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价格全景:生猪价格普遍跌破 6 元,仔猪价格随之下跌并创 17 个月新低
(一)生猪价格:29 省价格下行,南北价差缩窄至 1 元 / 斤
9 月 10 日,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是具有显著影响的一天。当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 13.47 元 / 公斤,换算后为 6.74 元 / 斤,此价格达到 2024 年 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从全国生猪价格分布来看,除海南、贵州外,其余 29 个省份的生猪价格均呈现下行态势。
在北方产区,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生猪价格区间为 6.2 - 6.5 元 / 斤,养殖户面临养殖收益下滑的困境。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价格处于 6.5 - 6.8 元 / 斤区间,其中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价格已跌破 6.5 元 / 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养殖场集中出栏,据统计,9 月计划出栏量达 2.17 亿头,同比增长 18%,市场供应短期内大幅增加,超出市场消化能力,进而导致价格下行。同时,屠宰企业压价收购,开工率仅为 65%,进一步加剧了养殖户的经营压力。
南方产区方面,广东生猪价格在 7.0 - 7.1 元 / 斤,广西价格更低,为 6.0 - 6.2 元 / 斤,处于全国价格低位。海南、贵州因运输受限因素,暂时维持了相对稳定的价格,分别为 8.1 - 8.2 元 / 斤和 6.5 - 6.6 元 / 斤,但环比仍下降了 0.2 元 / 斤。终端消费层面,受高温天气影响,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减弱,白条肉走货量减少了 15%,市场需求疲软制约了猪价的上涨空间。
(二)仔猪价格:全面下跌,7 公斤仔猪在北方主产区低至 270 元 / 头
生猪价格的下跌也带动了仔猪价格的下行。外三元仔猪均价已降至 32 元 / 公斤,与 5 月高点相比,跌幅达 26%,创下 17 个月以来的新低。
在北方主产区,河北、山东的 7 公斤仔猪价格为 270 元 / 头,河南略高,为 280 元 / 头。这主要是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过高,达到 4080 万头,超出正常水平 3.6%,导致仔猪供应过剩。此外,散户补栏意愿降至冰点,采购量同比减少 30%,市场对仔猪的需求明显减弱。
南方销区情况相对较好,广东、四川的仔猪价格在 30 - 35 元 / 公斤,虽仍低于成本线(35 元 / 公斤),但规模化养殖场因价格较低,有逢低补栏的现象,其补栏占比提升至 45%,旨在布局明年一季度的市场行情。然而,多数养殖户仍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补栏。
二、价格下探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猪价持续下跌的背后,主要受供应、需求、成本与政策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供应端:产能过剩局面加剧
供应端是制约猪价的关键因素。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高达 4.24 亿头,同比增长 2.2%,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80 万头。按照 6 个月的育肥周期计算,9 - 10 月生猪出栏量预计将达到 2.3 亿头,创下三年同期新高。大量生猪集中上市,市场供需失衡,价格受到明显压制。
集团猪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加速出栏。以牧原、温氏、新希望等为代表的大型猪企,8 月出栏量同比增长 27%,9 月计划出栏量较 8 月又增加 15%,采用 “以量补价” 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中小散户被迫跟风抛售,目前日均出栏量比正常水平高出 20%,市场供应持续增加,猪价下行压力增大。
(二)需求端:旺季需求未达预期,消费复苏乏力
9 - 10 月通常是猪肉消费旺季,但今年消费市场未能呈现出旺季应有的增长态势,消费复苏力度远低于预期。
从终端消费数据来看,中秋前夕,白条肉批发价为 17.28 元 / 公斤,同比下降 31.86%。学校开学期间,备货量仅增长 8%,与 2024 年同期相比减少 12%。居民家庭采购量下降 15%,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也从 62% 降至 58%,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明显减弱。
此外,替代品的竞争也对猪肉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禽肉、水产价格较猪肉低 10% - 15%,抢占了 25% 的蛋白消费市场。同时,南方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依赖猪肉的烧烤、卤味等终端需求延迟启动,进一步限制了猪价的上涨空间。
(三)成本与政策博弈:饲料价格下跌难以弥补亏损,收储政策效果有限在养殖成本方面,头部企业与中小散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头部企业凭借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成本控制在 11.7 - 13.1 元 / 公斤,部分企业仍有微薄利润或勉强保本。而中小散户成本普遍在 13.5 - 14 元 / 公斤,每头猪亏损 200 - 300 元。在亏损压力下,中小散户倾向于 “卖跌不卖涨”,提前出栏以减少损失,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
