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件曝光:一句标语引发的 “擦边” 争议
1.1 包装设计被指低俗:表情包配 “心够黄” 引不适
2025 年 11 月 22 日,有消费者于社交平台披露,“洁龙” 品牌盐焗味鹌鹑蛋的独立小包装上印有 “心够黄 蛋才香” 的标语,并搭配一张斜眼笑的表情包,此设计被质疑存在 “低俗擦边” 问题。相关图片显示,该产品生产日期为 2025 年 10 月 25 日,主要以散称零售模式销售,其包装设计风格倾向于年轻化,但因文案与表情包的组合引发广泛争议。有消费者明确表示:“作为食品包装,这样的表述会让人感到尴尬,特别是在带孩子购物时,难以向孩子解释。”
1.2 网友论战:“巧合” 还是 “故意”?
争议曝光后,网友观点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支持一方认为,“心够黄” 可能是对蛋黄颜色的描述,属于对食材品质的正常表述,无需过度解读;反对一方则指出,文字与表情包的搭配易形成暗示,存在打擦边球的嫌疑,称 “单独看文字或许属于中性表述,但表情符号明显带有调侃意味,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低俗内容”。更有网友翻出该品牌过往记录,2020 年其山椒味鹌鹑蛋曾因过期销售被西宁市场监管局处罚,进而质疑企业 “对合规性缺乏应有的敬畏”。
二、企业回应:“品质描述” 与 “改版计划” 的双重矛盾
2.1 官方称 “正常营销”,强调蛋黄品质关联
面对舆论质疑,涉事企业寿光市飞龙食品有限公司迅速作出回应,坚称 “心够黄 蛋才香” 是对产品品质的如实呈现。品控部负责人孟某解释称:“从食品科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蛋黄的颜色确实与蛋源质量密切相关。‘心够黄’所表达的是鹌鹑蛋中心的蛋黄色泽金黄浓郁,这意味着蛋中富含天然类胡萝卜素,是高品质的有力证明。” 孟某还特别指出,该表述并未涉及任何营养声称或功能宣传,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法》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相关要求,不属于违规内容。
为进一步阐释,孟某举例说明:“在蛋制品行业,蛋黄颜色常被视作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颜色金黄往往代表着鹌鹑食用的饲料优质,产出的蛋营养更丰富。我们只是用一种较为生动的语言将这一事实表达出来。”
2.2 一面辩解一面改版:库存清理与包装调整同步进行
然而,就在强调合规的同时,企业却释放出妥协的信号。工作人员透露:“这款产品库存所剩不多,后续我们会对其外包装材料进行改版。” 这一说法看似简单,背后却存在诸多疑问。据了解,此次改版并非因投诉而临时决定,而是公司原本就有的规划,只是此次事件促使调整提前。
企业这种 “既认合理又改包装” 的做法,无疑加剧了舆论的困惑。若真如企业所言,该表述合规合理,那为何又急于改版?是否意味着企业其实已经默认了公众对 “擦边” 的感知?有网友尖锐地指出:“如果没问题,改包装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这种矛盾的回应,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让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让公众对企业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更多猜测。
三、法律与行业视角:营销创意的边界在哪里?
3.1 合规性争议:是否触碰广告法红线?
从法律层面审视,洁龙鹌鹑蛋的包装争议并非无章可循。《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 “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的内容,食品包装作为广告的一种载体,自然也需遵循这一公序良俗原则。律师分析认为,“心够黄” 这一表述单从字面理解,确实可指向蛋黄的颜色,属于对产品特性的描述,然而,当它与斜眼笑的表情包搭配出现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这种组合极易引发歧义,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构成 “暗示性低俗”,通过隐晦的方式传递不适当的信息。
不过,具体是否违规不能一概而论,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传播效果是关键因素之一,若该包装在市场上广泛传播后,引发了大量消费者对其低俗倾向的质疑,那么监管部门认定其违规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也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会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广告法的立法精神和目的,对包装是否违规做出最终判断。
除了广告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也对食品包装提出了要求,规定标签必须 “清晰、醒目、持久”,且不得误导消费者。洁龙鹌鹑蛋的包装是否因这种带有歧义的设计,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还需等待市场监管局的进一步调查。如果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消费者确实因包装产生了误解,认为产品传达了不当信息,那么企业可能面临相应的处罚。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声誉,还涉及法律责任,一旦被认定违规,企业可能需要承担罚款、整改等后果。
3.2 行业通病:年轻化营销为何频现 “擦边” 套路?
