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速写:冰火两重天的鸡副行情
(一)涨势趋缓下的结构性狂欢
自 8 月起,国内鸡副产品市场呈现出复杂态势,价格走势分化显著,整体涨势趋缓,各品类表现差异较大。从整体行情来看,价格涨幅明显收窄,周涨幅回落至 300 - 500 元 / 吨区间,市场增长态势趋于平稳。然而,在这一总体趋势下,鸡爪、翅中品类脱颖而出,呈现出强劲的价格增长态势,与整体市场形成鲜明对比。该品类单周涨幅可达 2000 - 4000 元 / 吨,价格增长幅度远超其他品类,显示出独特的市场表现。
以 8 月 5 日市场数据为观察样本,50 - 60g 规格鸡爪批发价突破 38 元 / 公斤,与月初相比涨幅达 15%,价格增长趋势显著,反映出该品类在市场上的强劲需求。翅中均价同样表现出色,稳定维持在 36 元 / 公斤高位,创下 2023 年以来价格新高,成为市场焦点产品。相比之下,琵琶腿、翅根等常规单品涨幅相对较小,仅在 300 - 700 元 / 吨区间,价格增长相对平稳,市场表现较为温和。部分冷鲜厂因终端订单量减少,出现观望情绪,采取报价止涨、下单量减半等策略,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反映出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趋势的谨慎判断与灵活调整。
(二)进口断供点燃市场神经
巴西、泰国两大主要进口来源地供应受阻,成为近期鸡副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5 月,巴西因禽流感疫情影响,暂停对华出口,引发市场关注。8 月 2 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泰国相关企业采取资质撤销、进口暂停及紧急核查等措施,短期内导致超 10 万吨鸡爪、鸡翅供应中断,这一供应量相当于国内月均消费量的 40%,对市场供应格局产生重大冲击。
山东某冻品经销商表示,往年 8 月进口爪占到货量的 60%,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今年受进口限制影响,市场供应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国产产品成为供应主力。受进口供应减少影响,冷库库存迅速下降,从 7 月的 15 天降至 8 天,库存水平大幅降低,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紧张局面,推动国产鸡副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增大,国产产品在市场供应中的重要性凸显。
二、三大主线解析市场异动
(一)冻品市场:头部单品撑起涨价大旗
1. 爪翅类:供需错配下的 “卖方市场”
进口断供导致国内爪翅类产品供需矛盾加剧,产能缺口凸显。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对爪翅年需求量达 300 万吨,而国内自产仅 180 万吨,40% 的需求依赖进口补充。泰国和巴西作为主要进口来源国,合计占进口量的 70%。此次两国供应中断,导致周度供应减少 120 吨,市场供应急剧减少,供需失衡局面加剧。
供应短缺迫使屠宰厂提高收购价格以获取货源。山东某龙头屠企将鸡爪收购价上调至 32 元 / 公斤,与 7 月相比涨幅达 25%,即便如此,仍面临货源不足问题,反映出市场供应紧张程度。终端餐饮企业受价格传导影响,某连锁卤味品牌将凤爪单品定价上调 10%。由于消费者对凤爪需求刚性,价格上涨并未导致客诉量明显增加,市场需求保持稳定。这表明在当前爪翅市场中,卖方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较强的市场定价权和供应策略调整能力。
2. 其他品类:涨势乏力显市场分化
与爪翅类产品的火爆行情形成鲜明对比,琵琶腿、鸡胸肉等大单品价格涨势疲软。8 月 5 日,山东地区琵琶腿批发价为 10.5 元 / 公斤,周涨幅仅 3%,涨幅远低于爪翅类产品。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猪肉价格低位运行对鸡肉消费产生替代效应。当前全国猪肉均价 22 元 / 公斤,相对较低的价格使得消费者在肉类消费选择中更倾向于猪肉,抑制了鸡肉消费需求,导致鸡肉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屠企库存高企也限制了价格上涨空间。7 月鸡胸肉库存达 45 万吨,同比增加 12%,庞大库存给屠企带来较大销售压力,为避免库存积压,屠企在价格调整上较为谨慎,不敢轻易提价,影响了产品价格上涨动力。
