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异动:30 天价格翻 3 倍,全产业链上演 “逆袭剧本”
在农产品市场的动态变化中,白羽鸡市场近期表现突出,呈现出从低谷到巅峰的急速反转态势。短短 30 天,鸡苗价格急剧攀升,涨幅达 180%,整个白羽鸡产业链也迅速摆脱亏损状态,实现集体盈利。这一显著的市场变化,不仅使众多从业者始料未及,也吸引了整个行业及外界的广泛关注。
(一)从 “挥泪甩卖” 到 “一苗难求” 的魔幻反转
7 月初,山东潍坊的种禽厂面临困境,负责人李先生面对积压的鸡苗,深感无奈与焦虑。彼时,1.5 元 / 只的鸡苗无人问津,即便承担运费,也难以找到买家,不少同行被迫采取抽毛蛋、淘汰种鸡等措施以减少损失。当时的鸡苗市场如同处于寒冬,一片萧条。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鸡苗价格大幅上涨,飙升至 4.2 元 / 只,涨幅达 180%,订单大量涌入,甚至排到了 10 月上旬。曾经无人问津的鸡苗如今成为紧俏商品,出现 “先打款再排队” 的抢购热潮,种禽厂负责人忙碌不已,与一个月前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二)全产业链 “满血复活”:从亏损泥潭到集体盈利
鸡苗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了整个白羽鸡产业链的连锁反应。从毛鸡到分割品,价格均呈上升趋势,各环节实现盈利,产业链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重大转变。
毛鸡价格:7 月初,山东市场毛鸡价格最低降至 2.98 元 / 斤,养殖户为销售毛鸡面临诸多困难。进入 8 月,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屠宰场收鸡量不足,为获取足够毛鸡,不惜跨区域加价收购,毛鸡价格随之上涨,最高涨至 3.7 元 / 斤,涨幅达 23%。这一价格上涨使养殖户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分割品:下游分割品市场同样表现活跃,全线价格上涨。其中,翅中、凤爪等热门品类价格涨幅显著,在半个月内,每吨价格累计上涨 4000 - 4500 元。这些热门分割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分割品市场的繁荣,屠宰端实现扭亏为盈,单只盈利达到 0.36 元。
养殖端:商品鸡养殖端利润可观,单只利润达到 1.73 元。前期以低价补栏的养殖户盈利丰厚,单只鸡利润突破 2 元,创下年内新高。他们的成功促使其他养殖户期待下一次市场机遇。
这场 “V 型” 反转迅速而突然,使上半年还在亏损边缘挣扎的从业者感到意外。白羽鸡产业链的这一市场变化,让从业者深刻体会到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展示了农产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二、供需 “剪刀差” 引爆行情:三大推手重塑市场格局
白羽鸡市场此次突然的价格大幅上涨并非偶然,而是供需两端深度博弈以及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短短几个月内,供给端的大幅收缩与需求端的强劲回暖形成鲜明对比,打破了市场原有的供需平衡,引发价格剧烈波动。
(一)供给端:去产能 + 极端天气 “双重绞杀”
深度去产能效应显现:今年上半年,白羽鸡市场持续低迷,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行业亏损加剧。据相关数据,一季度白羽鸡全产业链亏损严重,种禽企业平均每羽亏损 0.8 - 1.2 元 ,商品鸡养殖单只亏损达到 0.5 - 0.8 元,屠宰企业亏损更为严重,单只亏损高达 0.6 - 1 元。在持续亏损压力下,种禽厂为减少损失,从 6 月中旬开始,部分种禽厂无奈采取抽毛蛋、提前淘汰种鸡等措施。李先生回忆称:“当时每多养一天,就多亏一天的钱,只能抽掉未孵化的毛蛋,提前淘汰种鸡,减少存栏量。” 这种大规模去产能行为导致 7 月商品代鸡苗供应量环比下降 0.95%,为后续价格上涨奠定了基础。
高温成 “隐形杀手”:今年夏天,全国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对于白羽鸡养殖而言,高温对雏鸡的生存和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在高温环境下,雏鸡生理机能受到极大影响,新陈代谢加快,食欲减退,抵抗力下降,存活率大幅降低。山东一位养殖户王先生表示:“今年夏天太热,鸡舍温度降不下来,很多雏鸡热死,存活率比往年下降 15% 左右,损失很大。” 此外,高温还影响肉鸡生长速度,使得 40 - 60 日龄在栏鸡数量减少 8%。短期内,供应缺口迅速扩大,市场上毛鸡和鸡苗供不应求,推动价格上涨。
种源传导滞后性:从产业链角度看,白羽鸡养殖周期较长,从祖代肉种鸡到商品代肉鸡出栏,需经历 14 个月。今年上半年,我国祖代肉种鸡更新量同比下降 36.72%,这意味着 14 个月后商品代肉鸡产能才会逐步恢复。在此期间,市场将处于供应不足状态,短期供应短缺局面难以短期内缓解。这种种源传导的滞后性进一步加剧了当前市场的供需矛盾,支撑了价格上涨。
(二)需求端:季节性回暖 + 进口扰动 “火上浇油”
补栏黄金窗口开启:随着高温天气消退,养殖风险降低,空栏养殖户迎来补栏的有利时机。8 月,样本企业周度出苗量预计降至 5235 万羽,环比再降 1.54%。养殖户纷纷抓住时机加大补栏力度,市场对鸡苗需求大增。一位养殖户表示:“现在天气凉快,鸡好养,8 月补栏的鸡苗能在十一节前出栏,赶上节日消费旺季,所以大家都积极补栏。” 补栏需求的集中释放使原本紧张的鸡苗供应更加短缺,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推动鸡苗价格持续上涨。
