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综述:猪肉价格领涨 “菜篮子”,旺季效应初步显现
一近期,农产品市场呈现出显著变化。9 月 3 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据显示,猪肉平均价格为 20.04 元 / 公斤 ,较前一日上升 1.2%,此价格变动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同时,“菜篮子” 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同步上扬 0.19 个点至 118.32,猪肉价格上涨成为拉动该指数上升的关键因素。
其他品类价格方面,牛肉价格为 65.33 元 / 公斤,较前一日上升 0.2%;羊肉价格为 61.03 元 / 公斤,上升 0.4%;鸡蛋价格为 7.74 元 / 公斤,涨幅达 2.0% 。而白条鸡价格为 17.28 元 / 公斤,下降 0.9%;淡水鱼中,鲫鱼价格为 22.05 元 / 公斤,下降 0.1%,鲤鱼价格为 14.91 元 / 公斤,下降幅度为 1.5% 。在众多农产品价格涨跌互现的背景下,猪肉价格上涨尤为突出,引发市场对后续走向的密切关注。
二、价格走势:区域分化与产业链传导特征
(一)区域表现:北方稳量、南方补涨,批发市场量价齐升
一从区域视角分析,猪肉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北方作为生猪主产区,如河北、山东等地,生猪出栏价目前稳定在 14.0 - 14.5 元 / 公斤 。这主要是由于 8 月压栏的大体重猪(125 公斤以上)在近期集中上市,使得标猪供应在现阶段较为宽松。屠宰企业日均收购量增加 5%,充分体现市场生猪供应充足。
南方销区,如广东、浙江等地的商超,冷鲜猪肉零售价已涨至 28 - 32 元 / 公斤 。临近中秋佳节,各类中秋礼盒备货活动火热开展,广式腊肠、鲜肉礼包等走货速度明显加快。终端销量周环比增长 8%,表明节日效应在南方市场显著,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在节日期间大幅提升。
批发市场交易活跃,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杨市场的猪肉成交量增加 10% 。优质冷鲜肉因品质优势存在 15% 的价格溢价,颇受消费者青睐。低价冻品价格在 18 - 19 元 / 公斤,因家庭囤货需求升温,成交占比提升至 40%。不同消费群体均可在批发市场找到契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二)产业链传导:从生猪到终端的价格联动
在猪肉产业链中,价格传导紧密关联各环节。生猪期货主力合约同步上涨 1.8% ,反映市场对旺季的一致预期,普遍认为随着节日临近,猪肉市场将迎来销售热潮。
养殖端盈利状况逐步改善,自繁自养头均盈利达到 50 - 80 元 ,与 7 月低点相比回升 30%。但仔猪价格持续低迷,15 公斤三元仔猪价格仅为 360 元 / 头 ,显示散户补栏较为谨慎,毕竟养殖行业风险较大,从业者需审慎决策。
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至 65% ,但冻品库存仍维持在 30 万吨高位。为应对此状况,企业主要采取 “随采随销” 策略,以保障市场供应并规避库存积压风险。
三、驱动因素:供应收缩与需求提振双重发力
(一)供应端:阶段性紧平衡支撑价格
供应端方面,从生猪存栏结构调整来看,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 3 个月微增,8 月达到 4280 万头 。然而,70 公斤以下标猪占比降至 35% ,中秋前,适重猪(100 - 120 公斤)供应偏紧 10% 。这种存栏结构变化对猪肉市场供应产生关键影响,如同足球比赛中关键位置球员变动影响比赛局势。
极端天气亦对供应造成干扰。南方台风 “小犬” 影响广西、广东生猪调运,局部地区短期供应缺口达 15% 。台风致使道路受阻,生猪运输困难,市场猪肉供应减少,价格因供需关系被动上涨,符合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
养殖成本同样起到支撑作用。虽玉米、豆粕价格月环比双降,养殖成本降至 13.5 - 14 元 / 公斤 ,但养殖户惜售情绪升温,14 元 / 公斤以下低价成交减少 20% 。养殖户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策略,认为猪肉价格仍有上涨空间,故而不愿低价出售生猪,这在一定程度影响市场供应。
(二)需求端:节日效应激活消费潜力
