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剧烈波动:从 “运费自理即可出售” 到 “订单排期至 10 月”
在白羽鸡苗市场中,自 7 月以来,价格走势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反转态势。潍坊某中型种禽厂负责人李先生指出,上个月行业内还存在宰杀母鸡、处理未孵化完全的毛蛋等现象,小型厂家的鸡苗甚至以 “支付运费即可出售” 的低价仍难以售出,而当下鸡苗价格却每日攀升,订单已排至 10 月上旬。7 月初,山东商品代鸡苗均价仅为 1.5 元 / 羽,部分小厂即便降至 0.8 元 / 羽也无人问津;至 8 月 11 日,益生股份、民和股份报价已飙升至 4.2 元 / 羽,涨幅高达 180%,创下 2023 年以来的最快上涨纪录。
与此同时,毛鸡市场亦同步逆袭。7 月初,山东毛鸡价格跌破 3 元 / 斤,养殖户在销售时处于被动地位,需看屠宰场脸色;8 月中旬,部分屠宰场为获取毛鸡资源,跨区域加价收购,实际成交价最高达 3.7 元 / 斤,以低价苗养殖的养殖户单只利润超过 2 元,达到年内峰值。在分割品市场,价格全线上涨,翅中、鸡爪周涨幅达 4000 - 4500 元 / 吨,推动整个产业链迅速从 “全链亏损” 转变为 “全链盈利”。
二、三大驱动因素:供需错配背景下的 “两极分化” 局面
白羽鸡价格的剧烈波动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供应、需求以及外部因素三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共同造就了行业内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与高温天气的双重影响导致苗源短缺在供应端,产能去化叠加高温天气,对白羽鸡供应构成了严重威胁。二季度期间,行业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养殖户经营压力巨大。而高温天气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困境。种鸡场为降低损失,将种鸡淘汰周龄从正常的 55 - 65 周提前至 50 周,大量种鸡提前退出市场。相关数据显示,7 月在产父母代种鸡存栏环比下降 4.55%,这预示着后续鸡苗供应将面临 “断档” 危机。同时,新开产种鸡受高温影响,产蛋率大幅下降,商品代鸡苗供应量 7 月环比下降 0.95%,8 月样本企业周出苗量预计降至 5235 万羽,较上月再降 1.54%,鸡苗供应愈发紧张。
全国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不仅影响种鸡产蛋,还对雏鸡生存造成了严峻挑战。数据表明,高温导致雏鸡存活率下降 15%,40 - 60 日龄在栏鸡数量环比减少 8%,进一步扩大了短期供应缺口。山东一位养殖户表示,7 月投放的鸡苗死淘率超过 20%,损失严重,目前不敢轻易补栏,只能四处寻求 8 月的鸡苗,期望能挽回部分损失。
(二)需求端:盈利状况改善与节日备货激发补栏热情
从需求端来看,盈利修复与节日备货这两个因素共同促使市场需求迅速升温。一方面,进口受阻(巴西、泰国鸡肉禁运影响近 70% 进口份额)以及出栏量减少,使得毛鸡价格迅速涨至 3.55 元 / 斤,养殖户结束了连续 5 个月的亏损局面,养殖头均利润达 1.73 元。此前因亏损而闲置的鸡棚重新受到重视,山东、辽宁等地空棚率高达 30%,养殖户纷纷集中补栏,8 月订单量较 7 月激增 45%,引发了激烈的 “抢苗大战”。
另一方面,8 月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为市场注入了强大动力。此时补栏,恰好能赶上国庆前出栏,而国庆作为重要的消费节点,市场需求通常会大幅增长。此外,全国高温逐渐缓解,肉鸡成活率提升 15%,养殖风险显著降低,养殖户对节日消费行情充满信心。潍坊种禽厂的王成龙表示,当前是补栏的最后关键时期,若补栏过晚,出栏时间将错过消费旺季,因此大家都不愿错失这一盈利机会。
(三)外部催化因素:进口断供与成本下降的双重助力
除供需两端的内部因素外,外部环境变化也对白羽鸡市场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海关总署暂停泰国 17 家禽企输华资质,巴西禽流感导致上半年鸡肉进口量同比下降 18%,国内市场鸡肉供应出现明显缺口,仅翅中、鸡爪周度供应缺口就达 120 吨。为保证供应,屠宰场不得不加价收购毛鸡,间接拉动了鸡苗需求,使得市场上鸡苗供应愈发紧张。
在成本端,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较 6 月高点下跌 5% - 8%,单只肉鸡饲料成本降低 0.8 元。成本的下降增强了养殖户补栏的信心,拓宽了补栏的安全边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业发展压力。
三、产业链盈利格局重构:从 “严重亏损” 到 “逐步回暖” 的戏剧性转变
在短短一个月内,白羽鸡产业链盈利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 “血亏” 迅速转变为 “全线盈利”,各环节从业者的心理状态也经历了从焦虑到惊喜的巨大转变。
(一)种禽端:从 “贴补费用销售” 到 “日盈利百万”
在价格反转过程中,种禽企业率先受益。7 月初,鸡苗市场极度低迷,种禽企业深陷亏损困境,理论亏损高达 0.5 元 / 羽,部分小厂为出货甚至贴补运费,但仍难以售出,产能利用率不足 30%,许多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
进入 8 月,形势发生逆转,鸡苗价格大幅上涨,益生股份报价 4.2 元 / 羽,较月初暴涨 180%。按单羽成本 2.5 元粗略计算,单羽利润飙升至 1.7 元,盈利能力实现质的提升。益生股份凭借品牌与规模优势,订单已排至 10 月上旬,保守预计 8 月营收环比增长 60%,日盈利百万成为现实。中小种禽厂出货量同样激增 3 倍,此前濒临停产的小厂也得以恢复生产,重新活跃于市场。
(二)养殖端:低价苗养殖户成为最大受益者
