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收储发力,传递市场积极信号
近期,猪肉价格走势备受关注。8 月 2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消息,将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随后,华储网迅速公布 8 月 25 日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的详细安排。在猪价持续低迷、行业深陷亏损的背景下,这一举措为市场注入了关键支撑。
冻猪肉收储的核心目的与主要影响在于 “托市” 与 “稳预期”,并非直接显著拉升猪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8 月 25 日的收储主要向市场传递明确的政策信号,旨在防止猪价进一步非理性下跌,增强市场信心。但需明确的是,该举措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生猪供需的基本面。那么,此次收储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市场现状?又将对市场产生哪些深远影响?以下将进行深入分析。
二、年内收储有限,市场供需矛盾仍存
(一)上半年猪价震荡,收储节奏随市调整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走势起伏较大。上半年,猪价震荡难降,养殖行业持续盈利,冻猪肉市场收储动作基本维持等量轮储状态,无实质性增量操作。养殖户虽处于盈利状态,但仍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保持谨慎态度。
进入 6 月,市场形势突变,猪价迅速跌破养殖端 “7 元” 的心理防线。这一变化导致行业盈利大幅压缩,高成本企业率先陷入小幅亏损。此时,真正意义上的收储正式启动,为养殖户提供了一定保障。
8 月,随着产业政策对产能的进一步调控,市场供需天平进一步向供应端倾斜,供强需弱局面局部扩大。二次育肥入场谨慎,消费市场未见利好,猪价再次跌破前低,降至 13.6 元 / 公斤,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中旬时,除部分低成本头部企业仍能维持盈利外,多数养殖场已进入亏损状态,行业期待市场转机。
(二)收储规模有限,难改供需基本面
了解市场整体背景后,分析此次收储的具体规模。此次计划收储 1 万吨冻猪肉,看似数量可观,但对于庞大的市场而言,作用有限。冻猪肉收储通常以猪只的二四号肉(即前腿肉和后腿肉)为主,这部分肉重量占比通常在 30%-40% 之间。经折算,1 万吨冻猪肉大约需要屠宰近 21 万头生猪。然而,国内每月生猪出栏量近 6000 万头,收储量占比极小。这意味着收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市场供需失衡的基本面,但在特定时期及短期内,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供应压力。
三、短期影响:提振信心,缓解短期压力
(一)稳定市场情绪,避免非理性抛售
当猪价过度下跌时,收储政策向市场传递明确的 “托底” 信号,稳定了养殖端从业者的预期,避免因担忧价格持续暴跌而引发的非理性集中抛售。这一举措有效减缓了猪价下跌的速度与深度,对稳定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收储政策不仅影响现货市场,在金融市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中,生猪养殖类股票及合约因政策支持出现短期上涨态势,投资者对行业信心增强。以 6 月 11 日收储为例,消息发布后,生猪期货主力合约 2509 自 6 月 9 日以来持续反弹,市场情绪得到显著提振。这种信心的传递对稳定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生态至关重要。
(二)短期供需微调,压力边际减轻
从整体市场规模看,1 万吨收储量对于每月近 6000 万头出栏量的市场占比极小,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需失衡局面。但在特定时期,如当前猪价低迷、养殖户亏损加剧的情况下,收储能发挥一定作用,微幅减轻部分供应压力。收储虽无法改变市场大趋势,但能在短期内提振市场,为养殖户带来希望,争取市场调整时间,避免价格过度下跌对行业造成更大冲击,起到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
四、中长期影响:政策引导,促进行业深度调整
(一)加速产能去化,推动行业拐点到来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处于关键调整期,行业亏损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促使养殖场(户)加速淘汰低效产能。
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计划年底前累计调减 32 万头能繁母猪,将存栏量从峰值的 362 万头降至 330 万头。这一主动调减举措预计将减少 800 多万头肥猪供给,对市场产能调控起到示范作用。
在行业亏损压力下,许多中小养殖场(户)也开始重新审视养殖规模和生产效率,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优化养殖结构。部分高成本、低效率养殖场因无法承受持续亏损而退出市场。
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按照市场规律和生猪生长周期推算,预计到 2026 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重要拐点,从增长转向下降。这一转变将逐步缓解当前市场供应过剩压力,为猪价回升奠定基础。
(二)告别规模扩张,迈向效率竞争新赛道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从过去的 “规模扩张” 模式逐步转向 “效率竞争” 新赛道,标志着行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竞争优势。例如,牧原股份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养殖系统,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调控和猪只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并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相比之下,中小散户面临更大转型压力。由于资金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在成本控制和疫病防控方面相对薄弱。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中小散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为在市场立足,部分养殖户尝试与大型企业合作,加入 “公司 + 农户” 代养体系,借助企业技术和资源提升养殖水平;部分养殖户则专注特色养殖,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更多企业和养殖户参与 “效率竞争”,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整个行业朝着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行业整体效益。
(三)平滑猪周期,稳定生猪产能
在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历程中,“猪周期” 一直是困扰养殖户和行业的重要问题。猪价大幅波动不仅影响养殖户收益稳定性,也对市场稳定供应带来挑战。适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成为平滑 “猪周期”、稳定生猪产能的关键因素。
当猪价长期过低时,养殖户积极性受挫,在亏损压力下往往集中淘汰能繁母猪以减少损失。这种行为虽短期内缓解经济压力,但长远看会埋下未来产能短缺隐患。一旦产能短缺,猪肉供应减少,猪价必然大幅上涨,引发 “猪周期” 剧烈波动,影响养殖户利益、市场稳定和消费者生活。
收储与放储政策如同调控市场的 “蓄水池”,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当市场供大于求、猪价下跌时,政府通过收储冻猪肉减少市场供应量,稳定猪价,保护养殖户利益;当市场供小于求、猪价上涨时,政府通过放储冻猪肉增加市场供应量,平抑猪价,保障消费者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收储与放储政策维持了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行业在相对平稳环境中发展。
以过往市场情况为例,2018 - 2019 年非洲猪瘟疫情期间,生猪产能大幅下降,猪价飙升,政府及时投放储备冻猪肉,缓解市场供应紧张局面,稳定猪价;2021 - 2022 年,生猪产能过剩,猪价持续下跌,政府多次启动收储工作,提振市场信心,避免猪价过度下跌。这些案例充分证明收储与放储政策在平滑 “猪周期”、稳定生猪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短期托底筑基,长期转型破局
此次冻猪肉收储是应对当前生猪市场低迷的重要举措。短期来看,为市场提供托底支撑,稳定各方信心,为养殖户带来希望;长期而言,是推动行业转型的重要信号,引导行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当前,生猪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高企等挑战,收储政策作为行业发展的 “压舱石”,提供了稳定基础。行业应以此为契机,加速去化低效产能,提升生产效率,这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望未来,只要行业各方协同合作,以收储政策为指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身竞争力,就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推动行业在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中稳健前行,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