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季度猪业市场全景:上下游产品分化加剧
1.1 生猪与白条猪肉:跌后震荡,跌幅相对可控
2025 年前 8 个月,猪业市场上游领域,瘦肉型生猪交易均价为 14.72 元 / 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 9.91%,年初累计至今,跌幅达 16.19%。与之紧密相关的膘厚处于 2.5 - 3.5CM 的白条猪肉,成交均价为 18.90 元 / 公斤,同比跌幅为 10.30%,累计跌幅为 19.64%。
从价格走势曲线分析,二者呈现极为相似的 “下跌后横盘” 态势。其原因主要源于供应与需求两端的相互作用。供应端方面,2024 年能繁母猪持续扩产,到 2025 年,适重猪源数量大幅增多,较以往增加 12%,市场供应显著充裕。需求端,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对猪肉消费热情降低,主力消费人群转移,加之替代品价格相对较低,多种因素叠加致使猪肉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同比下降 8% 。在此供需失衡状态下,生猪价格于低位区间震荡。
从成本传导角度深入剖析,生猪在白条猪肉生产成本构成中占比约 95%。白条猪肉定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成本加成,故而其价格走势与生猪基本一致。生猪价格下跌时,白条猪肉价格随之下降;生猪价格横盘,白条猪肉价格亦难以独善其身。
1.2 冻品猪肉:价跌量缩,国产冻品领跌
此时期冻品猪肉市场呈现不同景象。国产冻品二号肉价格下跌幅度显著,成交均价为 21601.97 元 / 吨 ,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 16.15%,远超生猪价格跌幅。进口二号肉情况特殊,因与国产猪肉价格出现 “倒挂”,即进口二号肉价格较国产高 1.17% ,导致实际成交数量稀少,价格跌幅收窄至 8.13%,部分港口甚至处于有价无市状态。
国产冻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核心因素是鲜冻猪肉价差不断缩小。当前,二者价差仅在 1 - 2 元 / 公斤 ,在如此微小价差下,下游经销商、餐饮企业等采购主体,基于成本和品质等多方面考量,更倾向于采购新鲜猪肉。与此同时,屠宰企业库容率不断攀升,达到 28%,超出去年同期 5 个百分点。面对高库存压力,企业为尽快出货、回笼资金,不得不采取降价销售策略,这进一步加剧了国产冻品价格下跌速度,形成恶性循环。
二、价格分化背后: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
2.1 供应端:产能高位运行,结构错配凸显
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生猪供应的先行指标,2025 年 7 月达到 4043 万头 ,超过正常保有量 3.7%。按生猪生长周期推算,四季度生猪供应量可能达到 2.8 亿吨,同比增长 6% 。如此庞大的供应量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以 2024 年市场情况为例,当时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致使 2025 年生猪供应大幅增加,市场猪肉供应充足,但消费者需求增长滞后于供应步伐。
出栏节奏方面,集团场和散户存在明显分化。2025 年 7 月,集团场为尽快回笼资金,出栏量环比增长 5%,大量生猪集中涌入市场,短期内市场猪肉供应量迅速增加。而散户因对未来市场价格期望较高,普遍压栏惜售。目前,140 公斤以上大猪占比已达 35%,导致市场标猪阶段性紧张,大猪面临压价困境。这种出栏节奏分化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不平衡,使价格走势更为复杂。
2.2 需求端:传统旺季失效,替代效应加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消费习惯发生深刻转变。2025 年上半年,人均猪肉消费下降 3.2%,而鸡肉、牛肉消费分别增长 5% 和 4% 。预制菜普及对传统腌腊需求产生较大冲击。春节期间,腌腊量下降 15% ,以往家家户户腌制腊肉、灌制香肠的场景逐渐减少。一方面,预制菜的便捷性吸引众多消费者;另一方面,人们饮食习惯朝着更加多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冻品需求方面同样不容乐观。餐饮企业作为冻品猪肉重要采购方,因鲜冻价差缩小,冻品采购量减少 20% 。在部分城市餐饮市场调研发现,当鲜冻价差缩小到一定程度时,餐饮企业更愿采购新鲜猪肉,因其口感和品质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进口副产品情况较为特殊,受预制菜需求影响,猪心、猪肝等产品需求微涨,使得冻品市场内部呈现 “主品跌、副品稳” 的结构分化。
三、四季度走势预判:上游或现弱反弹,下游冻品压力延续
3.1 生猪及白条猪肉:低位小涨,幅度有限
供应端,三季度养殖端降重出栏策略成效显著,生猪均重从 130 公斤降至 125 公斤。这一变化调整了市场标猪供应结构,预计四季度实际可售标猪数量将减少 8%。中秋、国庆双节带动市场需求短期提振,学校开学后食堂采购量增长 12% ,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生猪价格具备一定上涨动力,预计将反弹至 15 - 15.5 元 / 公斤,涨幅约 5%。
然而,价格反弹基础并不稳固。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高位,对市场形成潜在压力。一旦市场需求热度稍减,11 月之后,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将再次增加,价格很可能再次面临下行压力。如 2024 年市场,虽某些节日期间价格有所上涨,但随后因供应增加再次回落。
3.2 冻品猪肉:供需两弱,价格缓跌为主
冻品猪肉市场四季度面临供需两弱困境。供应端,前三季度进口猪肉及副产品累计量已达 120 万吨 ,屠宰企业冻品库存超 80 万吨。为避免明年上半年资金大量占用,企业四季度加速库存甩卖意愿强烈。
需求端,若鲜冻猪肉价差维持在 3 元 / 公斤以内 ,下游市场采购意愿难以有效提升。就当前市场情况,短期内该价差难有较大改变。预计国产冻品二号肉价格将跌至 20000 - 21000 元 / 吨 ,跌幅为 5% - 10%。不过,进口副产品中猪心、猪肝等产品,受餐饮预制菜需求增长带动,价格或逆势微涨 2% - 3%。这反映出在整体市场下行趋势下,细分领域需求变化对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四、产业链利润重构:上游微利,中下游承压
4.1 养殖环节:成本支撑下的微利博弈