节日经济提前预热:开学季备货与国庆消费预期叠加,使市场对鸡肉的需求提前进入旺季。食品加工厂为满足开学季学校食堂以及国庆期间市场需求,提前 20 天启动采购计划,加大对鸡肉的采购量。同时,团膳订单量明显增长,每周增加 12%。学校食堂、企业食堂等团膳客户订单不断,带动市场上鸡肉分割品销量大增,价格上涨。从翅中、翅根到鸡胸肉、鸡腿,各类分割品价格全线上涨,进一步拉动毛鸡需求,形成良性价格传导机制。
进口端突发 “断供”:在国际市场,巴西禽流感爆发以及泰国部分禽企资质被暂停,对我国鸡肉进口造成重大冲击。巴西作为我国最大的鸡肉进口来源国,其鸡肉出口量锐减,导致我国市场上依赖进口的翅中、鸡爪等品类价格暴涨。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鸡肉进口量同比锐减 25%。国内市场上,翅中价格在短短一个月内上涨 40%,鸡爪价格涨幅也达到 35%。这些热门品类价格的上涨反向拉动毛鸡需求,国内养殖户订单量大幅增加,原本滞销的毛鸡成为屠宰场争抢的对象,价格随之上涨。
(三)市场情绪助推:从 “恐慌抛售” 到 “追涨囤货”
市场情绪在此次价格波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行业深度亏损时期,养殖户因恐慌纷纷低价抛售鸡苗和毛鸡,甚至出现 “割肉式去产能” 情况。而当市场行情反转,价格开始上涨时,市场情绪迅速转为乐观,养殖户惜售挺价,期待价格进一步上涨。种禽厂也通过控制出苗节奏、优先供应长期合作客户等策略,强化市场紧张预期。在这种市场情绪推动下,价格快速上涨,其中包含明显的情绪溢价。李先生感慨道:“一开始大家都急于抛售,现在又都不愿意卖,市场情绪变化对价格影响太大了。”
三、繁荣背后的隐忧:短期狂欢还是周期反转?
在经历此次迅猛的价格上涨和全产业链盈利之后,白羽鸡市场未来走势仍不明朗。尽管当前市场表现火热,但深入分析可发现,繁荣背后存在诸多问题,让从业者对行业中长期发展心存疑虑。
(一)产能 “堰塞湖” 隐患未解
虽然当前白羽鸡市场供应紧张,价格较高,但从产能角度看,产能过剩的根本矛盾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近年来,白羽肉鸡行业扩张速度较快,2024 年全国白羽肉鸡出栏量达到 86.46 亿只,创下历史新高,2025 年上半年,毛鸡出栏量同比再增 15.64% ,增长势头依旧强劲。随着 9 月后鸡苗供应量逐步递增,按照养殖周期推算,10 - 12 月毛鸡出栏量极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
一旦出栏量大幅增加,而市场需求未能同步跟上,供需关系将再次逆转,价格可能大幅回落。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指出:“现在的高价只是暂时的,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市场很可能再次出现供过于求局面,价格下跌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产能 “堰塞湖” 隐患对市场稳定构成威胁。
(二)终端消费 “天花板” 凸显
在价格上涨过程中,终端消费表现相对较弱。尽管分割品价格涨幅较大,但终端市场接受度有限。从商超数据来看,家庭端鸡肉采购量仅增长 5%,与翅中、凤爪等品类的大幅价格涨幅形成鲜明对比。
在餐饮市场,复苏步伐缓慢,高价产品销售情况不理想。许多餐饮企业表示,虽然鸡肉价格上涨,但为吸引顾客,菜单价格不敢轻易上调,导致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一些高档餐厅原本计划推出以鸡翅中、凤爪为主的特色菜品,但因价格过高,消费者反馈不佳,最终只能下架。
屠宰端也感受到终端消费的压力,库存周转天数已从 15 天延长至 22 天。库存积压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如果终端消费不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屠宰企业可能通过压低收购价格降低成本,这将直接影响养殖户利益。
(三)成本与价格的 “跷跷板” 风险
在白羽鸡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较大,约占总成本的 60% - 70%。当前,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单只肉鸡的饲料成本较去年同期上涨 18%。这意味着养殖户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一旦毛鸡价格在中秋后回落至 3.2 元 / 斤以下,按照当前养殖成本计算,养殖端将再度陷入亏损。在亏损压力下,养殖户可能选择 “恐慌性出栏”,大量抛售毛鸡,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形成价格 “踩踏” 的恶性循环。
山东一位养殖户李大哥无奈表示:“现在养殖成本这么高,全靠这波高价行情才勉强回本,如果价格再跌回去,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赶紧把鸡卖了,不然亏得更多。” 这种成本与价格的 “跷跷板” 风险使养殖户在市场波动中面临较大压力。
四、后市展望:短期高位震荡,长期仍需穿越周期
(一)8 月行情:“冰火两重天” 持续上演
展望 8 月,白羽鸡市场的 “冰火两重天” 态势仍将持续,但价格走势将呈现更为复杂的阶段性变化。上旬,市场需求依旧强劲,补栏旺季与供应缺口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鸡苗和毛鸡价格维持高位;中下旬,随着种禽厂出苗量逐步回升以及屠宰企业压价采购,市场价格可能出现一定程度回调。
上旬:补栏需求井喷,价格持续冲高:进入 8 月上旬,随着高温天气逐渐消退,空栏养殖户迎来补栏黄金时期。前期因高温和亏损观望的养殖户纷纷加大补栏力度,市场对鸡苗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前期去产能导致的鸡苗供应缺口仍未完全填补,7 月商品代鸡苗供应量环比下降 0.95%,使得市场上鸡苗供不应求局面更为严峻。在这种供需极度不平衡情况下,鸡苗价格有望继续冲高,冲击 4.5 元 / 只的高位。而毛鸡市场,由于 8 月毛鸡出栏量预计环比减少 0.92%,屠宰场为满足生产需求,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毛鸡价格将维持在 3.6 - 3.7 元 / 斤的高位区间。