政策层面,9 月初国家收储 1.61 万吨冻猪肉,短期内对市场信心有一定提振作用。但收储量仅占日均屠宰量的 12%,难以有效缓解供应过剩局面。期货市场上,投资者看空情绪浓厚,主力合约跌破 13000 元 / 吨,表明市场对猪价走势较为悲观,目前政策托底效果尚不明显。
三、后市展望:短期价格仍将弱势运行,中长期取决于产能去化速度
(一)短期(9 月中下旬):价格低位震荡,反弹空间受限
预计 9 月中下旬,猪价将继续在低位震荡,寻找底部支撑,即便出现反弹,幅度也较为有限。
从价格走势分析,中秋备货结束后,市场需求有所减少。南方地区活猪价格可能因前期价格较低出现短暂反弹,预计回升至 7 - 7.2 元 / 斤。北方冻品区因库存积压,价格仍将承压,预计在 3.6 - 3.7 元 / 斤。整体来看,9 月生猪均价环比预计下降 2%,维持在 13.2 - 13.4 元 / 公斤。
影响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有两个:一是集团猪企的出栏节奏,若其出栏量缩量 10% 以上,市场供应减少,价格将获得一定支撑,但目前集团猪企为完成年度目标,大幅减少出栏量的可能性较小;二是天气转凉后北方消费的回暖程度,预计随着天气变冷,猪肉需求将增长 5% - 8%,但消费复苏力度有限,对猪价的支撑作用不显著。
(二)中长期(10 - 12 月):产能去化加速,底部调整周期延长
从 10 - 12 月的中长期角度来看,产能去化将加速,但市场底部调整周期也会相应延长。
供应端是决定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若能繁母猪存栏量每月平均下降 1.5%,预计到 2026 年一季度,生猪出栏量将减少 12%,届时市场供需关系有望改善,猪价可能回升至 14 - 15 元 / 公斤。然而,若散户因恐慌情绪集中抛售生猪,导致生猪存栏量每月下降 3% 以上,虽然价格可能出现超跌反弹,但行业盈利面将收窄至 30%,二三线企业资金链将面临巨大风险,部分企业甚至可能面临倒闭危机。
因此,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出栏计划,避免盲目跟风抛售。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市场信心,助力养猪行业摆脱当前困境。
四、养殖端实操建议:合理安排出栏,严格控制成本面对当前复杂的猪价形势,养殖户需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以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一)散户策略
适时出栏:对于散户而言,控制风险至关重要。体重达 120 公斤以上的生猪,若价格达到 7 元 / 斤以上,即可考虑出栏。避免因过度期待价格上涨而压栏,冬季疫病高发,压栏可能导致生猪染病,造成更大损失。当前猪价波动频繁,落袋为安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谨慎补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暂停外购仔猪是较为合理的决策。仔猪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较高,且未来猪价走势不明,外购仔猪风险较大。有条件的散户可优先选择自繁自养模式,以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此外,散户可尝试与屠宰企业对接,开展 “订单养殖”,通过签订订单锁定收购价格,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障自身收益。
(二)规模场策略
优化存栏结构:规模养殖场要提高经济效益,需优化存栏结构。首先,淘汰 450 日龄以上的低产母猪,此类母猪产仔率低、养殖成本高,淘汰比例应控制在 15% 以内,避免过度淘汰影响后续产能。同时,通过科学养殖管理,将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 / 年,可提高仔猪产量,降低单头育肥成本约 10%,增强养殖场竞争力。
利用工具对冲风险:规模场可运用生猪期货套保工具,锁定部分出栏量,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建议在生猪价格达到 13.5 元 / 公斤以上时,建立卖出套保头寸,锁定 30%-50% 的出栏量。例如,某规模场预计 11 月出栏生猪 1 万头,在价格为 13.8 元 / 公斤时,通过期货市场卖出 5000 头生猪的期货合约,如此即便未来猪价下跌,也可通过期货市场盈利弥补现货市场损失,确保养殖场收益稳定。
(三)政策红利把握
关注产能调减补贴:农业农村部为推动产能去化,出台 “能繁母猪淘汰补贴” 政策,每头补贴 300 元。养殖户应密切关注该政策,及时申请补贴,加速低产母猪淘汰,既增加补贴收入,又优化猪场产能结构,提高整体效益。
对接收储资源:大型屠宰企业可参与冻猪肉收储投标,借助政策托底稳定收购价格。收储政策有助于缓解市场供过于求压力,支撑猪价。屠宰企业参与收储投标,既能获取稳定货源,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市场价格,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双赢。
结语:在周期底部强化行业发展策略
9 月 10 日的猪价大幅下跌,是产能过剩与消费淡季双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调整,也标志着行业从规模扩张阶段向成本竞争阶段的深度变革。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看涨或恐慌抛售均非合理策略,唯有聚焦成本管控(将料肉比降至 2.8:1 以下)、优化出栏节奏(避免月底集中出栏),才能在市场底部调整周期中稳健生存。猪周期的真正底部并非单纯的价格最低点,而是产能去化最为彻底的时刻。当前的理性决策,将成为行业穿越市场寒冬的关键所在。(数据支持:农业农村部、卓创资讯、饲料行业信息网)
|