当前猪业市场中,养殖环节利润状况备受关注。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利润处于 50 - 100 元区间 。微薄利润对养殖户而言,每一分都至关重要。规模化养殖场凭借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完全成本可控制在 13 元 / 公斤以下 。以温氏股份为例,其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饲料转化率,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稳定盈利。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成本相对偏高,大多在 14 - 15 元 / 公斤 。市场价格波动时,其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普遍处于微亏状态。如此盈利状况使中小散户补栏积极性降至冰点。7kg 仔猪均价目前为 436 元 / 头 ,较之前环比下跌 4.18% ,从侧面反映市场对仔猪需求不高,养殖户对未来市场预期较为悲观。
4.2 屠宰与加工环节:亏损扩大,转型迫在眉睫
屠宰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中面临严峻挑战。由于白条价格持续下跌,其毛利率已降至 3% ,处于微利边缘。部分企业为维持运营,不得不依赖政府收储政策勉强保本。在部分地区,政府会在市场价格过低时收购部分猪肉进行储备,以稳定市场价格和保障养殖户利益。但这种方式仅能短期缓解屠宰企业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冻品加工企业处境同样艰难。一方面,库存压力巨大,大量冻品积压仓库,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消费者对冻品购买意愿不高。在双重挤压下,企业利润空间大幅收窄。为寻求突破,许多企业积极转型,向鲜品零售和预制菜领域拓展。盒马推出的 “39.9 元家庭冻肉组合” 是成功案例。通过组合销售方式,吸引消费者关注,带动销量增长 20% ,为企业带来新利润增长点。越来越多企业加大在预制菜领域研发和生产投入,推出多种口味和类型预制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
五、给从业者与消费者的建议
5.1 养殖户:控体重、顺周期,避免盲目压栏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猪业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决策关乎切身利益与未来发展。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养殖户应采取科学、理性策略应对。
逢市场价格上涨时,出栏 120 - 125 公斤的适重猪,是养殖户规避风险的重要举措。价格上涨时及时出栏适重猪,可有效避免大猪存栏时间过长面临的价格下跌风险。大猪饲养需消耗更多饲料成本,且随市场供需变化,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市场供应过剩时,大猪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导致养殖户利润受损。因此,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价格走势,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果断出栏适重猪,锁定利润。
关注政策动向对养殖户至关重要。政府政策调控对猪业市场影响深远。若四季度猪价反弹至 15 元 / 公斤以上,且政策环境有利于养殖行业发展,养殖户可适度补栏优质仔猪。选择仔猪时,优先选择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超 27 头的高产母猪后代。此类仔猪生长潜力和繁殖性能更高,未来养殖过程能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经济效益。补栏数量需依据自身养殖条件和市场预期合理控制,避免过度补栏导致市场供应过剩,再次引发价格下跌。
5.2 消费者:鲜品尝鲜正当时,冻品储备需谨慎
对于广大消费者,当前猪业市场价格走势为日常采购提供参考依据。此时期,消费者可依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情况做出更明智消费选择。
短期来看,鲜猪肉价格处于低位,白条均价为 18.9 元 / 公斤,是家庭日常采购鲜猪肉的良好时机。新鲜猪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能满足家庭成员饮食需求。采购鲜猪肉时,消费者可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等渠道,确保购买到质量安全的猪肉。还可关注商家促销活动,以更实惠价格购买心仪猪肉产品。
冻品猪肉市场情况较为复杂,消费者储备冻品时需谨慎。因冻品猪肉价格持续下降,部分加工类冻品,如冻排骨、猪蹄等,价格相对实惠,消费者可在价格较低时适量储备。储备冻品时,务必注意产品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冻品猪肉应储存在 - 18℃以下低温环境,以保证品质和口感。购买冻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到过期或质量不佳产品。消费者还可根据家庭实际消费情况,合理控制冻品储备量,避免储备过多造成浪费。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
回顾 2025 年,猪业市场呈现显著分化态势,上游生猪与白条猪肉虽处于低位震荡,但仍有反弹迹象;下游冻品猪肉却深陷价格困境。这一鲜明对比背后,是产能去化不彻底与消费升级滞后的深层矛盾。
对于从业者,当下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生猪价格短期反弹窗口,养殖户应果断出手,合理控制存栏,避免盲目跟风;冻品企业则需深入挖掘细分市场,把握预制菜等新兴需求带来的结构机会,实现差异化竞争。
从消费者角度,市场价格分化提供更多选择。鲜猪肉价格低位时,家庭采购可尽情享受新鲜食材美味;冻品价格合理时,储备一些加工类产品不失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展望未来,行业真正转机依赖能繁母猪实质性去化。按照农业农村部规划,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为市场供需平衡奠定基础。新兴渠道如预制菜、跨境电商对冻品需求的激活,也将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市场 “深蹲” 后的复苏,考验产业链各环节应变能力,需要各方保持耐心与韧性,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变革中实现突破。 (数据支持:卓创资讯、Mysteel 农产品、国家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