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猪肉市场最新行情:批发价小幅反弹,生猪价持续下行
(一)批发市场价格逆势上扬,结束三周连跌态势
9 月 8 日,依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均价为 20.10 元 / 公斤,相较于上周五增长 1.3%,此为 8 月下旬连续三周下跌后的首次小幅回升。数据表明,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价达 21.2 元 / 公斤(环比增长 1.9%),上海农产品中心为 22.5 元 / 公斤(环比增长 1.5%),华南地区南宁农中心是 19.8 元 / 公斤(环比增长 0.8%),呈现出 “北方引领上涨、南方跟随上涨” 的区域特征。
(二)生猪市场大面积下跌,产销价格 “背离” 状况加剧
与批发市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生猪价格当日全面下跌:全国生猪均价处于 6.5 - 7.3 元 / 斤(约 13 - 14.6 元 / 公斤)区间,23 个省份价格下跌,仅有 1 个省份上涨。东北地区猪价降至 6.3 - 6.5 元 / 斤,华南地区广东为 7.2 - 7.3 元 / 斤,西南地区四川是 6.6 - 6.8 元 / 斤。产销价差扩大至 6 - 7 元 / 公斤,这反映出屠宰企业正通过压低生猪采购价格、抬高批发价格的方式来修复利润空间。
二、批发价逆势上涨的三大核心逻辑
(一)中秋备货周期开启,短期需求集中释放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商超礼盒、餐饮供应链步入备货高峰期,终端对于五花肉、排骨等热门品类的采购量环比增长 15% - 20%。北京某屠宰企业负责人称,本周白条猪订单量较上周增长 12%,尤其是 300 公斤以上的大猪需求旺盛,主要用于加工月饼馅料和节日灌肠,进而推动批发市场出现阶段性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屠宰企业 “压栏惜售”,人为营造供应紧张局面
面对持续亏损(当前屠宰利润为 - 80 元 / 头)的状况,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 58%,较上周下降 3 个百分点,通过减少屠宰量、囤积冻肉(库存环比增加 5%)的手段来稳定价格。部分企业趁生猪价格低迷之际低价收储,将成本为 13 - 14 元 / 公斤的毛猪加工成 20 元 / 公斤的白条肉,通过批发环节的溢价来对冲亏损。
(三)仔猪价格大幅下跌,产能去化预期增强
8 月全国仔猪均价降至 32.68 元 / 公斤,连续 16 周下跌,7 公斤仔猪在部分区域跌破 200 元 / 头,这反映出养殖户补栏意愿低迷,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减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较去年同期下降 4.2%,市场担忧远期供应收缩,提前对 “中秋后供应缺口” 进行博弈,推动批发环节投机性囤货增多。
三、生猪价与批发价 “背离” 能持续多久?短期看博弈,长期看产能
(一)短期:节日效应支撑批发价,但上涨空间有限
未来一周,随着中秋备货进入尾声,批发市场价格或触及 21 - 22 元 / 公斤的阶段性高点。然而,生猪市场供应压力依然较大:9 月理论出栏量环比增加 3% - 4%,大型养殖企业(如牧原、温氏)8 月生猪销量同比增长 27% - 38%,散户集中抛售大猪(125 - 130 公斤)的现象较为普遍,屠宰企业仍具备压价能力,预计节后批发价将随需求回落而小幅调整。
(二)中长期:产能过剩仍是主基调,价格难现反转尽管短期情绪面支撑价格,但 2025 年生猪供应整体较为宽松:1 - 8 月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 6.7%,屠宰企业冻肉库存处于近三年高位(120 万吨),叠加进口猪肉到岸价 15 元 / 公斤形成成本压制。除非四季度能繁母猪去化加速(月均降幅超 2%),否则猪肉价格中枢难以突破 22 元 / 公斤,全年或呈现 “旺季不旺、淡季更淡” 的震荡格局。
四、不同群体如何应对当前行情?
(一)消费者:逢低采购鲜品,警惕 “节日溢价”
尽管批发价开始反弹,但终端零售环节的价格传导存在一定滞后性,目前超市、农贸市场的猪肉零售价格仍相对稳定。消费者可把握这一窗口期,优先选择冷鲜肉,虽然每公斤比冻品贵 2 元左右,但肉质更为鲜嫩、口感更佳,适合中秋家庭聚餐烹饪。关注超市早市(通常在 7 - 9 点),不少超市会在此时推出猪肉特价,如北京永辉超市早市的五花肉 18.8 元 / 斤,比平日便宜 10%;社区团购平台也可予以关注,如美团优选推出的 “10 公斤家庭猪肉套餐”,直降 10% 且送货上门,性价比颇高。不过,需避免在节前最后三天集中采购,按照往年经验,9 月 10 日中秋过后,随着需求降温,价格可能回落 1% - 2%,届时再补充储备更为划算。
(二)养殖户:趁反弹加快出栏,拒绝 “赌市压栏”
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是去库存、回笼资金的关键节点。体重超过 120 公斤的大猪,建议立即出栏。目前猪粮比为 5.8:1,已接近 6:1 的盈亏平衡点,继续压栏不仅日均耗粮成本增加约 5 元,还面临后期疫病风险上升的威胁。以河南某养殖户为例,其存栏的 150 头大猪因压栏两周,每头增重 10 公斤,但饲料成本增加 100 元,最终出栏时因猪价下跌,每头利润反而减少 80 元。中小散户可尝试与屠宰企业签订 “保底收购协议”,锁定 13.5 - 14 元 / 公斤的保本价格,避免价格进一步下跌导致亏损扩大,提前锁定养殖收益。
(三)餐饮从业者:布局预制菜,对冲价格波动餐饮企业可利用当前批发价低位期,加大五花肉、前腿肉等猪肉加工品的囤储力度,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同时,积极开发预制菜产品线,如 “梅菜扣肉”“酱卤猪蹄” 等预制菜,毛利率相比传统菜品可提升 15%,且能有效对冲猪肉价格波动风险。针对中秋、国庆双节的家庭聚餐需求,推出 “99 元家庭猪肉套餐”,包含排骨、肉馅、猪肝等多种食材,通过规模采购平抑成本。还可与社区配送平台合作,扩大配送范围,增加销量,实现增收。
结语:短期博弈难改长期趋势,理性看待价格 “背离”
此次猪肉批发价的逆势上涨,本质上是中秋节点下供需博弈的短期结果,并非产能拐点的信号。对于消费者而言,无需恐慌囤货,节日后价格大概率回归理性;对于从业者而言,应认清 “产能过剩 + 消费疲软” 的基本面,避免被短期情绪炒作误导。随着四季度生猪出栏量进一步增加,猪肉市场终将回归 “量增价稳” 的轨道,真正的行业转机,或许要等到 2026 年能繁母猪去化周期的深度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