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猪价持续下行,政策举措能否有效止跌
近期,生猪市场呈现出低迷态势。2025 年 8 月,全国生猪均价大幅下滑,降至 13.82 元 / 公斤 ,北方多地价格更是跌破 13 元 / 公斤,进入 “6 元时代”(换算后每斤生猪价格在 6.5 - 6.9 元区间)。这一价格走势使得养殖户面临严峻挑战,养殖收益受损,甚至出现亏损情况。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迅速响应,紧急启动年内第二次中央冻猪肉收储计划,于 8 月 25 日收储 1 万吨冻猪肉 。这一举措旨在稳定市场预期,抑制猪价持续下跌趋势,体现了政策对市场的托底意图。
然而,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于正常保有量 3.7% ,预示着后续生猪供应将保持充足。同时,养殖端已陷入深度亏损,行业对市场行情好转寄予厚望。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政策主导的稳定价格行动能否有效扭转供需失衡局面,成为养殖户及整个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下文将深入剖析猪价下跌原因以及政策收储的影响。
二、价格暴跌成因: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
猪价持续下行,其背后是供应端与需求端的双重压力,共同导致猪价维持在低位运行。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出栏压力集中释放
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决定未来生猪出栏规模的关键因素。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3 万头 ,超出正常保有量(3900 万头)3.7% ,且已连续 8 个月高于 4000 万头警戒线。较高的能繁母猪存栏量预示着未来 6 个月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处于高位,供应压力显著。例如,以一头能繁母猪一年产仔约 20 头计算,多出的 143 万头能繁母猪,未来一年将新增约 2860 万头仔猪,育肥出栏后将大幅增加市场生猪供应量。
集团猪企加大出栏力度:进入 8 月,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纷纷增加出栏量,出栏计划环比增长 8%-10% 。这些大型企业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出栏量的增加对市场产生直接冲击。以牧原为例,8 月出栏量达 567.2 万头,大幅提升了市场生猪流通量。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猪病风险上升,部分散户为减少损失,选择集中抛售生猪。据统计,8 月第三周市场生猪流通量周增 5% ,标猪出栏均重降至 124 公斤 ,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表明养殖户急于出栏,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局面。
(二)需求端:高温淡季与消费分级,终端需求承接能力不足
传统消费淡季影响:夏季高温天气对猪肉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家庭烹饪时,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清淡、易储存食材,猪肉消费量减少约 20% 。餐饮端受限酒令及团餐业务收缩影响,以猪肉为主料的菜品销量大幅下降。数据显示,白条肉日均成交量环比下降 15% ,屠宰企业开工率仅 28% ,处于历史低位。如一些大型连锁餐厅反馈,夏季猪肉菜品点单率明显降低,消费者更偏好凉拌菜、海鲜等菜品。
价格敏感型消费主导市场:在消费市场中,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当前猪价低迷,低价冷冻肉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采购量增长 10% ,而商超鲜猪肉销量下降 8% 。这一升一降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更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冷冻肉,压缩了生鲜猪肉的溢价空间,阻碍猪价回升。
(三)市场情绪:恐慌性抛售加剧价格下跌
当猪粮比价降至 5.8:1 ,外购仔猪育肥头均亏损超 200 元 时,养殖户心态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散户为止损开始 “不计成本出栏”,这种恐慌性抛售情绪迅速蔓延。在资本市场,8 月第三周生猪期货非商业净空持仓增加 12% ,投资者普遍看空市场,形成 “价格下跌 - 抛售加剧 - 预期恶化” 的负向循环,进一步推动猪价下跌。
三、政策 “组合拳” 举措:收储托市与产能调控协同推进面对猪价持续下跌的严峻形势,政策层面迅速采取 “组合拳” 策略,通过收储托市与产能调控等多方面措施,力求稳定生猪市场。
(一)万吨收储稳定市场:短期价格稳定与信心修复即时
供需调节作用:8 月 25 日的 1 万吨冻猪肉收储计划,虽收储数量有限,但在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按二、四号肉占比计算,相当于临时消化约 20 万头生猪 ,全国日均生猪出栏量约为 600 万头 ,此次收储临时消化了当日全国出栏量的 3% 。这一行动有效缓解了屠宰场库存压力,部分地区猪价止跌反弹,每公斤上涨 0.2 - 0.3 元 。如河南地区,收储消息发布后猪价迅速回升,稳定了养殖户信心。
强烈政策信号意义:这是今年第二次中央冻猪肉收储,继 6 月 11 日首次收储后,此次二次收储释放出更为强烈的政策托底信号。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牧原、新希望等养猪龙头企业股价在收储消息发布当日涨幅超 5% 。养殖端压栏惜售情绪升温,养殖户对猪价信心逐渐恢复,标猪出栏均重止跌回升至 125 公斤 ,表明养殖户不再急于抛售,开始观望市场价格走势。
(二)产能调控精准施策:去母猪、控体重、禁二育
能繁母猪去化工作启动: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调减 100 万头低效产能,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压减至 3950 万头的合理区间 。这一举措从源头上控制生猪供应,大型企业如牧原、神农等积极响应,率先淘汰低产母猪。统计显示,6 - 8 月行业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2% ,去化效果初步显现。例如,牧原上半年调减能繁母猪超 8 万头 ,为行业产能调控起到示范作用。
