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鸡蛋价格持续下行,多地创十年最低价
(一)均价跌破 4 元 / 斤,区域分化显著
近期,菜市场中鸡蛋价格出现明显下跌。8 月 22 日,全国鸡蛋均价为 3.92 元 / 斤,较上周下降 1.8%,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 18.3%,达到 2015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曾经作为 “平价营养代表” 的鸡蛋,当前价格亲民程度令人惊讶。
在主产区,山东、河北等地鸡蛋均价徘徊在 3.8 - 3.9 元 / 斤,河南、江苏部分地区价格更是低至 3.5 - 3.7 元 / 斤。销区市场同样受到影响,北京、上海的鸡蛋均价处于 4.2 - 4.5 元 / 斤,较 7 月高点下跌 20%。厦门农贸市场的鸡蛋价格低至 4 元 / 斤,折合单个鸡蛋仅 0.29 元,有网友调侃其价格比白菜还低。如此低价让消费者在采购时感到实惠,但却使养殖户面临困境。
(二)旺季不旺成为常态,库存压力急剧增加
按照以往市场规律,8 月作为中秋备货的传统旺季,鸡蛋价格通常会迎来上涨行情。然而今年情况发生变化,呈现出 “量价齐跌” 的局面。
从库存数据来看,全国主产区库存周转天数达到 25 天,较往年同期增加 8 天,表明大量鸡蛋积压在仓库,难以及时销售。销区贸易商普遍反映出货缓慢,不敢囤货。厦门批发商老王表示,往年一天能销售 200 箱鸡蛋,如今 300 箱积压且批发价较上月下跌 0.5 元 / 斤。销售旺季遭遇困境,使整个鸡蛋产业链陷入迷茫。
二、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蛋价下跌的双重因素
(一)供应端:13 亿只蛋鸡引发 “产能过剩”
鸡蛋价格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鸡蛋市场严重供过于求。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4 年全国鸡苗补栏量同比增长 6.14%,达到近五年新高。这些鸡苗在 2025 年全部进入产蛋期,预计在产蛋鸡存栏量将突破 13 亿只,较 2023 年增加 12%。按照每只蛋鸡日产蛋约 70 克计算,日产蛋量超过 10 万吨,市场鸡蛋供应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此外,8 月新开产蛋鸡数量环比增加 5%,但养殖户普遍存在惜售老鸡的现象。当前 450 日龄以上老鸡存栏占比达到 20%,远高于正常水平。这种 “新老鸡叠加” 的情况,使市场上鸡蛋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供应高峰提前到来。庞大的产能让市场难以承受,导致鸡蛋价格不断下跌。
(二)需求端:消费降级与替代效应双重制约
除供应过剩外,需求端的疲软也对鸡蛋价格产生不利影响。持续的高温天气抑制了家庭消费者的采购热情,农贸市场鸡蛋销量同比下降 15%。许多家庭表示,天气炎热导致胃口不佳,鸡蛋消耗明显减少。
在餐饮和食品加工领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由于今年闰六月,中秋时间推迟,餐饮企业和食品厂备货量减少 20%。厦门一家烘焙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都是现用现买,不敢囤货,担心积压库存。
同时,鸡蛋还面临着较强的替代效应。当前生猪、水产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猪肉、鱼虾等对鸡蛋的替代率提升 30%。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 “低单价、多样化” 的蛋白摄入方式,家庭日均用蛋量下降 10%。在丰富的食材选择下,鸡蛋不再是消费者的唯一选择,需求被进一步分流。
三、养殖户深陷亏损困境,特色蛋成为突围方向
(一)成本与售价倒挂,中小散户经营困难
在蛋价暴跌的情况下,养殖户成为最大受害者。成本与售价的严重倒挂使他们陷入亏损。漳州蛋农蔡前进算了一笔账:现在生产 1 斤蛋的成本约为 4.5 元,包括豆粕饲料、鸡苗成本、防疫、人工成本、水电费用和鸡场折旧等,但现在批发价仅为 3.8 元,卖 1 斤就亏损 0.7 元。如果销售普通鸡蛋,几乎没有利润。曾经被视为 “致富途径” 的蛋鸡养殖,如今成为难题。