中下旬:供应逐渐宽松,价格高位回调:到 8 月中下旬,随着种鸡场入孵积极性提高,种蛋价格涨至 2.1 - 2.5 元 / 枚,种禽厂出苗量将小幅回升,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然而,屠宰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会在此时加大压价采购力度。面对屠宰企业压价,养殖户挺价意愿也会逐渐减弱,市场价格将出现高位回调。预计毛鸡价格将回落至 3.4 - 3.5 元 / 斤,鸡苗价格也会相应调整,但仍将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二)中长期走向:产能出清与消费升级的 “赛跑”
对于白羽鸡市场中长期走向,行业内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乐观派认为,祖代种鸡进口受阻将引发行业产能深度调整,未来 14 个月商品代供应收缩,行业有望进入 2 - 3 年的产能去化周期,迎来新一轮景气行情;谨慎派则指出,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终端消费不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屠宰端将通过 “压价收鸡 + 低价抛货” 方式倒逼养殖端去产能,价格重心下移将是大概率事件。
乐观派:产能去化,开启新周期:今年上半年,我国祖代肉种鸡更新量同比下降 36.72%,这意味着未来 14 个月商品代肉鸡产能将逐步收缩。随着产能持续出清,市场供需关系将逐渐改善,价格有望进入上升通道。在产能去化过程中,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凭借在种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一些大型种禽企业通过优化种鸡养殖结构、提高种鸡生产性能等措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企业在产能去化过程中,不仅能稳定自身经营,还能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谨慎派:消费疲软,价格承压:终端消费始终是白羽鸡市场的关键因素。当前,终端消费市场表现不理想,家庭端鸡肉采购量仅增长 5%,餐饮市场复苏缓慢,高价产品销售遇冷。如果终端消费持续低迷,屠宰企业将面临巨大库存压力和亏损风险。为缓解压力,屠宰企业必然会压低收购价格降低成本,这将直接导致养殖端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再次陷入亏损。在亏损压力下,养殖户可能被迫减少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使得价格重心不断下移。某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鸡肉价格有所上涨,但我们不敢轻易提高菜品价格,否则会影响顾客消费意愿,导致销量下降。” 这种终端消费困境让谨慎派人士对市场中长期走势表示担忧。
(三)从业者生存指南
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养殖户、屠宰企业和投资者都需要根据市场形势,制定合理应对策略,以在市场博弈中生存和发展。
养殖户:理性补栏,关注存活率:养殖户应避免盲目追高补栏,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自身养殖能力。在当前高温期,45 日龄内鸡苗存活率需达到 90% 以上才具性价比,养殖户要密切关注鸡苗质量和健康状况,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鸡苗存活率。同时,要合理安排养殖计划,根据市场价格和养殖成本变化,灵活调整养殖规模,避免因过度补栏导致后期亏损。可以与屠宰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签订保价合同,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屠宰企业:高位去库,灵活定价:屠宰企业应利用当前价格高位时机,加快库存消化,降低库存风险。可以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开发新产品等方式,提高产品市场销量。在采购环节,与养殖端签订 “阶梯式收购协议”,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灵活调整收购价格,既能保证稳定的毛鸡供应,又能有效对冲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加强成本控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投资者:把握节奏,关注关键数据: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博弈可以关注中秋备货节点,抓住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投资机会。在中秋备货期间,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上涨,投资者可以在价格低位时买入相关股票或期货合约,在价格高位时卖出,获取差价收益。从中长期来看,需密切跟踪 10 月祖代种鸡引种数据,这是判断周期拐点的关键信号。如果引种数据持续低迷,说明行业产能去化仍在持续,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反之,如果引种数据大幅回升,市场供应可能会迅速增加,价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投资者要根据这些关键数据,合理调整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风险。
