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市场现状:价格承压下行,淡季特征显著
(一)现货价格跌破年内低点,市场悲观情绪蔓延
近期,生猪市场态势严峻,价格持续下行,对养殖户造成较大影响。据搜猪网数据显示,8 月中旬全国生猪均价降至 13.7 元 / 公斤,较 6 月低点再度下降 0.8 元 / 公斤,刷新 2025 年新低。此价格走势呈持续下滑态势,导致整个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
在北方主产区,河北、山东等地生猪均价已跌破 13 元 / 公斤,河南、东北等地规模场出栏价更是低至 12.8 - 13.2 元 / 公斤。面对如此低价,散户压栏惜售情绪开始松动。据统计,周度出栏量环比增加 12%,养殖户纷纷选择出栏以减少损失。
期货市场同样表现不佳,同步走弱。09 合约下破 14000 元 / 吨整数关口,这一走势反映出市场对短期供需宽松的强烈预期。投资者对短期内生猪市场表现信心不足,多选择离场观望,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二)出栏均重持续下降,产能释放节奏加快
在生猪市场价格下跌的同时,出栏均重也在持续降低。钢联数据表明,上周生猪出栏均重 123.32 公斤 / 头,环比下降 1.2 公斤。部分规模场主动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以下,主要原因是为减少饲料消耗,降低成本。在猪价低迷的背景下,成本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从出栏计划完成率来看,7 月样本企业出栏计划完成率在 95.7% - 97.1%,虽未达 100%,但差距较小。而 8 月计划出栏量环比增幅达到 6.6% - 7.0%,预计 8 月全国出栏量达 2472 万头。这意味着大量生猪将集中涌入市场,供应压力集中释放,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大量生猪出栏对本就疲软的市场形成较大冲击,猪价上行难度增大。
二、供需失衡深层原因:供应 “三高” 与需求 “两弱” 的角力
(一)供应端 “三高” 压制价格上行
产能兑现期叠加压栏出栏
从生猪生长周期分析,2024 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的产能在今年三季度集中兑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推算,8 月适重生猪理论供应量同比增加 15%,市场生猪供应大幅增长。
此外,前期养殖户压栏惜售的大猪(130 公斤以上)占比超过 30%。受高温天气影响,这些大猪生长速度减缓,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养殖户不得不加速出栏。近期单周屠宰量达到 13.9 万头,创下近两个月新高,充分表明市场供应压力巨大。大量生猪涌入市场,致使猪价承压持续下行。
2. 二次育肥补栏情绪低迷
在山东、河南等地,栏舍利用率高达 80%,但从业者对后市预期谨慎。二次育肥存栏量环比下降 8%,显示出市场对二次育肥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市场标猪供应过剩,仔猪价格同步走弱。15 公斤仔猪均价跌至 480 元 / 头,较 4 月高点下跌 20%,使得养殖户对二次育肥持谨慎态度,不愿冒险投入。
3. 冻品库存低位但建库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冻品库容率维持在 25% 的低位,按照常理此时应有较强建库动力。但实际情况是,屠宰企业观望情绪浓厚,等待更低价格。只有当现货价格跌至 13.0 - 13.5 元 / 公斤时,才会启动少量建库。在此情况下,冻品库存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无法有效缓解市场供应过剩局面。
(二)需求端 “旺季不旺” 成常态
终端消费疲软难振
持续高温天气致使家庭采购意愿大幅降低,农贸市场猪肉销量同比下降 10%。团餐、餐饮需求受经济环境影响表现欠佳。学校开学备货量较 2019 年同期减少 18%,白条肉走货速度放缓 30%。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猪肉终端消费需求难以提振,无法对猪价形成有效支撑。
替代品分流效应显著
鸡蛋、牛羊肉等替代品价格低位运行,促使居民蛋白消费结构发生调整。消费者在选择肉类时更倾向于价格实惠的替代品,猪肉在日常饮食中的占比降至 45%,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5 个百分点。替代品的分流作用明显,进一步削弱了猪肉市场需求,增加猪价上涨难度。
三、养殖利润承压:散户亏损扩大,龙头成本优势凸显
(一)不同养殖模式分化加剧
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下,不同养殖模式的利润状况出现明显分化。
外购仔猪模式面临深度亏损困境。一头 15 公斤仔猪价格在 480 - 520 元 / 头,育肥期饲料成本约 1200 元 / 头。以当前 13.7 元 / 公斤的生猪均价计算,头均亏损高达 186.91 元。这对中小散户造成沉重打击,资金链紧张问题愈发突出。部分地区中小散户已开始淘汰母猪,减少养殖规模以应对亏损。
自繁自养模式目前虽仍能勉强盈利,头均盈利 31.42 元,但与 5 月峰值相比,盈利空间大幅缩水,减少了 85%。规模场凭借先进育种优势,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达到 26 头 / 母猪,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将成本控制在 13.5 元 / 公斤以下。以牧原股份为例,其一体化养殖模式实现从种猪培育到饲料生产再到生猪养殖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成本,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更强抗风险能力。
(二)行业 “马太效应” 加剧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生猪养殖行业 “马太效应” 愈发显著。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凭借全国布局的屠宰产能和完善的冷链物流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其屠宰产能占比超过 40%,能够将分割肉利润率维持在 8% - 10%。同时,这些龙头企业通过期货套保等手段有效对冲价格风险,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可通过期货市场盈利弥补现货市场损失,保持稳定利润。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因缺乏深加工渠道,只能被动接受现货市场低价。一头生猪单头亏损幅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30%,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部分地区中小散户还面临卖猪难问题,因依赖中间商销售,中间商压价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这种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的马太效应正在重塑生猪养殖行业格局,未来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四、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与长期筑底的双重逻辑
