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价格走势:生猪止跌反弹,仔猪持续承压,区域分化显著
(一)生猪:北方领涨南方分化,压栏惜售情绪升温
2025 年 8 月 29 日,全国生猪市场出现波动,生猪均价报 6.87 元 / 斤 ,较前一日环比上涨 0.05 元 / 斤,结束连续 4 日的下跌行情。
北方主产区成为领涨主力。山东地区生猪价格区间为 6.7 - 7.0 元 / 斤,涨幅 0.1 元;河南报价在 6.7 - 7.0 元 / 斤,涨幅相同。东北三省价格处于 6.4 - 6.7 元 / 斤。部分养殖户调整出栏策略,标猪出栏体重从 120 公斤左右降至 110 公斤,人为造成短期供应缺口,推动价格上涨。
南方市场表现分化。广东地区消费能力较强,但价格不升反降,处于 7.3 - 7.5 元 / 斤,跌幅 0.1 元;四川价格在 6.5 - 6.8 元 / 斤,同样下跌 0.1 元。屠宰厂因库存低位被动提价收猪,但终端消费疲弱,猪肉批发价跌破 10 元 / 斤,消费者购买热情未因价格下降而显著提升,涨价动力不足。
(二)仔猪:全国均价跌至 300 元 / 头,补栏信心降至冰点
仔猪市场形势不容乐观。30 斤外三元仔猪全国均价已跌至 315 元 / 头 ,环比下跌 5%,创下近 18 个月新低。
北方主产区下跌速度加快。黑龙江仔猪价格在 240 - 250 元 / 头,河北为 280 - 300 元 / 头。运输仔猪车辆闲置率超 40%,市场呈现 “有价无市” 状态。南方广西、广东价格相对较高,在 370 - 430 元 / 头。虽有二次育肥者零星补栏,但散户大多观望,认为仔猪成本高于自繁育成本,补栏风险较大。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仔猪价格同比下跌 20%,反映出养殖户对远期行情信心不足。
二、三大核心因素驱动当前市场格局
今日生猪价格止跌反弹,仔猪持续承压,区域分化显著,背后是供应端、需求端、政策与成本三大核心因素相互博弈,共同驱动当前市场格局。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从业者把握市场方向。
(一)供应端:规模场控量与散户压栏的博弈加剧
供应端呈现规模场控量与散户压栏的激烈博弈态势。
8 月下旬,部分头部养殖企业月出栏计划基本完成,如山东、河南等地大厂主动减少标猪上市量,环比下降幅度达 15% 。其目的是通过 “控量挺价” 修复前期亏损。以自繁自养为例,当前一头猪盈利可达 94 元 / 头,环比增长 20%,这是控量带来的成效。
散户惜售情绪升温。北方地区许多养殖户押注中秋行情,期待价格上涨。目前 400 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已提升至 25% ,压栏周期延长 10 - 15 天。这导致市场上适重猪源阶段性紧张,为价格上涨提供支撑。
(二)需求端:节日备货启动,消费复苏力度分化
需求端变化对市场影响关键,节日备货虽已启动,但消费复苏力度存在明显分化。
中秋佳节临近,刚性需求对市场有一定提振作用。华北、华东地区院校开学及食堂备货,猪肉采购量环比增加 12% ,推动北方猪价率先反弹。南方随着高温退散,火锅、卤味等消费回暖,广东烧腊加工企业订单增加 8% 。但整体来看,消费增量不及预期,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减少 15%。
替代品价格对猪肉消费形成压制。当前生猪与鸡肉、牛肉价差已扩大到 8 元 / 公斤 ,家庭消费更倾向选择价格更低的肉类。农贸市场猪肉零售量环比下降 5% ,反映出替代品对猪肉市场的冲击。
(三)政策与成本:冻肉收储托底,饲料降价缓解养殖压力
政策和成本因素对市场起到重要托底和调节作用。
政策方面,冻肉收储双向调节市场。国家收储冻肉 1 万吨,同时投放储备肉 2 万吨 ,最终净入库 1 万吨。这一举措向市场传递 “稳价止跌” 信号,有效遏制恐慌性抛售。
成本角度,养殖成本边际回落。8 月玉米、豆粕价格累计下跌 3% ,使生猪养殖成本降至 6.5 元 / 斤 。自繁自养重回微利区间,养殖户抗跌能力增强。
三、后市展望与多主体应对策略
(一)短期走势:9 月初或迎 “温和上涨”,警惕集中出栏风险
