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牧原 “技术出海” 破局:从 “产能输出” 到 “价值共创”
(一)硬核科技输出:用技术打开东南亚市场大门2025 年 8 月 28 日,于泰国曼谷,牧原与正大集团达成合作并成功签约。此合作在农业技术领域意义重大,被业内视作一次深度融合,标志着中国养猪业发展迎来关键转折点,即从传统的 “卖猪仔、卖设备” 模式,转型升级至 “输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的全新阶段。牧原此次输出的,并非单纯的硬件设施,而是一套全方位解决方案,涵盖楼房养猪技术、4 层空气过滤系统等硬件,以及智能巡检机器人、低蛋白日粮配方(以合成氨基酸替代 30% 进口大豆)、疫病防控数字化模型等软件。这些核心技术是牧原在国内市场多年深耕的成果,也是其将养殖成本成功控制在 12 元 / 公斤以下的关键因素,如今已成为东南亚市场的迫切需求。
东南亚地区生猪存栏量逾 4 亿头,是全球重要的猪肉消费市场。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深受非洲猪瘟困扰,泰国、越南等地猪价长期高于国际均价 20%,养殖户面临严峻挑战。牧原的技术输出精准地解决了当地养猪业的痛点。以越南 BAF 公司为例,牧原为其设计的 50 万头智能化猪场,通过采用先进的空气过滤系统,成功将 ASF 病毒传播风险降低 90%,PSY(每头母猪年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32 头,相较于当地平均水平高出 40%。这种基于技术赋能的合作模式,使牧原在海外市场迅速从 “竞争者” 转变为 “共建者”。2025 年上半年,牧原海外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120%,成绩显著。
(二)从 “设备出口” 到 “模式复制”:重构全球养殖生态
牧原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突破了传统的 “建厂 - 投产 - 销售” 线性模式,创新性地提出 “技术托管 + 数据共享” 的轻资产模式。在胡志明市设立的越南牧原有限公司,未选择直接投资建设猪场,而是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当地企业提供从猪场规划、育种管理到供应链优化的全流程服务,并以收取技术服务费而非产品差价的方式实现盈利。此模式有效规避了海外复杂多变的政策风险,通过技术溢价(服务费率达养殖利润的 15%)实现高附加值输出,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牧原自主研发的 “猪舍环境智能调控系统”,目前已接入泰国 30% 的规模化猪场。借助物联网技术,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温湿度、氨气浓度等 18 项关键指标,使仔猪成活率提升至 95%,饲料转化率提高 10%。泰国农业部长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牧原带来的并非简单的设备,而是一整套使猪场具备智能思考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智慧养殖方案。” 牧原的技术输出正逐步重构全球养殖生态,为当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河南农业 “技术集团军” 出海:从单品出口到产业赋能
(一)双汇万洲: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全球整合
回顾万洲国际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这一事件,在当时,业界普遍将其视为一次 “资本出海” 行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汇在海外市场的布局逐渐显现出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技术反哺”。在波兰 Pini 集团的屠宰厂,双汇成功植入中国研发的 “低温冷鲜锁水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使猪肉保质期延长至 21 天,同时将加工损耗率控制在 1.2%,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双汇的技术输出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显著增强了其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双汇在欧洲市场的深加工肉制品市占率已突破 8%。2025 年上半年,其海外营收达到 12 亿美元,其中技术授权收入占比达 20%。双汇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双轮驱动,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肉类行业的领先地位。
(二)专精特新企业:用细分技术撬开全球市场
天成鸽业:作为河南鸽业的领军企业,天成鸽业凭借在 “基因育种 + 疫病净化” 领域的技术优势,成功进军东南亚市场。其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高端商超提供的无抗肉鸽,年出口量达到 90 万只,单价较当地产品高出 30%,深受当地消费者青睐。天成鸽业自主研发的 “种鸽智能选种系统”,通过对 128 项生理指标的精准监测,将种鸽淘汰率从 40% 降至 15%,极大提高了种鸽质量和养殖效益,被印尼同行形象地称为 “鸽子的‘AI 面试官’”。
瑞航农牧:瑞航农牧凭借一套 “九层智能鸡笼” 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成功拿下沙特 4.9 亿美元的大订单。这套集成环控、喂料、粪污处理等功能的全链条装备,具有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使单栋鸡舍存栏量达 20 万只,人工效率提升 50%。沙特阿沙尔公司负责人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称:“我们购买的并非单纯的设备,而是能够在沙漠地区实现高效率家禽养殖的中国方案。” 瑞航农牧的技术创新为解决沙漠地区家禽养殖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也为中国农业技术在国际市场赢得良好声誉。