对于养殖户而言,7 月以低价补栏者获得了显著收益。以 3 元 / 斤成本补栏的养殖户,出栏时毛鸡价格涨至 3.7 元 / 斤,单只利润轻松突破 2 元,扣除饲料、防疫等成本后,净利润依然可观。山东养殖户老张表示,7 月补栏时心存担忧,没想到行情如此有利,这批鸡的盈利足以购买一辆小汽车。
相比之下,8 月高价补栏的养殖户利润空间则受到较大压缩。鸡苗价格高企,加上饲料成本,养殖成本被推升至 3.2 元 / 斤,即便毛鸡价格维持在 3.7 元 / 斤,利润也仅为 0.5 元 / 羽,仅能获取微薄利润。这形成了鲜明的分化格局:早补栏者盈利丰厚,晚补栏者则面临经营困境,行业内流传着 “一步错,步步错” 的感慨。
(三)屠宰端:表面盈利背后的 “潜在压力”
屠宰端的盈利情况较为复杂,虽账面显示盈利 0.36 元 / 只,但实则面临诸多隐忧。为获取毛鸡资源,部分屠宰场不惜加价至 3.7 元 / 斤,导致成本大幅攀升。山东某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收鸡成本过高,以 3.7 元 / 斤的价格收购,仅翅中卖到 4.5 万元 / 吨才能保本,经营压力巨大。尽管库存周转率从之前的 25 天提升至 15 天,但终端市场对高价鸡肉的接受度已接近极限,一旦需求稍有下滑,屠宰企业就可能陷入亏损。许多屠宰场只能谨慎控制收购量,在盈利与风险之间艰难平衡,表面的盈利数据背后,是如履薄冰的经营困境。
四、后市展望:短期行情与长期趋势的不确定性分析
随着白羽鸡价格大幅上涨,行业从业者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上半年的悲观预期转变为当前的乐观期待。然而,这波行情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周期反转的开端,市场各方观点不一。短期的供需错配与长期的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相互交织,使得后市充满不确定性。
(一)短期行情:供需缺口支撑价格高位震荡
从短期来看,8 月白羽鸡市场仍受利好因素影响。卓创资讯预测,8 月毛鸡月均价有望达到 3.35 元 / 羽,中旬甚至可能突破 4.5 元 / 羽。当前,毛鸡出栏量持续紧张,山东、辽宁等地出栏缺口达 10% - 15%,屠宰场为维持正常生产,不得不四处收购毛鸡,加价收鸡现象普遍。同时,开学季备货需求逐渐释放,经销商加大补货力度,市场上鸡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在库存方面,屠宰场库存从 7 月高位的 80% 迅速降至当前的 50%,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旺盛。不少经销商看好后市行情,积极备货,进一步推动了价格上涨。山东某经销商表示,目前市场缺货严重,大家都在抢购,其已提前预订 50 吨鸡肉,期待在开学季获得丰厚收益。综合来看,短期供需错配将支撑白羽鸡行情高位震荡,养殖户与种禽厂有望继续受益于这波价格上涨。
(二)长期隐忧: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制约
尽管短期行情乐观,但长期来看,白羽鸡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的回暖主要是短期供需落差所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上半年,祖代种鸡更新量同比下降 36.72%,虽会影响后续鸡苗供应,但商品代产能去化缓慢,大量中小养殖户仍在观望,一旦价格回调,很可能重新补栏,导致供应再次过剩。
终端消费市场也不容乐观。虽然开学季备货提振了短期需求,但长期来看,鸡肉制品出口量 7 月下降 12%,国内消费增速放缓,消费者对高价鸡肉的接受度有限。随着 9 月后苗量递增,毛鸡出栏量将逐步增加,屠宰环节出货受阻和长期亏损的局面难以改变,为降低成本,屠宰场势必会压低收鸡价格,养殖户或将再次面临 “高价补栏 - 出栏亏损” 的风险。上海钢联分析师王欣宇提醒,养殖户补栏需谨慎,应充分考虑后期价格下跌的风险,避免盲目追高。
(三)产业发展启示: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确定性发展路径
面对白羽鸡市场的巨大波动,产业链各环节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实现稳健发展,成为从业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对于养殖户而言,理性评估空棚率至关重要。在当前鸡苗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中小场性价比高的苗源,价格相比大厂低 0.5 - 1.0 元 / 羽,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避免盲目追高带来的风险。种禽厂应把握短期红利期,优化现金流,加大资金储备,为应对未来价格波动做好准备。同时,加速推进种源自主研发,如益生股份的 “圣泽 901” 品种,成活率提升至 98%,凭借优良品质在市场中占据优势,摆脱对国外种源的依赖。
屠宰企业则需转变经营思路,加速布局深加工领域。例如,开展鸡胸肉蛋白提取项目,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50%,还能有效对冲分割品价格波动风险,拓展利润空间。通过产品多元化、高附加值化,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结语:“快速上涨” 与 “缓慢产能去化” 的行业现状分析白羽鸡苗价格的大幅上涨,既是供需错配的短期应激反应,也是产业周期调整的必经阶段。从 “难以销售” 到 “供不应求”,这一转变反映了养殖业的脆弱性与韧性。对于从业者而言,短期应抓住节日备货契机扩大收益,长期则需直面产能过剩挑战。在这个价格波动剧烈的行业中,只有筑牢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壁垒,才能在周期震荡中保持稳定发展。(数据支持:益生股份、卓创资讯、钢联数据;行业观点综合自白羽肉鸡产业协会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