者青睐。
(三)公众:用 “举报力” 守护集体记忆
公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守护历史记忆、抵制不当营销的行动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捍卫者。当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商家使用 “当代鸦片美食” 这类争议性营销话术时,不应选择沉默,而应积极行动,运用手中的 “举报权”,让不当行为无处可藏。
目前,消费者可通过多种渠道反馈问题。平台内部通常设有投诉举报入口,操作便捷,能使问题直接反馈到平台运营方;12315 热线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投诉渠道,具有权威性,一旦接到投诉,相关部门会迅速展开调查;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也为公众提供了专业的举报平台,对涉及网络不良信息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数据是有力证明,据统计,集体举报能使平台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40%。今年 9 月,网友集中举报某 APP 存在 “美化殖民历史” 标签的问题,短短 72 小时内,平台就完成全站清查,将所有不当标签全部整改。这充分体现了公众集体力量的强大。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勇于对不当营销说 “不”,就能汇聚起守护历史记忆的强大力量,让历史伤痛不再被消费,让营销回归健康、积极的正轨。
结语:当 “上瘾” 营销撞上历史承重墙
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传递,而非噱头透支。“当代鸦片” 引发的争议,本质是流量思维与历史敬畏的冲突。正如网友所说:“美食让人上瘾是赞美,用民族伤痛让人‘上瘾’是冒犯。”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商家更应明白:真正能 “成瘾” 的营销,从来不是踩线的话术,而是对文化的真诚尊重 —— 毕竟,没有人会为伤害集体记忆的 “创意” 买单。下次刷到类似标签时,不妨多思考:这种 “上瘾”,我们真的需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