需求端,中秋备货已启动,食品加工企业(月饼、腌腊制品)采购量环比增 15% ,主要采购 3.5 - 4.0 元 / 斤的低价白条肉,有力拉动批发市场走货。中秋节作为重要传统节日,月饼、腌腊制品是节日餐桌常见食品,企业加大采购量促使市场猪肉需求增加。
开学季刚性需求可观。全国中小学集中开学,团膳采购量增 12% ,北京、上海等地食堂招标价较上月上调 5% ,且优先采购合规屠宰企业产品。学校开学,学生饮食需求增长,学校食堂对猪肉采购量随之上涨,为猪肉市场增添活力。
在替代消费分流有限方面,尽管鸡肉、鱼肉价格低位运行,但猪肉在家庭餐桌占比达 60% ,在节日场景下,猪肉替代性较弱,终端消费韧性显著。家庭过节饮食习惯使得猪肉消费在节日期间保持稳定。
四、多空博弈:短期看涨与中长期压力并存
(一)短期利好:旺季窗口打开,预计涨幅有限
一临近中秋佳节,按照往年惯例,中秋前 10 天是传统备货高峰期,此阶段猪肉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从当前市场形势判断,预计猪肉价格有望涨至 21 - 22 元 / 公斤 。节日期间家庭采购食材,猪肉作为重要食材需求量必然增加。
但市场存在诸多变数。虽需求增加是利好因素,但 30 万吨冻肉库存及南方持续高温抑制餐饮消费等不利因素并存。这使得猪肉价格反弹空间受限,预计涨幅为 0.5 - 1 元 / 公斤 。
不同地区表现存在差异,华北、华东地区因标猪供应充足,涨幅弱于华南、西南等销区,市场区域特征明显。
(二)中长期风险:产能去化不及预期
从中长期看,猪肉市场面临一定风险。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较正常保有量超出 4% ,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供应量可能较大,能繁母猪可视为生猪生产的关键要素,其数量多则生猪产出相应增加。
9 - 10 月,上半年补栏的仔猪将集中出栏,预计生猪供应压力环比增加 12% 。大量生猪集中上市将影响价格。若节后终端消费未达预期,出现 “旺季不旺” 情况,10 月价格可能回落至 19 - 19.5 元 / 公斤 ,重回成本线附近震荡。这对养殖户而言,将压缩利润空间,带来经营压力。
综上,短期内猪肉价格因节日效应有上涨趋势,但中长期产能去化不及预期带来的供应压力,仍给市场带来较大挑战,市场变化复杂,需密切关注动态。
五、市场主体策略建议
(一)养殖户:顺势出栏与结构优化
养殖户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应采取顺势出栏策略。当猪价达到 20 元 / 公斤时,尤其是 120 公斤以上的大猪,可分批出栏,这类似于股票投资达到预期收益后适时卖出,以避免节后集中抛售导致价格下跌影响收益。
补栏方面,应聚焦优质二元母猪,优质母猪可产出更健康、生长速度更快的仔猪。同时,控制 70 公斤以下标猪存栏占比在 40% 以内,降低压栏风险,合理的存栏结构有助于在市场波动中维持稳定收益。
(二)餐饮企业:成本管控与产品创新
餐饮企业面对猪肉价格波动,成本管控至关重要。建立 7 - 10 天的原料库存,可在价格较低时多采购猪肉,锁定中秋前低价。
产品创新同样关键。开发 “猪肉 +” 套餐,如梅菜扣肉套餐、猪肉馅月饼套餐等,既能满足消费者口味需求,又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借鉴上海小杨生煎推出 “酸菜鱼生煎” 思路,推出替代产品,在猪肉价格上涨时用其他相对便宜食材替代部分猪肉,以对冲单一食材成本压力。
(三)消费者:错峰采购与品类搭配
消费者可采取错峰采购策略,关注批发市场早市,早市猪肉价格通常比零售价低 10% - 15% ,早起前往早市采购,既能获取新鲜且价格实惠的猪肉,又能体验市场氛围。
整猪分割品如肋排、后腿肉等性价比高,虽单价可能高于普通猪肉,但用途广泛、烹饪方式多样,能满足家庭不同口味需求,从整体考量更为划算。
品类搭配上,可搭配鸡肉、鱼肉等食材,其价格相对稳定且营养丰富。合理安排饮食,利用商超促销活动,如满 100 减 20 活动,购买猪肉及其他生活用品凑够满减金额,实现节省开支目的。
六、风险提示
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秋过后,终端消费回落可能性较大,可能导致猪肉价格回调 1% - 3% 。消费需求下降对猪肉价格产生负面影响。
生猪疫病扩散存在风险,一旦发生,养殖户可能恐慌性抛售,使市场猪肉供应瞬间增加,价格下跌。进口猪肉集中到港也是重要因素,国外猪肉价格相对较低,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将压缩国产猪肉溢价空间,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