(一)短期(8 - 9 月):供需宽松格局难改,价格或进一步下探
8 - 9 月期间,生猪市场供需格局依然严峻,价格大概率继续承受下行压力。
供应端方面,8 月样本企业生猪计划出栏量达 2472 万头,环比增幅 6.6%,市场生猪供应大幅增加,对疲软市场造成较大冲击。9 月,虽部分规模场有降重出栏计划,但整体出栏量仍将维持高位。前期压栏生猪仍有部分待出栏,二次育肥存栏猪也将陆续进入市场,市场生猪供应量将持续过剩,价格上涨难度较大。
需求端方面,若无中秋备货需求提振,市场需求将持续疲软。8 月家庭消费受高温影响依旧低迷,餐饮、团膳需求无明显改善。9 月,理论上中秋备货需求会有所增加,但从目前市场预期看,备货量或同比减少 15% - 20%。消费者对猪肉价格敏感度提高,经济环境不稳定时更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替代品,现货价格仍有下探至 13 - 13.5 元 / 公斤的风险。
此外,二次育肥补栏基本停滞,养殖户对市场信心不足,不敢轻易补栏。后期大猪若集中出栏,市场生猪供应量将瞬间暴增,可能引发价格踩踏事件,导致猪价大幅下跌。
不过,农业农村部 “反内卷” 调控政策落地带来一定利好。政策要求控制新增产能、合理淘汰低产母猪,引导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下降。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均降幅达到 1% 以上,将有效缓解未来 3 - 6 个月供应压力。预计 9 月中下旬,中秋备货需求将带动价格出现短期反弹,反弹幅度预计在 0.5 - 1 元 / 公斤,一定程度上缓解养殖户经济压力。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与消费复苏的周期博弈从中长期来看,生猪市场将在产能去化与消费复苏的周期中博弈。
产能调控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政策引导能繁母猪存栏量向 3900 万头基准线回归。历史数据显示,当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 4000 万头时,次年生猪价格往往上涨。预计 2026 年春节后,能繁母猪存栏量若回落至 3800 万头以下,对应 2026 年下半年生猪供应将明显减少,届时猪价有望反转。
饲料成本方面,玉米、豆粕价格走势备受关注。若未来玉米、豆粕价格回落 10%,将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0.3 元 / 斤。这对养殖户而言是重大利好,养殖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空间扩大,有助于行业摆脱 “成本线附近挣扎” 的局面,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消费端方面,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居民消费能力有望提升,猪肉消费将逐渐回暖。节假日期间猪肉需求量通常大幅增加,预计 2025 年四季度,受元旦、春节等节日影响,猪肉消费将迎来旺季。但考虑 2026 年春节在 2 月中旬,春节备货需求延后,今年四季度需求支撑力度相对有限。长远来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为生猪市场长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五、给养殖户的实操建议
面对当前生猪市场复杂形势,养殖户需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降低损失,应对市场挑战。
(一)合理规划出栏节奏
有大猪存栏(130 公斤以上)的养殖户,应把握当前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时机尽快出栏。后期大猪集中出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供应压力,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养殖成本和预期利润制定合理出栏计划,避免盲目压栏惜售,以免错过最佳出栏时机导致损失扩大。
(二)优化母猪存栏结构
在能繁母猪存栏方面,养殖户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低产母猪生产效率低下,且消耗大量饲料和养殖资源,增加养殖成本。可与专业种猪企业合作,引进优质种猪,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同时,合理控制母猪存栏量,避免产能过剩,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养殖条件确定合适母猪存栏规模,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成本控制
饲料成本方面,养殖户可与饲料供应商协商争取更优惠价格,根据猪生长阶段科学调整饲料配方,在保证猪营养需求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例如,猪育肥后期可适当减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增加能量饲料,满足生长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此外,要加强养殖场日常管理,降低水电、兽药等其他成本支出,定期维护保养养殖设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维修费用。
(四)拓展销售渠道
除传统生猪销售渠道外,养殖户可积极拓展其他销售途径。与当地屠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生猪稳定销售。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销售,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部分养殖户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生猪,提高销售价格和产品知名度。还可考虑与肉类加工企业合作,将生猪深加工成火腿、腊肉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