(三)特色农产品:技术背书下的溢价突围
河南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以食用菌出口为例,河南食用菌出口连续 19 年位居全国第一,依靠的是 “工厂化种植 + 冷链锁鲜” 的组合技术。西峡香菇通过欧盟 BRC 认证,采用紫外线杀菌 + 气调包装技术,货架期延长至 45 天,在德国超市售价达 20 欧元 / 公斤,实现从普通产品到高端产品的转变。
信阳砖茶凭借 “欧盟有机认证 + 茯砖茶发酵技术”,成功打开蒙古、新西兰等市场大门。2025 年出口额预计突破 1.5 亿美元。技术赋能使 “河南制造” 成功向 “河南智造” 转变,农产品溢价率普遍提升 25% 以上。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实际收益,也成为传播河南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全球农业竞争新范式:技术输出重构产业话语权
(一)破解 “渠道焦虑”:用技术创造需求而非争夺存量
在传统出海模式中,企业常陷入 “渠道依赖” 困境,为争夺有限市场渠道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力。然而,牧原等企业的实践表明,当企业能够切实为客户创造价值时,市场渠道将不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越南养殖户见证使用牧原技术后,料肉比从 3.2:1 降至 2.8:1,养殖成本大幅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便会主动追加技术服务订单;当沙特农场主看到智能鸡笼使死淘率下降 18%,养殖风险降低,收益更加稳定,便会自动成为品牌代言人。
这种基于技术的 “种草” 模式,使新客户获取成本降低 40%,客户复购率提升至 75%。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更高效、优质的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实现从争夺存量市场到开拓增量市场的转变。
(二)规避 “地缘风险”:技术共享实现 “双向奔赴”
在国际市场中,地缘政治风险、贸易壁垒等因素给企业出海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然而,中国企业通过将技术输出与本地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成功规避这些风险。牧原在印尼建立合资育种中心,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培育适合热带气候的 “华系种猪”,既满足当地市场对优质种猪的需求,又为企业在当地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瑞航农牧在沙特设厂组装智能装备,本地化率达 60%,不仅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还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赢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支持。这种 “技术 + 本土化” 策略使海外项目政策支持率提升 30%,落地周期缩短 40%,实现企业与当地的互利共赢。
(三)定义 “全球标准”: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制定
当牧原的《智能化猪场建设标准》被东南亚多国采纳,当瑞航农牧参与制定沙特《家禽养殖装备技术规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农业正从 “标准接受者” 逐步转变为 “规则制定者”。这些技术标准不仅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它们成为企业的竞争壁垒,有效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同时也为国家农业软实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技术输出正在重塑全球粮食生产的效率边界。” 中国农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正逐步改写全球农业竞争规则,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
结语:从 “产品走出去” 到 “价值留下来”
牧原与正大的合作、瑞航与沙特的签约,这些商业合作背后蕴含着中国农业出海的底层逻辑变革。中国农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更加注重运用技术为全球农业实现 “降本、增效、控险”,在解决当地实际问题过程中实现价值共生。当河南的食用菌技术、牧原的智能养殖方案、双汇的深加工工艺等成为全球农业产业链的通用技术,意味着中国农业真正走出一条 “以技术换市场、以价值赢未来” 的升级之路。
对于更多有志于出海的企业而言,中国农业企业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宝贵启示:在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将 “硬核技术” 作为出海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 “走得出去”,且 “站得稳、留得住”。这或许就是中国农业改写全球竞争规则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农业在未来全球市场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