自 5 月以来,蛋鸡养殖已连续 4 个月亏损。更糟糕的是,淘汰鸡价格也同步下跌,目前已降至 4.8 元 / 斤。对于养殖户来说,面临 “卖鸡也亏,不卖更亏” 的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养殖户选择减少养殖规模,目前空栏率已达到 15%。中小散户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优势,难以承受长期亏损,很多人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二)差异化竞争实现突破,特色蛋逆势增长
在普通鸡蛋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特色蛋逆势增长,成为养殖户突围的方向。
柴鸡蛋、绿壳蛋、头窝蛋等高端品类,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获得了较高的溢价。这些特色蛋均价在 8 - 12 元 / 斤,较普通蛋溢价 100% - 200%。厦门商超数据显示,有机蛋销量增长了 25%,成为鸡蛋品类中唯一盈利的品类。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愿意为高品质的特色蛋支付更高价格。
为顺应市场趋势,部分养殖户开始加速生态转型,转向散养、无抗养殖模式,并对鸡舍进行生态改造。他们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渠道,推出 “认养母鸡” 等创新模式,将鸡蛋与 “健康、绿色” 的标签紧密联系。这种生态转型不仅提升了鸡蛋品质,还赋予产品更多附加价值,使鸡蛋售价能够提升 30% - 50%。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些养殖户通过差异化竞争成功突破,为蛋鸡养殖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四、后市展望:短期难反弹,长期看产能调整
(一)短期(1-2 周):低位震荡,中秋备货难以扭转局势
短期内,鸡蛋价格似乎难以迎来反弹。卓创资讯指出,当前库存处于高位,全国冷库蛋存量超过 50 万吨,这些积压的鸡蛋对市场形成较大压力。老鸡淘汰缓慢,养殖户抱有价格回升的侥幸心理,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即使中秋前 10 天备货量预计增加 10%,也难以扭转蛋价的下跌趋势。蛋价预计维持在 3.8 - 4.2 元 / 斤区间,看似稳定的价格背后,实则反映了市场的无奈。华北、东北地区可能小幅回落 0.1 - 0.2 元 / 斤,这些地区的养殖户将面临更大压力。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和贸易商需谨慎应对,避免因价格波动遭受损失。
(二)中长期:产能调整是唯一出路
被动淘汰加速:持续亏损的局面正迫使中小散户退出市场,这或许是市场自我调节的方式。预计 2025 年四季度在产蛋鸡存栏量将下降 5% - 8%,产能有望回归 12 亿只的合理区间。当产能逐渐回归合理水平,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鸡蛋价格也有望逐渐回升。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许多养殖户将不得不面临转型或退出的选择。
消费端可能出现转机:9 月开学季、10 月腌腊季可能会给鸡蛋需求带来短期提振。学校开学后,食堂对鸡蛋的采购量会增加;腌腊季时,一些传统腌制食品也需要大量鸡蛋作为原料。但从长期来看,鸡蛋市场需要依赖深加工来拓展工业用途,降低鲜蛋市场压力。卤蛋、蛋制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渐增加,通过发展深加工产业,可以将过剩的鸡蛋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从而缓解鲜蛋市场的供应压力。这不仅是鸡蛋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蛋鸡养殖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五、结语:蛋价大幅下跌背后的产业转型困境
8 月的鸡蛋市场,是 “供应过剩周期” 与 “消费升级滞后” 的集中体现。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扩产的后果正在显现,转型特色养殖、对接高端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低价鸡蛋虽然是 “实现吃肉自由” 的时机,但也需关注产业的可持续性 —— 当 “0.29 元 / 个” 成为常态,或许意味着我们正在透支未来的优质蛋白供应。
鸡蛋价格跌至十年新低,您是会趁机囤货还是担心产业受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