结语:当 “过山车” 式波动成为常态,如何把握确定性?
白羽鸡市场在短短 30 天内,价格从 “1.5 元 / 只无人问津” 急剧攀升至 “4.2 元 / 只抢购热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产业周期的极端波动,引发整个行业的高度关注。此轮价格的迅猛上涨,表面上是多种偶然因素叠加的结果,实则深刻揭示了行业长期潜藏的深层次矛盾。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价格过山车” 似乎已成为市场运行的常态,那么,究竟如何在这剧烈起伏中把握确定性,实现稳健发展,成为行业亟待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种源自主:突破 “卡脖子” 困境,夯实核心竞争力
在白羽鸡产业体系中,种源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产业发展走向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我国白羽肉鸡种源高度依赖进口,这不仅使我国白羽鸡产业面临严峻的 “卡脖子” 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一旦主要种源供应国发生疫情、调整贸易政策等,我国白羽鸡产业的稳定运行将遭受严重冲击。
近年来,我国在白羽肉鸡自主育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圣农 “圣泽 901” 品种表现突出。截至目前,“圣泽 901” 品种市场占有率已达 20%,其成功推广打破了国外种源的长期垄断,为我国白羽鸡产业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自主育种,企业得以更有效地把控种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圣农发展为例,凭借 “圣泽 901” 品种实现了种源环节的自主可控,有力降低了因种源依赖带来的风险,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地位。
(二)全产业链布局:构筑抗风险屏障,实现稳健发展
除种源自主外,构建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是企业在周期震荡中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温氏股份 “公司 + 农户” 的养殖模式为例,该模式在提高雏鸡存活率方面成效显著,较传统模式存活率提升 8%。这一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养殖环节风险,还促进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企业能够实现从种鸡养殖、鸡苗孵化、肉鸡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管控,有效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价格上行阶段,企业可通过下游销售环节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价格下行阶段,企业可借助上游环节的成本控制和内部协同,减少经营损失。凤祥股份作为港股首家内地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上市公司,通过 B + C 双线布局和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2022 年上半年,尽管消费品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但凤祥股份营收仍实现 24.1% 的增长,创造了上市以来半年业绩的最快增速。
(三)理性决策:于短期繁荣中保持清醒,为长期发展积蓄力量
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当前的高利润固然具有吸引力,但更应保持理性和冷静,清醒认识到这仅是行业深度调整后的阶段性反弹,并非根本性的市场反转。在短期繁荣时期,从业者应避免盲目跟风,要依据市场动态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养殖户在补栏决策时,需充分考量市场风险,避免过度补栏导致后期经营亏损;屠宰企业应合理控制库存水平,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投资者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时机,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同时,从业者应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为即将到来的产能竞争 “攻坚战” 储备充足资源和实力。
白羽鸡市场的 “冰火交织” 态势仍在持续,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那些掌握种源自主、构建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秉持理性决策的企业和从业者,才能在周期震荡中把握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逐步成熟,白羽鸡产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深刻变革,唯有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者,方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