(二)养殖端:毛鸡企稳与苗价 “逆市上行”
1. 毛鸡:短期震荡与旺季预期的博弈
当前山东主产区毛鸡均价稳定在 3.55 元 / 斤,但市场价格背后存在屠宰场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屠宰场因分割品利润分化,压价意愿增强。爪翅类产品利润较高,屠宰场希望通过压低毛鸡价格提高利润空间;琵琶腿等产品利润较低,使得屠宰场在毛鸡采购上更加谨慎,控制采购成本。
市场存在两大支撑因素维持毛鸡价格稳定。7 月毛鸡出栏量同比下降 10%,社会鸡源供应减少,市场稀缺性增强,对价格形成支撑。中秋、开学双旺季临近,市场对毛鸡需求预期增加,经销商库存降至低位,刚需采购持续存在,尽管山东冷库开机率下滑至 60%,但市场采购需求仍对毛鸡价格提供有力支撑。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毛鸡价格受供需双方因素影响,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2. 鸡苗:供应收缩催生 “抢苗大战”
近期鸡苗价格表现突出,连续三周上涨。山东大厂报价达到 4.1 元 / 羽,与月初相比上涨 15%,实际成交价格在 3.1 - 3.8 元 / 吨之间,呈现大厂挺价、小厂跟涨格局。价格上涨主要源于两个因素。种禽端在 2024 年因亏损进行产能去化,7 月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同比下降 8%,导致苗量供应减少,市场供应端收缩。养殖端看好国庆前出栏窗口期,规模场补栏积极性大幅提升,8 月订单排满率高达 90%。孵化场借此抬价,部分场次出现 “一苗难求” 局面,市场需求旺盛,供应与需求矛盾推动鸡苗价格上涨,养殖户竞争获取鸡苗,形成 “抢苗大战” 态势。
(三)政策面:进口监管与产业周期的叠加效应
海关对泰国禽肉实施严格监管措施,这是在全球禽流感背景下,为保障国内食品安全和供应链稳定做出的必要举措。2025 年以来,巴西、美国、泰国等主要产区受禽流感影响,疫情频发。我国累计暂停 12 个国家 37 家企业的输华资质,导致进口鸡肉月均减少 5 万吨。据农业部数据,1 - 7 月鸡肉进口量同比下降 18%。
进口量减少促使国内市场对国产鸡肉需求增加,推动国内加速淘汰低效产能。10 万羽以下小散户退出率达到 20%,产业集中度提升至 65%。产业结构调整在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也放大了市场波动弹性。市场需求或供应发生变化时,由于产业集中度提高,市场反应更加剧烈,价格波动更为明显,对市场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三、后市展望:狂欢之后如何演绎?
(一)短期:供需缺口支撑价格高位震荡
未来 1 - 2 个月,爪翅类产品仍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巴西恢复输华谈判进展缓慢,泰国 17 家工厂核查结果最早 9 月揭晓,在此之前,进口缺口难以有效填补。国内毛鸡出栏量因高温影响雏鸡存活率降低 15%,爪翅产出率维持在 12% 低位。屠宰厂为维持高毛利,可能采取 “限量销售 + 每日调价” 策略应对市场变化。预计鸡爪均价将冲击 40 元 / 公斤,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中长期:理性回调与价值重构并存
市场存在诸多风险因素。餐饮企业毛利率已压缩至 25%,成本上涨压力较大。部分小商户推出 “去骨凤爪减量装” 应对成本上涨,反映市场价格对终端消费的影响。山东、广东等地新建 10 条自动化分割线,预计 2026 年爪翅自产率提升至 70%,将缓解市场供应压力。发改委已启动冻品储备投放调研,后期可能通过投放储备肉平抑价格,对市场价格形成调控。
养殖户需注意当前苗价高位已透支利润空间,以 4 元 / 羽以上苗价为例,投入成本增加,需警惕 “追高补栏 — 出栏遇跌” 的周期风险。经销商可逢低布局性价比单品,如鸡翅根、鸡胸肉等,平衡爪翅高库存风险。进口断供影响逐渐消退后,鸡副市场将回归 “供需 + 成本” 基本面。在市场波动中构建 “进口替代 + 产业链协同” 的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