严格管控出栏体重:政策要求规模场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 ,通过 “限饲 + 早出栏” 策略,预计可减少生猪存栏量约 200 万吨 ,相当于 1400 万头生猪提前出栏。以山东菏泽单县一家生猪养殖企业为例,其出栏商品猪均重从 5 月份的 128 公斤 ,降至 7 月底的 123 公斤 ,8 月进一步降至 119 公斤 ,有效减轻了市场后期供应压力。
严禁二次育肥投机行为:为防止市场投机扰乱价格,相关部门严禁企业向中间商销售适合二次育肥的标猪(110 - 140 公斤区间) 。某头部企业出台内部文件,对参与二次育肥的经销商取消年度返利并终止合作 。这一措施切断了二次育肥炒作链条,促进市场理性发展。
(三)地方配套政策强化支持:环保与补贴双管齐下
环保整治清退部分散户: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安徽、辽宁等养猪大省开展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据统计,约 5000 余家中小散户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 。如在辽宁,部分养殖场因私挖渗坑直排猪粪水、停用处理设施暗管偷排废水等违法行为被重罚,相关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这一行动虽对部分散户产生影响,但从长远看,有利于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临时补贴缓解资金压力:为缓解养殖户短期资金压力,四川、河南等地推出临时养殖补贴政策,对存栏 500 头以上的猪场,给予每头 50 元的补贴 。这一补贴在猪价低迷时期,为养殖户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帮助其维持生产经营。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中长期周期拐点分析
随着政策 “组合拳” 持续发挥作用,市场对猪价未来走势高度关注。以下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时间维度对猪价走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短期(1-2 个月):政策托市下的价格弱反弹价格区间震荡走势:9 月开学季及中秋佳节前备货潮将为猪肉市场带来一定需求提振。据相关机构预测,此阶段猪价有望小幅反弹,预计回升至 14 - 14.5 元 / 公斤 。然而,7 - 8 月积压的约 300 万吨冻肉库存 对猪价涨幅形成制约。这些冻肉库存后续将逐步流入市场,增加市场供应,限制猪价反弹空间。如部分地区冻肉大量投放,导致市场猪肉供应过剩,鲜猪肉价格上涨受限。
出栏节奏分化现象:在价格波动影响下,养殖户出栏节奏出现明显分化。散户多秉持 “落袋为安” 心态,逢高出栏积极性高,猪价稍有回升便迅速出栏以减少亏损。规模场则利用价格回暖时机,加速淘汰低产母猪。预计 9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将环比再降 1% ,产能去化进入实质阶段。例如,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已制定详细母猪淘汰计划,通过优化母猪结构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中长期(6-12 个月):产能出清催生周期拐点
供需格局转变: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按计划调减至 3950 万头 ,到 2026 年二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同比下降 4% 。这将促使市场供需格局从当前的 “供过于求” 转变为 “紧平衡” 状态,猪价有望回升至 16 - 18 元 / 公斤的盈利区间 ,养殖户将迎来盈利,行业逐步走出低谷。当市场生猪供应量减少,需求相对稳定时,猪价将上涨,养殖户利润空间相应扩大。
行业格局重塑:在产能出清过程中,中小散户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将加速退出市场。前十大养殖企业出栏占比有望从目前的 42% 提升至 45% 。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凭借成本优势(完全成本低至 12.5 元 / 公斤 ),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行业竞争模式将从 “规模竞争” 转变为 “效率竞争” 阶段,企业需不断提升养殖技术、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如牧原通过自主研发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功能,大幅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
五、结语:政策托底助力转型,产能出清是必由之路
此次冻猪肉收储政策对市场起到了稳定作用,短期内稳定了市场情绪,缓解了养殖户压力。但需明确,这一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是政策窗口期,应抓住机会果断淘汰低效母猪,优化存栏结构,提升养殖效益。例如,山东养殖户老张在政策引导下,淘汰 20% 低产能母猪,引进优质种猪,虽前期有资金投入,但数月后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显著提高,养殖成本降低。
从行业整体来看,加速构建 “育种 - 养殖 - 加工” 全产业链至关重要。牧原等大型企业已在这方面取得进展,通过发展食品加工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只有如此,行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才能具备更强韧性。
“6 元时代” 虽给行业带来挑战,但也推动产业加速升级。在此过程中,主动去化产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主体将在未来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中占据优势。
最后,思考在猪周期低谷期如何平衡政策干预与市场调节关系。建立 “产能预警 + 市场化收储” 长效机制或许是破解 “猪价大涨大跌” 困境的关键,有助于实现生猪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