未来 1 - 2 周,生猪市场有望迎来 “温和上涨” 行情。中秋前最后一波备货启动,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北方地区作为生猪主产区,价格有望涨至 7.0 - 7.2 元 / 斤 。北方养殖规模较大,院校开学和中秋备货双重需求叠加,对价格提振作用明显。南方活禽区预计跟涨 0.2 - 0.3 元 / 斤 ,天气转凉将提升居民猪肉消费热情,家庭聚餐、餐饮消费等传统猪肉消费场景将带动需求。
仔猪市场则不容乐观。当前处于补栏淡季,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仔猪价格预计维持在 300 - 350 元 / 头低位震荡。北方地区因养殖结构调整,散户养殖规模缩小,仔猪需求减少,价格可能还有下行空间。
但乐观行情背后存在两大风险。其一,屠宰厂开工率是关键指标。若开工率未超 70% ,表明市场对猪肉消化能力有限,涨价缺乏持续性。目前屠宰厂开工率为 65% ,需回升至 75% 以上,才能为价格上涨提供有力支撑。其二,散户集中出栏是隐患。一旦散户集中抛售生猪,将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可能出现 “一日游” 情况,迅速上涨又快速回落。因此,需密切关注日均屠宰量变化,其直接体现市场供需关系。
(二)长期趋势:产能去化速度决定四季度高度
从长远周期看,7 月能繁母猪存栏 4042 万头 ,已连续 3 个月下降。这预示着 10 个月后生猪供应可能收缩,因为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基础,其存栏量下降意味着未来生猪出栏量相应减少。
若 9 月终端消费随气温下降加速回暖,加上二次育肥入场,猪价在四季度突破 8 元 / 斤有望实现。消费回暖将直接增加市场对猪肉需求,二次育肥入场会减少市场生猪供应,二者共同推动猪价上涨。但如果产能去化缓慢,月均降幅小于 1% ,猪价可能延续 “低盈利 - 弱反弹” 格局,因为产能去化缓慢意味着市场生猪供应依然充足,价格难有大幅上涨。
(三)分主体操作建议
面对当前市场形势,不同市场主体需采取不同应对策略。
养殖户:标猪应逢涨出栏,110 - 120 公斤体重出栏最佳。此体重范围生猪肉质和出肉率合适,市场受欢迎,可获较好收益。大猪压栏周期应控制在 15 天内,避免养殖成本增加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仔猪补栏方面,有条件者优先选择自繁模式降低成本;若外购仔猪,需警惕 “低价陷阱” ,密切关注仔猪疫苗齐全度与健康状态,防止购入存在健康隐患的仔猪增加养殖成本。
屠宰企业:北方屠宰企业应趁价格低时锁定优质猪源,北方为生猪主产区,价格相对低且猪源丰富,可挑选优质生猪。南方屠宰企业应加大分割品加工,如五花肉、排骨等,对接中秋礼盒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利润。此外,利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也是可行选择。
消费者:近期鲜猪肉性价比有所提升。购买猪肉时建议选择冷鲜肉,其口感优于冻肉,且经冷却处理可保持肉质鲜美、杀灭部分细菌,食用更安全健康。可关注商超 “开学季” 促销活动,预计 9 月 5 日后折扣可达 10% ,此时购买可节省开支。但应避免囤积低价冻存肉,因其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肉质口感,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结语
8 月 29 日猪市反弹是供应端主动收缩与节日需求共振结果,但本质仍是周期底部的阶段性修复。养殖户应理性看待短期涨价,避免盲目追涨压栏;消费者在猪价低位运行期迎来 “吃肉窗口期”。后续重点关注 9 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与屠宰量,这两大指标将揭示猪市是 “真反转” 还是 “假反弹”。(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Mysteel 农产品、猪场动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