洁龙鹌鹑蛋的 “擦边” 事件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食品行业年轻化营销中的 “擦边” 套路屡见不鲜。某知名辣条品牌曾在包装上印上 “约吗”“想入非非” 等词汇,这些词汇在网络语境中带有一定的暧昧色彩,引发了广泛争议。还有某饮料品牌,在瓶身标注 “有点污”,试图以这种新奇、大胆的表述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同样陷入了低俗营销的漩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市场的年轻化,Z 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追求个性、时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为了迎合这一消费群体,企业纷纷采用年轻化、网络化的营销方式,热衷使用谐音梗、表情包等具有 “网感” 的元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年轻消费者建立共鸣。然而,在追求创意和话题性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往往把握不好尺度,过度追求眼球效应,从而陷入低俗争议。
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食品行业在年轻化营销过程中,对 “趣味营销” 与 “合规底线” 平衡的集体困惑。企业渴望通过创新营销手段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又缺乏对营销边界的准确认知,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频频踩雷。这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也对整个行业的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这种 “擦边” 营销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会引发更多企业效仿,导致市场环境变得低俗、混乱,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消费者与企业的 “信任博弈”
4.1 低俗营销的隐性伤害:消费体验与品牌形象双输
从消费者角度看,低俗营销的影响远不止是视觉上的不适。在一项针对 500 名消费者的小型调查中,超过 70% 的受访者表示,低俗包装会显著降低他们的购买意愿,尤其是在家庭消费场景中,他们不希望此类设计出现在日常食品中,担心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本来想买点零食给孩子,看到这样的包装,真的不敢买,怕给孩子传递不好的信息。” 一位宝妈在采访中无奈地说道。
对企业而言,低俗营销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部分猎奇心理的消费者,获得一定曝光度,但长期来看,品牌信誉的损伤难以估量。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 年某辣条品牌因包装争议事件,导致季度销量下滑 12%,品牌好感度下降 18%。消费者一旦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就很可能转向竞争对手,寻找更符合价值观的产品。这种信任的流失,并非简单的营销手段就能挽回,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品牌修复,而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4.2 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倒逼:从 “打擦边” 到 “守边界”
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不断提升,市场对食品包装的审查标准也在日益严格。如今,消费者不仅关注食品的安全与质量,更在意品牌所传达的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食品包装的合规性已不再局限于安全、营养等基本要素,社会影响和文化导向也成为重要考量。
此次洁龙鹌鹑蛋事件中,寿光市市场监管局迅速介入调查,表明了监管部门对低俗营销零容忍的态度。若经调查认定包装涉嫌低俗,企业将面临责令整改、罚款等处罚,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还会对企业声誉造成严重打击。
这一事件为整个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营销创新的道路上,“蹭热度”“打擦边球” 等短期行为终究难以持久,企业不应过度依赖这类手段吸引流量,而应将重心回归到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的塑造上。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传递积极的品牌文化,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真正的品牌价值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靠低俗营销来博眼球。
结语:当 “创意” 遇上 “争议”,企业该如何破局?
洁龙鹌鹑蛋的包装争议,本质是营销创意与公众认知的碰撞。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企业追求年轻化、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任何创意都应建立在尊重公序良俗的基础上。正如网友所言:“食品包装的核心应是传递安全与品质,而非靠擦边内容博出位。” 此次事件或许能成为行业反思的契机 —— 当 “心够黄” 引发的不是对蛋黄品质的关注,而是对低俗营销的讨论,便已偏离了营销的初衷。真正的品牌力,从不在争议的风口上,而在每一个经得起审视的细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